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收视率 琅琊榜当年收视率高吗
“你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好声音》第十一年,还在跟这个问题过不去。
节目组当然有底气不尴尬。
作为综艺,它曾是鸡汤剧本的祖师级写手;作为歌手选秀,它一度将半个华语娱乐圈的顶流都囊括在内。
新一季排面依然盛大。
话筒递到天王刘先生手里,以见证人的身份烘托。
可市场是残酷的。
花活再多,曾经收视霸主,如今热度只能艰难维持在国综排行榜十名开外。
十年过去。
Sir觉得这金话筒的确该换换人了。
与其问选手,不如问问。
中国好声音,你,还有梦想吗?
01
《好声音》一度真的是在“造梦”。
最直接的证据——流量。
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2012年7月开播后,除了第一期屈居CSM44城市网收视第二,之后的每一期都是第一,而且节节攀升,到了总决赛更是达到了当时创纪录的6%,整个节目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4%。
对比才显出火爆。
同样标准的收视率数据:
《甄嬛传》2.8%,《琅琊榜》2.2%,《人民的名义》3.66%,《觉醒年代》1.24%,《人世间》2.85%……
《好声音》整整高出一截。
《跑男》《爸爸去哪儿》《欢乐喜剧人》等综艺,更是还没问世。
《好声音》几乎是空降般地拿下了国产综艺的头把交椅。
而且直到第四季,收视都是上升态势,第四季总决赛更是创造6.8%的单集最高纪录。
收入爆炸增长:
0.6亿、2亿、2.5亿、3.5亿。
仅冠名费一项,前四季的收入便超过8亿元,还不提各种片头、片尾、插播的广告,主持人华少的高速口播里,每一个广告,都是天价营收。
2012年9月30日那天。
《好声音》第一季收官,堪比首届“超女”总决赛。
伴随着主持人华少一声“梁博,2012年度中国好声音”,能容纳八万人的开阔体育场,尖叫震耳欲聋。
簇拥在他身边的,是《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当时国内近百个最热门的纸媒与新媒体代表团。
四位导师也第一时间鼓掌,为他送上祝福。
而那一届走出的艺人:
除了梁博,吴莫愁、吉克隽逸、金志文……都还活跃在当今的乐坛上。
后续还有袁娅维、姚贝娜、张碧晨、周深、平安……
导师更不必说:
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汪峰、张惠妹、齐秦、周杰伦、谢霆锋、陈奕迅、李健、王力宏、李荣浩、李宇春、李克勤、梁静茹、廖昌永……
(没错你们的小公举不发歌的那些年曾在这里当了四届导师)
从港台到内地,从学院派的大师,到流行舞台的天王、成名已久的歌后,好声音的导师席全都一把抓。
更别说各种蹭着《好声音》热度的大咖们了:
刘亦菲、苏有朋、杨颖、吴彦祖、邓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好声音》的舞台上,曾走过小半个华语娱乐圈,大半个华语乐坛。
02
爆火并不因为当时没有好节目。
恰恰相反,2012是各大卫视“神仙打架”的一年。
湖南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以及靠着选秀快男超女早已稳坐钓鱼台。
江苏台:《非诚勿扰》成为黑马,迅速崛起。
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更是第一波正规买版权引进的国际知名选秀节目,比好声音还要早。
为什么好声音能突围?
