复旦大学地址 复旦陈果被烧后的照片
3月16日,复旦大学上线访客预约登记进校功能,外校同学能够通过在校师生邀请,进入复旦校园。从2020年2月4日复旦调整校门开放起,这一刻的&34;放开&34;经过时间沉淀,显得难能可贵——春日暖阳下的光草、任重书院前的樱花和北食新鲜出炉油滋滋的烤鸭,都期待着久违的拜访:阔别1136天,终于见面。
我们为来访的朋友们,乃至即将成为校园游“向导”的复旦人总结了五条不同的旅游指南:无论是带亲人来品尝“旦味”美食,还是为好友制定一次历史文化深度游,或是“回家”来邯郸路回忆往昔,读读这篇文章,都会有新的收获。
01 标准线路
“复旦大学到了,开左边门下车......” 随着人流向前,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拜访,不妨从复旦大学地铁站开始本次旅途吧。
“复旦大学站有着上海首个延伸至校内的出口。” 据上观新闻介绍,站厅营造了与复旦文化相融的人文氛围,“公共艺术墙基于山水长卷,采用水泥肌理和灯光来展现写意山水。” 驻足细赏,全站以金属质感的红、灰为主调,校名校训掩映于艺术墙的山水之间,现代特色与古典韵味相得益彰。
复旦大学地铁站
前行百米,白底红字的校名昭示着旅途启程:与复旦大学正门合照,或是前往正门一侧的“卿云轩”纪念品店购买复旦校名伴手礼,都是初次拜访的“标准动作”。正门中轴线上,毛泽东像背手而立,炯炯目光横跨光阴数载,守望着代代复旦学子的成才之路。
沿着相伯路游赏,相辉堂在路的尽头展露真容。据复旦大学官网介绍,相辉堂原名登辉堂:“1985年,为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老校长,改名为&39;相辉&39;。” 白墙黑瓦、缀以红窗的礼堂见证了世纪风云变幻、寒暑春秋。在这里留下一张照片,随着相机定格,霎时的欢笑与喧闹即成永恒。
相辉堂。摄影:蔡琳
惬意的午后时光,和朋友到位于东南门旁的学生超市逛逛,三十余年坚持由学生自主运营,从零起步到如今。校超的历史与荣光背后,是无数懵懂稚嫩却自立自强的面孔。校名礼品屋也设在校超内部,品类多样,若想为亲友挑一份专属纪念,也万万不可错过这里。
随后,沿着光华大道向前散步:日影西斜,两侧梧桐树枝叶缝隙之间,洒下的光斑如游鱼逐浪。除了自然美景,光华大道旁的社团特展也为马路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坐在长椅上,放空自己的思绪:看着光草上的学生和漫步的猫咪,身心皆畅。
樱花季的光草。摄影:李玲
在18级医学院校友李玲看来,光草是复旦人灵魂的栖居地:“大学时,我的第一场社团活动就在这里,每年中秋,光华大道有花灯可赏,大家相聚在我们的&39;第二故乡&39;。”
中秋灯会下的光华大道。摄影:李玲
李玲拍下的光草一角。摄影:李玲
在高耸入云的光华楼前,于光草赴一场日落之约吧。在被感官无限延长的时光里,让本次复旦之行画上完美的句号。
光华楼。摄影:雷磊
02 美食线
在早晨,你可以带着亲人去五六教旁,被亲切称作“南小食”的教工食堂逛逛。一天中最早问世的复旦美食“爆款”,非土豆丝饼莫属。出锅时热腾腾的香气、金黄软脆的口感、土豆与香葱融合的风味,为它吸引到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鲜美的土豆丝饼刚下舌尖,又涌上心头:美食之旅才刚刚拉开帷幕。
“来复旦,不吃双皮奶等于白来。”一名来自新闻系的大二同学向复旦人周报重点推荐了这道美食。上午在校园中闲逛或是学习累了,来旦苑点心部,尝尝这里冰凉丝滑的双皮奶吧,红豆、奥利奥或是椰果双皮奶风味都各有千秋:一勺小料不仅增加了双皮奶的观赏性,也让它的味道实现了“阶级跃升”,甜而不腻,入口后奶香瞬间在嘴中化开,余味悠长。
