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在哪里诞生 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
王建淞整理
黄帝,名轩辕,一说名轩。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诞生和建都于嵩山下,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 在《山海经》里“黄帝”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建都于嵩山东麓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
嵩山古称太室,山下有太室祠,太室祠就是中岳庙。词解太室亦作“ 大室 ”,中央之室,亦指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宗庙,是供奉最早民族创立者的地方。太庙在夏朝时称为“大室”、“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天室”,周称为“天室”、“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那么,现在的中岳庙就是古时的大室、天室、太室,即黄帝时代及夏、商、周的太庙遗址。现存庙内树龄达4000多年的古柏群,像一个个历尽沧桑的老道人,在倾诉说着太室祠那古老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因黄帝出生、建都于此,创造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功绩,倍受人们敬仰,他去逝后,人们削木为像供奉在太庙(中岳庙)内,不仅年年享受老百姓的祭祀,而且成为华夏民族标榜和学习的典范与楷模。
轩辕丘在嵩山之阳、新郑市区轩辕路北。这里古称有熊之墟(城)。传说为有熊氏部落聚居的地方。黄帝就生在这里,故名轩辕。这里汉代建有轩辕祠,后历代屡毁屡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时,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县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旧址。”
2002年扩建后,易名黄帝故里,总面积4.3万平方米,由祠前区、轩辕祠、黄帝宝鼎坛和黄帝纪念馆组成。
轩辕祠,汉代建。明清修葺。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祠有大殿五间,中间端坐着黄帝塑像。东西配殿各三间,东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
黄帝鼎坛位于轩辕祠后,由青石铭文甬道、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铭文甬道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至20世纪初近万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于青石甬道两侧,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黄帝故里标志性建筑,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翰,自然和谐。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腾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火球,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
鼎足为三只立熊,寓意有熊立国。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8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5000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名,以八卦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展示名人手笔,歌颂黄帝功绩。
鼎坛西侧设置战国时期24编钟,以50—60位乐师豪情演奏,加之舞蹈配合,更显古朴、雄浑、壮美。
轩辕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有:《黄帝故里景区扩建碑记》:记述2002年大规模扩建黄帝故里的情况。
第一石坊:为四级六柱坊,坊额雕刻黄帝像。黄帝面色慈和,炯视前方,展示着黄帝博大胸怀和精深的智慧。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的“中华圣地”。
乾坤浮雕盘:由日晷、太极图、四灵象、八卦图、十二生肖、二十八宿等组成。
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坊额镌刻巨龙。上有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题写的“轩辕故里”。
姬水河与轩辕桥:姬水河上有新建的三级青石桥。
中华第一碑:碑立于祠区东北隅。碑为圭形,上呈略圆三角形,下为长方形,上窄下宽。上部两侧为半圆形,呈翼状;中下部有圆形孔。被学者誉为中华第一碑。
