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见好仁者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翻译

时间:2023-04-28 22:2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3560 评论:0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们先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朱熹: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钱穆:先生说:“我沒有见到喜好於仁和憎恶於不仁的人。若果喜好於仁了,他自会觉得世上更沒有事物能胜过於仁的了。若能憎恶於不仁,那人也就是仁人了,因他將不让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真有人肯化一天之力来用在仁上吗?我沒见过力有不足的。或许世上真有苦力不足的人,但我终是未见啊。”

杨伯峻: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大家看到了吧,以上三人所解释的,逻辑根本就不通。他们都是基于以下断句: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们看一看这里的“恶不仁者”什么意思?是厌(憎)恶不仁者的人,这种人是什么人?既然他厌恶不仁者,那么他就是仁者,不可能是其他,那么第一句话就可以改为“我未见好仁者,仁者”想一想,孔子没有见过好仁者和仁者吗?这个世界上连孔子都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和有仁德的人,那么整部论语那么多为仁、问仁章节还有什么用?因此,这里的“恶不仁者”是错误的,在孔子思想里,根本不存在这类人,所以第一句话中间不能有逗号或者顿号,应该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紧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即然“恶不仁者”是错误的,那么第三句的“恶不仁者”的“恶”字应该划给第二句,即这两句话变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因为断句不对,前人都是为解而硬解,文理不通。都没有将这个“恶”字位置放好,所以才对本章云里雾里,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终。

正确的断句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首先来看“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看见过想走正道的人厌恶不走正道的人”。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前面展示过孔子人生成就图,走正道和不走正道,将人分成了“好仁者”和“不仁者”。好仁者就是想成为仁者的人,他们内心向往正道,通过学道、行道,然后有了正确的目标,于是向往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此时他还不是仁者,还需要加强修养,正确做事。这时候的好仁者并不会去厌恶那些不仁者,因为在成为仁者之前,自己本身也是不仁者。

其次,我们来看下一句“好仁者,无以尚之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往走正道的人,没有理由崇尚去做恶“。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再次,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仁者,他们还没有因利而成为小人,只是被利所吸引还没有走到正道上来,他们随时也会迷途知返而重新走向正道的,那么他们要成仁该怎么办呢?孔子这里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就是“不要让不走正道的因素影响他们自身”,这里的“者”,不是“......的人”的意思,而是“......的因素,......的理由”。合起来就是“没有走正道的人,他们成为仁者的办法,就是不要让不走正道的因素影响到他们自身”。

最后,“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里的“一日”,朱熹解为“一旦”,钱穆和杨伯峻解释为“一天”。我认为应该解释为“每天”。成仁,为仁不是一日之功,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仁者,所以,孔子在这里是对行圣人之道的人们的鞭策和鼓励,意思是“有每天都能将力量都用在成仁方面吗?我没有看见能力不足的,可能会有,但是我没有看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原来的断句,将人分为了“好仁者”、“恶不仁者”、“不仁者”三种。这是对论语中的孔子人生成就图认识不清所致。论语里只有“仁者”、“不仁者”,或者“君子”和“小人”。本章的“好仁者”是对”不仁者“又进行了细分,可翻译为“向往走正道的人”,他们本身也是“不仁者”,和“不仁者“一样,都还没有开始走正道,但是内心已经不崇尚恶了。属于正在成仁的路上。

本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章,他是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14年,为传圣人之道不惜乘桴浮于海,更不惜在陈国没吃没喝的情况下坚定信念,历尽艰险、勇往直前的信心保证,为什么?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改变的,好仁者,必将成为仁者,不仁者也必将在仁者的带领下而成为仁者,丑恶必将被消灭,灿烂的明天,人不愠的社会必将到来。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想走正道的人厌恶不走正道的人,向往走正道的人,没有理由崇尚去做恶。没有走正道的人,他们成为仁者的办法,就是不要让不走正道的因素影响到他们自身。有每天都能将力量用在成仁方面吗?我没有看见能力不足的,可能会有,但是我没有看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