双皮奶。图源:公众号「来二两旦」
沿着本北高速骑行约6分钟,便可以直达北区食堂。作为好评率最高的食堂之一,北区食堂推出的玫瑰茶文化烤鸭套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香甜的烤鸭搭配精致的摆盘,色香味俱全,“始于颜值,忠于美味”。酥脆的烤鸭皮和鲜嫩的烤鸭肉,都令人食指大动。此外,除了北食一楼的烤鸭与西餐厅,二楼的清真餐厅、特供碱水面包的点心房和烧烤窗口也给复旦学子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北食的烤鸭与面包。图源:公众号「来二两旦」
阳光从开阔的穹顶洒落,恬静的音乐缓缓流淌……这是光华楼最美的地方,位于15楼东西主楼之间的星空咖啡厅。一名从复旦历史系毕业的14级校友告诉周报,星空咖啡厅是自己一定会来拜访的地方,“喜欢在这里自由自在侃大山的感觉” 。点一份提拉米苏,在落地窗边俯瞰光华楼草坪,也可以在私密的包间里与老友畅谈,享受静谧的午后时光。
星空咖啡厅的穹顶。摄影:李蔚怡
在复旦游览一天后,不妨和朋友来到附近的大学路或者五角场商圈,感受校园附近的魔都氛围和时尚气息,这里是复旦校外休闲生活的缩影。若说大学路有着文艺气息和小资情调,五角场周围的万达广场、合生汇与百联又一城等购物中心更提供了多元化的都市佳肴。无论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美食,在这里,各大菜系应有尽有。沿着大学路繁华的林荫道散步,圆满结束一天精彩的美食之旅。
大学路美食。摄影:李蔚怡
大学路街景。摄影:粟子骞
03 文化线路
文化之旅的出发地,并不在校门之内。
坐落在国福路上的玖园建筑群里,复旦的先贤曾在此驻临。陈望道,谈家桢,苏步青,聆听着耳熟能详的名字,漫步于旧貌焕新的旧居,在晨光里踏过那条最初的复旦人走过的路,沿途仿佛还能听见来自远方的呼唤。
漫步到国年路上的经世书局,本次旅行正式拉开帷幕。
经世书局。摄影:田修齐
邯郸以南,国年以东,砖红色的墙壁守卫着复旦人的精神宝库。复旦图书馆共收藏纸本文献资源约602.14万册,共有14个自建数据库,其中,建成较早的文科图书馆藏书丰厚,遍涉古今,囊括中外。
猫着腰穿梭在古色古香的阁楼与书架之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随手捧起的一册一卷,都可能是一个老古董。
自习室、阅览室、茶水间、花园修读点、报刊查阅室……一应俱全的功能配置,让文科图书馆变成了理想的学习空间,书和人,在静谧中达成巴赫平均律般的和谐。
从校园正门进入复旦,日月东路和日月西路在这里交汇,而面前矗立着一份对历史与信仰的敬意。
毛泽东像。摄影:斯嘉瑜
不同于经典的挥手致意造型,复旦的毛泽东像,主体高7.1米,象征着建党之日;底座5.16米,对应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五一六通知”;全像总高12.26米,代表着伟人生辰。这套“三数模式”由复旦发明,在多地推广。复旦的毛像双手背在身后,手上还握有帽子,伟岸的身影伴随着一届届复旦人,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依然屹立着,目光笃定。
随后,往东走向老校门,这是一道藏匿在校园里的校门,不同于正门的宽阔,是中国传统的牌楼样式,装饰着飞檐与琉璃瓦。
它目睹了民国初年复旦校园如火如荼的建设,也见证过抗战时期的烽火与硝烟;它曾因年久失修险些泯灭于历史,却又在百年校庆时以当年的英姿重现于世。它是一段无言的历史掷地有声的证词。老校门的正面牌匾是“复旦大学”,绕到背面则变成了“敬业乐群”。向一个见证过历史的老人求问人生哲学,得到的答案也许就是如此简单。