轩辕黄帝故里碑:碑首为二龙盘结,碑下有须弥座,碑文为著名碑文家、作家李铁城撰写并书丹,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树立。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位于黄帝宝鼎坛北。轩辕丘旧址在此。清末被毁,今又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内建有轩辕宫,瞻观仰视,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黄帝纪念馆在轩辕丘下,共二层,一层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型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铜像。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黄帝玻璃铜仿石雕像,与馆内塑像相同。
两条长260米的文化长廊刻着国家领导人、国内名人、书法家、艺术家亲笔题写的赞扬黄帝伟业、祖国昌盛的文墨丹青,绚丽多彩。
始祖山,嵩山余脉
始祖山,原名风后岭,为具茨山(即位于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东西走向,绵延35公里的大隗山)主峰,为嵩山余脉。1997年,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改名始祖山。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约15公里千户寨乡境内。这里是轩辕黄帝创业基地,旧有轩辕庙、轩辕宫、黄帝祠、嫘祖洞、屯兵洞、观兽台等。1992年,开始修复并陆续扩建新的景点。
这里风景如画,几百米高的山峰如同刀削,直插云天。进入山门,登上拜祖亭,遥观山顶,依山势而成的炎黄二帝头像清晰可见,形象逼真;由雄浑的大宗祠登408级台阶,到达山顶力牧峰,迎面有中天门、中天阁、黄帝迎日峰。苍老的巨石上至今留着黄帝的脚印和座印。如若站在迎日峰上拍手,中天门前会出现琴声回音,确是中华一绝。山顶的轩辕庙距今约5000年,全部用石板砌成,石墙、石梁、石门、石窗,展示了古代文明的建筑奇迹。此区还建有部落居民住房、祭坛、部落首领住室、古纺车、古石磨、纺花车等。
2001年,中国华侨联合会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轩辕庙,位于始祖山顶峰。峰上还有嫘祖宫、天中门、中天轩辕阁、迎日峰等。轩辕庙位于始祖山顶峰西侧,坐西面东。先秦建筑。三间,全石结构,内有黄帝塑像。历代每年农历三月三,周围州、府、县有仕民来此登山拜祖,香火极盛。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嫘祖宫位于轩辕庙西侧,2002年修建,仿轩辕庙建筑,内有黄帝元妃嫘祖塑像。天中门位于始祖山顶峰南侧。
中天轩辕阁位于始祖山顶峰中央,由韩国著名佛教大师林允华捐资兴建。仿汉建筑,共五层:第一层在地下。第二层分南北两厅,南厅展示黄帝时代发明的仿制舟船,内有壁画,绘万家氏族部落;北厅放置黄帝发明的指南车模型,壁上悬挂《黄帝五千年甲子纪年历》。第三层壁上彩绘黄帝一生功绩。第四层置万姓归宗图。第五层壁上绘盘古开天辟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故事。凭栏望,可穷百里山川。其他还有天心石、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屯兵洞、琴声回音道、黄帝迎日峰、碑林和风后城等。
黄帝大宗祠,位于始祖山东侧,主要由炎黄二帝自然山体巨像、黄帝大宗祠、嫘祖洞等。炎、黄二帝巨像位于始祖山主峰东侧,天然形成。黄帝大宗祠位于始祖山东坡,是始祖山黄帝文化标志性建筑,寓意万姓归于炎黄始祖。仿汉建筑,高29.5米,正方形,各边长39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嫘祖洞位于始祖山东侧峭壁上,供奉黄帝元妃嫘祖塑像。
黄帝宫:黄帝建都办公场所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在新密市东部武定湖北岸,黄帝宫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自古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和动听的歌谣:“南京到北京,不如云岩宫。三柏二石一座庙,王母娘娘坐当中。石头缝里长柏树,老龙叫唤不绝声。黄帝风后研八阵,云岩立宫聚群英。”
黄帝宫前的正门为六柱排列、横木支撑的排门。门内有甬道,直通一排三座小亭的轩辕门。
轩辕门西的崖壁上有自然洞穴,称“人祖洞”。洞内有人祖黄帝与大臣风后谈论战事的塑像,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人祖洞西面是黄帝宫殿,据说是黄帝的寝宫。大殿四周有讲武场、议事亭、嫘祖草堂和祖师殿等。宫殿的正前方是黄帝检阅三军、发号施令的点将台。东南4公里处有“力牧台”(也叫熊台、拜风台、黄台岗、台子岗),据说是“黄帝与蚩尤九战九败”(《太平御览》卷15引《黄帝玄女战法》)之后,和大臣风后、力牧等探讨“八卦阵”(“奇门遁”)兵法的地方。当年,每天黄帝在这里拜将、立旗,然后与大臣讲武,晚上经“黄路坡”回“云岩宫”。现在这里有新建的风后八阵兵马俑城。城堡中有数百个兵马俑组成的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和蛇蟠阵等八阵壮观场面。
云岩宫附近,东北有黄帝养马的地方——养马庄,东有黄帝圈马的地方——马场沟,西有黄帝饮马的地方——饮马泉,西南有黄帝蹓马的地方——马骥岭,北有黄帝积存粮草的地方——仓王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