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兄长大人 觊觎兄长大人全文
说起朱元璋所创建的大明朝,那可谓是历朝历代中的一个奇葩了,除了前几任皇帝之外,大明朝的皇帝们个个都是“人才”,玩蝈蝈的,爱打仗的,做木匠的,精通外文的……
总而言之,他们什么都精通,除了做皇帝。
其实这种苗头早在朱元璋的儿子们身上就出现了,他的儿子们除了争权夺利爱打仗的那几个之外,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些特殊爱好,尤其是他的第五子朱橚。
在大明朝,朱橚更是如同笑话般存在,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在全世界内他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直到今天还有人将他奉为大明皇室最为伟大的人物。
愚蠢轻狂,被贬云南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奋战在反抗元朝的第一线,根本没有多少功夫去管束他,所以他自小在母亲和兄长的溺爱下自由生长,养出了一身潇洒桀骜的习气。
等到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他对几个儿子的教育也重视了起来,高新聘请了名家大儒为这些孩子讲课,好让他们懂得如何治国治家,将来为老朱家的江山尽一份力。
朱元璋这么一搞,朱橚可就惨了,他对传统的儒家经典根本就没有兴趣,也不像同胞兄长朱棣那样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对于各种课程,他是能划水就划水,能摸鱼就摸鱼,省下来的时间全用来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野史典籍了。
不过好在朱橚天资聪明,就算上课经常摸鱼,也能把功课完成的十分漂亮,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还算宠爱,等朱橚长大之后,朱元璋就将他封为吴王,让他去杭州就藩。
要知道在朱元璋登基之前,他的封号就是吴王,朱橚能继承他老父亲原本的封号,并且得到杭州这么一块可以说是整个中原最富庶的封地,简直就是走了大运,也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宠爱。
不过在不久之后,朱橚的封地和封号就一起泡汤了。朝中有几个大臣联名上奏,称杭州实在是太过富庶,不应该作为藩王的封地,否则的话很可能会养出他们的野心。
朱元璋一听,觉得甚是有理,在他心里,他最心肝宝贝的孩子永远是他的长子兼太子朱标,如果朱橚真的因为自己过度的宠爱养大了野心,生出了夺嫡之心,那可就是给朱标添麻烦了。
所以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把朱橚改封了周王,让他到北宋的故都开封去就藩,开封虽然也是军事重地,但经济发展远远不如杭州,朱橚乍从繁华富裕的杭州到了此处,难免觉得有些郁闷。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这事儿做的不地道,为了补偿朱橚,他就把手下大将冯胜的女儿赐婚给了朱橚,冯胜可是跟随朱元璋开国的老兄弟之一,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在朝中的势力也是十分庞大,朱橚娶了他的女儿,就拥有了一个强劲的政治后台。
得了这么个天大的便宜之后,朱橚立刻就满血复活,为了和老丈人拉近关系,他经常不顾朝廷的禁令纵马离开开封,前去老丈人家拜访。
朱元璋简直要被这个倒霉儿子气疯了,他天性多疑,对手底下这些战功赫赫的老兄弟们一向十分忌惮,如今朱橚非但不知道避嫌,反而还天天大张旗鼓的前去老丈人家串亲戚,他们翁婿俩这是想造反呢?还是想造反呢?
不过儿子毕竟是亲生的,朱元璋还是想给他一次机会的,于是他就下令让朱橚不得再轻易离开开封,但是朱橚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硬要跟父亲对着干,朱元璋的禁令下了没不久,他就故态复萌,又到老丈人家串门子去了。
作为一个疑心病重的皇帝,朱橚几次三番的违背自己的命令去找自己的老丈人,这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不能忍,更何况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朱橚如此着迷,这也不得不让朱元璋多想。
暴怒之下,朱元璋直接下令让朱橚立刻离开开封,既然他这么喜欢串门子,那就干脆出趟远门,去云南吃沙子去吧。朱橚一听眼泪都要下来了,当时的云南可是出了名的荒蛮之地,那里不仅地偏人少,而且多有瘴气,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但是老爹明显是动了真怒了,朱橚也不敢再撩他的虎须,只能委委屈屈的带人踏上了前去云南的旅程,一路颠簸下去,从小娇生惯养的朱橚被搞的肉都掉了几斤,深觉自己尝遍了人间疾苦。
但是在来到云南以后,朱橚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南蛮之地,贫瘠的土地,让人难以忍受的天气。最让朱橚难以忍受的还当属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放眼看去,整个街上,穿的齐整的没几个,一个个大多瘦骨嶙峋,更糟糕的是,他们经常受疾病困扰,却无钱医治,只能在家等死。
纵眼望去,云南的土地上都是麻木痛苦的百姓们以及数不尽的尸骨。
怜悯百姓,著书立说
百姓们的惨状对朱橚的触动很大,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个娇养在深宫王府的天潢贵胄,百姓们的疾苦顶多就出现在他所读的那些圣贤书里,他根本就无法感同身受,直到亲眼见证了云南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之后,他才明白底层百姓们究竟有多苦。
没有人能在这样的疾苦面前保持冷静,朱橚迫切的想要为云南百姓们做些什么,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他认为云南的百姓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医少药。
因为云南的地理所处位置以及天然环境问题,云南人经常接触到有毒的瘴气以及大量的寄生细菌,这让他们很容易就会患病,但是云南地处偏僻,大夫十分稀少,连治病药用的草药都是从中原运来的,价格十分昂贵,百姓们根本就消费不起,一旦得了病,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