老校门。摄影:田修齐
离开老校门,前往奕柱堂。700多平方米的校史馆,用十一个不同的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与发展成就。从清宣统元年的复旦毕业文凭,到孙文先生题下的“天下为公”条幅,馆内的367件文物内蕴着复旦人永恒的情怀与温度。
由校史馆向北而行,复旦的老建筑群展现在面前。建筑虽老,至于斑驳剥落,却从不失人间烟火气。一名复旦受访者告诉周报:“每次早锻从这里经过时,似乎都能感到复旦的活力正扑面而来。”
相辉堂。摄影:徐乐晴
飞檐斗拱,白墙黑瓦的蔡冠深人文馆,实则是藏品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西式洋楼,屋檐耸峭,人称“小白宫”的子彬院,其实是大数据学院的一角;平顶三层,朴素大方的寒冰馆,是高分子科学系的办公室;傍依春草,磅礴大气的相辉堂,联通着现代化的恢弘舞台。这里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一切不可思议都恰如其分。
相辉堂。摄影:王小淳
在复旦,每一栋老建筑的名字都是一个动人故事的结晶。对老建筑的创新利用,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闪耀着、沉默地陪着复旦前行。
这里的落日时分没有光草的人声鼎沸,没有光华楼顶的气象万千,却也别具一番风味。
子彬院。摄影:杨洲
盘坐在相辉堂草坪之上,簇拥在星罗棋布的老建筑之中,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让心绪也渐渐沉静下来,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飘向远方。红日落下天际,相辉堂的灯光倏然间照亮草坪,如渔火点缀在宁静的湖面,动人心魄。
相草上的吉他与歌声将你出神的遐想迁回,晚风轻柔,带走一天的倦怠。是时候跨上单车,去北食品尝美味佳肴了。
04 小众景点线路
这条线,即使是很多复旦学生也未必了解。
与复旦的故事,从燕园开始。阳光从燕园层层叠叠的树影里细碎地洒落,钻进帽兜,铺在小桥上,融化在池子里。这是独属于燕园的仪式感,林间小天地里光影交织的协奏曲,一个绿色和金色的早晨。正如一位受访者在问卷中以诗意的语言写道:“这里是隐藏的秘密花园,是不为大家熟知的奇妙世界。”
燕园。摄影:罗鹏飞
相辉堂建筑群附近的日本研究中心里,樱花在日式庭院旁灿然绽放,闭着眼睛靠在木椅上,与春天开怀相拥。
“得知这里的樱花开了,我专程来拍。”在18级的医学院学生李玲的记忆中,日本研究中心是一个“可以一个人呆很久”的秘密基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
日本研究中心前的樱花。摄影:徐乐晴
中午时分的本超旁,骑车经过的同学汇集成一条流淌的彩色河流。然而,旁边的曦园却依然宁静优雅。错落的长椅,不知名的小花,往来翕忽的锦鲤,不妨停下脚步,来加入曦园的午后:若有闲致,可以去本超买一些面包投喂鱼儿。在中午时刻,偶尔会有老教授、校工带着乐器来到曦园的凉亭,沉浸地演奏一番。
曦园春景。摄影:粟子骞
邯郸路440号被梧桐树包围,透过成荫绿树,露出红墙砖瓦的建筑一角:下午时分,适合去新闻学院逛逛。日光在新闻学院的红墙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每一个舒适而鲜活的小角落都可能藏着一只惬意的小猫。还有什么比在邯郸路440号当一只慵懒小猫更快乐的呢?
