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士云石胶 大力士云石胶怎么代理
一个乡镇卫生院职工12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护路,他就是沧州泊头市文庙镇卫生院后勤职工王景国。12年来,王景国的工资和奖金,多数用在义务修路、护路上,而自己却家徒四壁,这些年来未曾置办过一件像样的家具。村里募捐修路,王景国捐款一万元,村干部考虑到他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不想要他的钱,他竟然要下跪。
村民见到王景国(左)修路,挑起大拇指称赞
动作熟练 一分钟就修好路缝
3月4日中午12点40分许,王景国吃过午饭,开始收拾护路的装备。他骑上三轮车,约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廊泊路清凉江路段,从车上拿下来一杆旗帜,插在路上警示过往车辆注意避让。
随后将大力士云石胶、刷子、铁铲等工具拿下车,“咕噔”一下,双腿跪到地上,右手用小勺舀出三勺大力士胶,在铁铲上均匀搅拌后,将裂开的路缝涂满。一分钟左右干完,他收拾完所有的工具骑上车寻找下一处。
王景国在修路
记者看到,廊泊路清凉江至老盐河段,全长10多公里,大大小小的“红圈”每隔三四米就能见到一处。
大家起初都认为王景国是交通局的护路工,但时间一长,大家伙发现,这名护路工与众不同:别人下班他“上班”,别人“上班”他“下班”,后来得知他是义务护路后,都纷纷赞扬他。现在,只要一见到路上有辆三轮车,插着一杆红色的旗,就知道是“义务护路人”来了。
募捐修路,他带头捐款一万元
除了修大路,村里的小路也在他的“服务半径”内。进入五军寨村的公路两旁分别拓宽了约60厘米的砖路,因此,路边堆砌着一些废弃的砖块,有的成堆,有的零散。王景国停下三轮车,拿下铁锹,将占道的废弃砖块往外侧铲,直到将60厘米的砖路面都露出来才肯“罢休”。
村干部刘林发跟记者说,“要是没有王景国,从村南进村的柏油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上呢。”
记者得知,王景国所在的五军寨村南,有条2米宽的进村小土路,不但狭窄而且坑坑洼洼,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给全村人出行带来不便。2014年,王景国“盯”上了这条路,一有闲暇时间,准会出现在这条路上,为了把这条路拓宽,他甚至自掏腰包2000元对修路刨树的农户给予补贴,还拿出5000元雇佣车辆拉土垫沟。那时候,王景国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700多元。
2015年年初,五军寨村领导班子决定修起这条路,然后修路除了上级补助外,还需要村里集资一部分。王景国当即找到村干部,想要捐一万元。村干部知道他并不富裕,加上多年来一直在义务护路,不想收他的钱。“王景国见我们不收他的钱,就要给我们下跪。他的意思是村里要修这条路,也是因他而修的,不收这个钱不行,必须得收。”刘林发说,无奈,我们只要收下了他那一万元。
也正是因为王景国带头捐钱修路,村里的干部、群众都很动容,大家捐款都非常踊跃,很多村民说“王景国都捐一万元,我们就更不能少”。终于在当年的八月份,这条水泥路修建完成,村民们出行也更加方便快捷。
家徒四壁,工资全部用来修路
因为种种原因,王景国至今仍旧是单身。周围的乡亲们看到他将全部的工资都用来义务修路,有人不理解说他“冒傻气”,还有村民劝他,让他把义务修路花费的钱攒下来娶个媳妇或者留着给侄子,好让侄子给他养老送终。可每每听到这些话,王景国都没理会,仍旧照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不管那些。”王景国告诉记者。
工资都拿来修路了,王景国的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走进王景国的家,简陋破败,家徒四壁,但院里的“荣誉墙”上的几幅相框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是王景国所在的卫生院院长的亲家毛国祥给他题的一首《赞廊泊英雄》的诗,一幅是父亲托人将报道儿子事迹的报纸,一幅是文庙小学赠与他的毛笔字“雷锋精神 代代相传”。
在院中,记者看到一辆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这辆‘大铁驴’别人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卖,就放在家里,它是我的一个念想。”王景国抚摸着自行车就像对待孩子一般。
据王景国介绍,12年前,他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穿梭在廊泊路上护路。为了护路方便,也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他买了三轮车。12年来,王景国义务护路大概花了七、八万块钱,几乎是他全部的工资。
搭钱修路、护路,且如醉如痴,王景国到底图啥?采访最后,记者再次把这个问题抛给王景国时,他铿锵有力地给出答案:“就是为人们走路舒坦。”
■文/改编自《大美河北》(张颢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