这不就巧了吗?朱橚从小就对医药很感兴趣,这么多年以来也阅读了不少医学典籍,他这次流放云南,身边也带了不少医术高超的大夫,硬件设施相当齐全,所以他下令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百姓们撰写方便的治病良方。
朱橚亲自带头,和府中的良医李佰等人日以继夜,翻遍了他们所能找到的所有医学典籍,又深入民间寻访云南本地的一些赤脚医生,向他们请教云南本地常见的一些病症及治疗方法。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这一番努力之后,朱橚等人终于撰写出了一部严谨实用的医书——《袖珍方》,这部医书收录了三千多则治病药方,无论是中风这样的大病,还是咳嗽风寒这样的小病,这本书中都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此书一出,云南百姓们大为震动,他们多年以来饱受无药医治的苦恼,如今朱橚给出了这么一部既方便快捷又严谨实用的医书,简直就是对他们恩重如山,所以他们对朱橚十分感激,纷纷称他是佛祖转世。
面对百姓们的感激,朱橚深为自豪,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为王爷身上所背负的责任,他立誓要为云南百姓们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不过还没等他研究出个成果,他的老父亲朱元璋就心软的把这个儿子给召回京城了。
此时的朱橚早就没有了昔年的争名夺利之心,他一心只想为百姓们在做些实事,所以回到开封之后,他立刻就召集了大批的文人大夫甚至是乡间老农,带领他们一起研究起能治病救人的草药,想要凭此再写出一部更加详细的治病良方。
在这期间,朱橚还发现了不少能够食用的野菜,他大为欣喜,下令将野菜也纳入研究范围,毕竟百姓们需要的不仅是治病也有果腹,如果能让他们知道更多可以食用的野菜的话,那天下将要少饿死多少人啊,为了更好的培育这些野菜,他还特地让人建造了一个植物园,派专人去观察这些野菜的生长习性。
经过数年辛苦之后,朱橚等人终于撰写出了一部更加完备的草药经典《救荒本草》,这其中不仅收纳了大量能够病救人的草药,还别开生面的介绍了这些草药的可食用性,对百姓们来说意义重大。
明朝时期底层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很少有人能够看得懂医书,为了让百姓们能够更直观快捷的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草药或是野菜,朱橚还重金聘请画家画下了这些植物的样子,并收录在书中。
朱橚的几部著作相继出版之后,百姓们对他感激不已,但是皇室内部却对他的做法颇为不以为然,对于皇室子弟来说,最重要的是为国征战或是纵横朝堂,医学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小道,朱橚沉浸于此,简直就是可笑。
朱橚的行为受到了兄弟姐妹们的集体排斥,更糟糕的是,老父亲朱元璋死后,继位的侄子朱允炆生怕他们这些叔叔会搞事,但又不敢对燕王朱棣那样的硬茬子动手,所以他挑选一番之后,朱橚这个软柿子就被提出来杀鸡儆猴。
朱允炆本来是想随便找个借口打发了朱橚,但没想到朱橚的小儿子觊觎兄长的世子之位直接出头,状告兄长和父亲密谋造反,朱允炆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刚打瞌睡就来了枕头,兴奋之下,他大手一挥,就把朱橚再次贬到了云南。
亲儿子出头状告亲老子,朱橚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但在到达云南之后,朱橚受到了云南的百姓们的夹道欢迎,无论在哪朝哪代,百姓们都是最淳朴可爱的一类人,只要受了一点恩德,就终身惦记着还报。
朱橚没想到多年以前的一点恩德,现在还被百姓们铭记于心,他被感动的眼泪汪汪,立刻就把不孝的儿子抛之脑后,继续投身进了医学大业,在云南流放的这段日子里,他和门客们又撰写了《保生余录》、《普济方》等医学著作,为百姓们求医问药提供了知识基础。
朱允炆倒台之后,朱橚一母同胞的亲哥哥朱棣登上皇位,朱橚沉冤得雪,再次回到了封地,不过此时他因为受儿子背刺的原因,已经活成了大明朝的一个笑话,但是他却对此并不气恼,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上面,并为此奋斗了终生。
贡献巨大,广受赞誉
而随着朱橚的努力,以及他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在物种丰富的云南,朱橚的研究为后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而不仅如此,就连后市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也因为朱橚受益颇多。
但除了中国,随着《救荒本草》的流出海外,这本详实的书籍,对于日本西方等国家来说更是如获至宝,他们从未见过有哪本书能像《救荒本草》一样将这些植物的用途讲得如此清楚。
对此,欧洲的学者们对其评价极高,他们认为这本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学著作,还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并仍然是当时最好的研究救荒食用植物的专著”,“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朱橚自然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誉,他们认为这位异国王爷学识出众,心地善良,“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朱橚这一生跌宕起伏,有过风光无限,也有过颠沛流离,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他都始终保怀揣着对世界的热爱以及对百姓的同情,并为此做出了无限努力。
他所著的《袖珍方》、《普济方》、《救荒本草》等书可以说是百姓的救命良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广为流传,这让他脱离了宗室王爷的身份,以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形象名垂千古,万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