新院小猫。摄影:巫璨
趁着暮色,去光华西主楼的最高层,看一场日落吧。“通识模块课《人文的物理学》的课程作业,便是拍下光华30楼的日落。” 21级新闻学院的一位同学对这份浪漫的作业记忆尤深。
光华楼日落。摄影:雷磊
赶在日落前踏出电梯门,望向全景玻璃时,细碎的金色光芒便在眼前铺满。放眼望去,整个校区与远处的天际线都跌入夕阳。
“以前总是很喜欢晚上六点左右,爬到光华楼30楼去看落日晚霞,去过很多次。在那扇窗前遇到过很多的人。” 李玲告诉复旦人周报。无论心情如何,她都会想去看看,看着复旦从余晖映照变到夜色如水,遇到朋友、情侣、摄影爱好者……这是一场复旦特有的浪漫,是天边的金黄与熔铸的剪影,是太阳西坠与月亮初升,是日月光华。
光华楼夕阳。摄影:李玲
05 校友怀旧线
晨曦穿过亭亭绿树的枝叶罅隙,投射出跳跃的点点光影,这是在南区田径场南面的校道。东侧,穿着校名棒球服的男生独自在篮球场练习投篮,几十米外的排球场,早八排球课的女孩们彼此相对练习颠球。
沿着室内楼梯登上田径场看台,伴随着一览无余的南操而蹦入脑海的,是早起刷锻的气喘吁吁还是军训校阅式的汗如雨下,是校运会的呐喊声动还是那些夜晚牵手漫步时的絮语窸窣?
芳龄十八的正大体育馆,可曾飘荡过你一二九合唱的歌声、见证过你开学典礼的誓言铿锵,可曾有过你参与院系杯比赛的矫健身影、容置过你与毕晚的共有回忆?
正大体育馆。摄影:粟子骞
穿过阔别良久的政肃路小吃街,从南区到本部的通勤路程留待重温,你还记得从南区到本部有几条路线吗?数经变迁重组的沿路店铺,昭示着迭代更新、沧海桑田,但是卤肉卷、月亮馍、新鲜果汁的美味或能减淡你慨叹的忧伤。
2018年3月的百团大战。摄影:蔡育铮
从南一门进入本部,本篮的百团大战宛在昨日;坐在任重书院的石椅上抚摸猫咪,中庭的广播总会在下午如期响起。中庭以北,遂见光草,听到过去黄金岁月的回响。
任重中庭的猫咪。摄影:田修齐
自2013年夏天统一邯郸校区校车出发点以来,毛像西侧的日月西路,便成为去往其他三校区的传送带起点。在受访校友的叙说里,5到20公里的颠簸旅途,留下过细碎而美好的回忆:心动对象临窗的剪影、校车出发前和好友告别的拥抱、即将截止的ddl前手拿实验报告踩点登上校车的惊险一瞬、抢不上课只好跨校区“曲线救学分”的唉声叹气……如今这些都已经成为能反复咀嚼的甘甜。
在午后,漫步日月西路,你可以回忆那些岁月如何在往复的车厢里摇摇晃晃,凝结成独属于你的琐碎与惊喜、奇遇与浪漫、放空与遐想、等候与期许。
光华西辅楼前的黄昏。摄影:张卓然
和许多复旦人一样,对于10级的黄校友来说,“在三教通宵复习准备期末考”的日子是他难以割舍的复旦记忆。而14级的陈校友忘不掉三教的黄昏:斜靠在三教四楼的走廊,抬头望见的是黄昏自由而美丽的天空,就像记忆里每一次放学后的一样。
三教四楼的黄昏。摄影:王小淳
两百人开间的3108门口,或许曾经矗立着你念念不忘的那场讲座的海报。共享单车解锁时发出此起彼伏的“嘀嗒”声,暖黄色灯光装点的全家飘散出关东煮熟悉的香味,敞开大门的三教,迎接着求知若渴的你、焚膏继晷的你、追忆流年的你,更是在迎接着和母校有着永久羁绊的你。
来源:复旦人周报
文字:斯嘉瑜、史舒曼、朱宸颉、黄婕、庄彤琳
记者:王小淳、谢鑫、石绎如
责编:章佩林
编辑:邓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