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曙光医院 曙光医院看男科怎么样

时间:2023-04-28 17:1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426 评论:0

疫情防控步入新形势。记者今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获悉,随着疫情发展趋势基本向好,急诊就诊高峰逐步放缓,救治重心转向“降死亡、防重症”。曙光医院充分发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在大上海保卫战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原有分级分流转诊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重症监护、相关科室重症监护、重症监护扩充病区三级资源,全院统一管理,加快重症患者的收治、转诊速度;医院每日进行危重症病房交班例会,市级专家每日巡查,采用“一人一方”的救治指导,切实增加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在这个危急重症救治的“主战场”,无论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前来支援的全院医护,还是负责协调保障人员、设备、物资的行政后勤人员,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为患者争取每一分生的希望。

“三头六臂”的重症医生,每分每秒在与“死神”赛跑

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倩是这个“战场”中的“主心骨”。在每日全院大交班前,她一定会带着她的重症队伍进行每日查房,每个重症患者的情况,她了然于胸。

“通过肺泡灌洗,我们可以查出一般痰培养查不出的病原体、细菌……部分重病人因为免疫屏障被破坏,本来‘静默’在体内的病原体、细菌也会发出来,”王倩说,“我们要尽早调整用药,为他们尽可能抢夺时间。现在全院都在为这些重症患者开‘绿灯’,医护也都在帮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就更加不能松懈,一刻都不允许。”

看着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近一个月了,终于从这个统管“急诊重症区”的“铁娘子”脸上看到了笑容。

“欧阳,帮这个ECMO患者做个心超。”王倩一边查房一边说。欧阳洋副主任医师迅速推起床边超声仪,利落地开始操作。每一个重症医师都是“三头六臂”的多面手,除了擅长脓毒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发伤、各类中毒、ARDS、MODS等多种危急重症的诊治抢救,还能独立完成人工气道建立、动静脉穿刺置管、呼吸支持、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重症医学的常规操作技术以及超声等各种辅助检查。

“ECMO就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目前东院重症监护室有2位患者正在进行ECMO治疗,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提供体外呼吸与循环,为他们打开了生命之门。ECMO好比给这类患者维持生命给予一个托举的力量,让他们不要一下子‘摔到地上’,等到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自己行走’时,能顺利脱机,才意味着治疗的最终成功。我们要竭尽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可能。”欧阳洋说。

这边刚操作好,欧阳洋又在指导护士帮一位87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患者通气质量至关重要。但是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本身一侧肺功能就有问题,俯卧通气的效果可能不如侧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查房结束,他又给年轻医生和护士讲解俯卧通气改善通气质量的原理。

“这里是重症救治的前方阵地,也是守住患者生命最后的底线。我们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每位患者。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因为它可能就关乎生命。”这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先是面对急诊大流量,现在转战重症战场,人均“阳过”的他们,没有一个退缩。还在哺乳期的陈敏,将几个月大的孩子断奶,送回了老家;“拼命三郎”诸炳骅刚退烧就回到工作岗位,并一再推迟了婚期……

团结是最大的战斗力,定点医院时期的经验很宝贵

一早,在西院十楼重症监护室里,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淑芳带领团队在组织一次抢救,一位老年患者突然气道大出血,“侧卧位,吸引器吸引……准备气管插管。”医护团队迅速反应、密切协作,通过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药物结合运用,又一次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现在我们(监护室)里面的13张床和外面的17张(亚重症)床都是满的,像这样的抢救每天都会有几场。这几天已经好多了,高峰的时候,监护室外面都是加床。目前,我们监护室一共5位医生,也都经历过感染,高峰的时候大家都是咬紧牙关硬扛。还好,我们西院有做定点医院时的宝贵经验,这波高峰来临时,全院就迅速回到当时‘备战’的状态,床位统一管理,保证患者转运效率,保证设备药品供应,给我们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副主任医师张涛正在对一位即将拔管的患者做评估,他刚经历了近50天的支援外地工作,回到上海隔离一结束就投身另一个战场。

“隔离一结束我就打电话给张涛,实在人手不够。他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时候让我来’,我真的很感动。其实我们的医生护士都是这样的,跟去年4月那时一样,每个人都是‘战士’。”说话间,会诊电话响起,杨晓龙医生从楼梯间往上跑,根本顾不上等电梯。“重症医师还兼顾全院重症患者的会诊,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坐下来的时候。”李淑芳说。

不大的监护室里护理姐妹的脚步也是一刻不停。定期的俯卧位通气是对他们体力的考验,通常需要5-7个人协作才能完成,一次下来汗水会湿透衣衫,一天下来,这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十次。

医患携手走出生命危机,生日最大愿望是“疫退”

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副主任施荣,刚结束援藏工作,经短暂休整就投入到这场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战斗中。“目前,外科监护室里绝大多数都是内科的重症患者,”施荣说,“近几天情况逐渐平稳,床位的周转也快起来了。重的患者转进来,轻的转出去,给有需要的患者开出更多通道。刚刚我才去急诊收了几个患者上来。”

SICU是新建的监护室,软硬件配备都是最好的,环境也相对宽敞。但这对医护的脚力提出了挑战,跑一个对角线就好比百米冲刺,一天不知道要做多少这样的往返。

“这两天好转的患者越来越多了!”施荣说起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重症肺炎入院,起初病情很不乐观,但这位老先生非常配合治疗,对医护完全信任,“昨天他已经成功拔管,现在的各种指标都恢复不错,所有医护都感到振奋。”

医护在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的同时,也被患者的坚强和理解深深鼓舞。

两天前是施荣的生日,忙碌的他奔忙在工作岗位。今年,他许下生日愿望,“愿疫情退散,国泰民安!”

作者:唐闻佳 张莎莎

编辑:唐闻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