形式固然刺激:
导师盲选,选手互选,耳目一新。
尤其是原版权方的荷兰节目组,不仅制作了“节目圣经”,大到节目流程、灯光角度,小到logo颜色、导师如何拿话筒,都面面俱到。
还派人来监督落地状况如何,以免影响他们的节目品牌。
专业度,保障节目的娱乐水平。
但“好声音”真正撬动大众的那根杠杆,其实是故事。
素人学员门走上舞台,目的各异,但都噱头十足,真诚动人。
节目里。
有学员背景各异的故事:
为爱而唱,为偶像而唱,为生活而唱,为父母家庭的轻视而唱……
不拘职业、不看长相、不问年龄。
只要你想唱、会唱、能唱,就可以站在中央的舞台。
都说“渣男三分醉,演到你流泪”。
《好声音》也是如此。
真情中夹杂着假意,真实中勾兑着虚构。
上一秒学员还光鲜亮丽地唱歌。
下一秒就揭露了坎坷的人生。
抓马、励志 。
给屏幕前的观众,缔造出一个个“靠唱歌能改变命运”的励志传奇。
此外。
还有导师+学员的劲爆互动。
而节目外,比赛的规则、黑幕、内定、保送之类的讨论,就没有少过。
主持人华少,以43秒350字的语速播报15个赞助商广告,被获封“凉茶哥”“中国好舌头”,稳坐浙江台一哥。
汪峰,经典句式“你的梦想是什么”,今天还在被传唱。
杨坤,一到抢人大战,必提“我今年有三十二场演唱会”。
专业的舞台+导师选手的热度+励志传奇的故事,当好声音来到中国,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这一切,在那个智能手机都还没普及的年代,对于普通观众来说。
哪里敌得过这份中西组合拳?
纷纷缴械。
03
第一季获得冠军的梁博2016年做客《天天向上》曾道出内幕:
讲故事、炒人设。
盲选时,《好声音》节目组给他量身打造了人设。
拿到吉他时,光说“特别开心”怎么行?
得形容一下。
“记得我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了我一把吉他,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把属于我自己的吉他的时候,那种感觉很难以用语言表达”。
练琴时光。
光兴奋也太弱了,那起码得是。
“每天我不弹琴,就会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的歌声和我的琴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整个人是充满力量的”。
穿着打扮。
白衬衫最好别穿。
得穿绿T恤,这样更有“草根”感。
Sir回顾了下《好声音》解密加长版。
嗯,的确够草根。
明显不习惯镜头,盯着提词器一度念到笑场:
我相信我们能打赢这场战役
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带着我的战友
△ 没能被剪进正片一点不奇怪
走到总决赛后,被迫草根的梁博终于有了些许话语权。
他开始跟节目组谈判,还给导演写了一个“应该如何介绍我”。
许是不够抓马。
节目组沿用并深化了“人生中第一把吉他”的故事。
当我拨动琴弦的一刹那
我整个人浑身都酥麻了
梁博一整个无奈。
天天兄弟全在旁边笑。
酥麻了?
这是吉他还是按摩椅?别不是漏电了吧?
别看笑得这么欢。
这些都是节目组专业性的经验总结——草根形象,感人初衷,梦想达成,励志故事。
吉克隽逸。
舞台上,她是一个跟母亲相依为命,从大山中走出的热爱唱歌的彝族女孩。
为此,还专门让母亲上台献技,一首《草帽歌》迎合了观众心目中对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的固有印象。
能力打动导师,故事俘获观众。
实际上呢?
场外旧照被扒出,出身并不穷,早就晒过奢侈品,并不存在所谓的“生计所迫”。
……
这些故事与当下内娱偶像人设比,并不算太夸张,太失真。
不过也一定程度揭露出节目本质:
一档出色的娱乐节目。
更是一套系统性的造星工程。
04
Sir一直忍住没说好声音最重要的东西。
音乐。
音乐曾是它异军突起的重头戏,如今也是它一步步走下神坛的原因。
有一说一,彼时的《好声音》也有好音乐。
一位位或主动或被动草根的歌手,披着故事的术,走着唱歌的道,直接让《好声音》笑傲江湖。
看看那些至今还活跃在音乐圈的学员就知道。
梁博。
好声音里被导师夸得快引起反感了,之后靠着演出、原创,一步步打消观众疑虑。
《歌手》里梁博刚亮相,就成为当期内投第一。
梁博彻底地给我们以震撼
以一种生动的、新鲜的面孔
让我们重燃了对摇滚乐的一个希望
金志文。
参加《好声音》之前就是知名的制作人,给奥运歌《One World One Dream》作曲。
△ 经典永流传“闹太套”
之后更是成为圈内常客,《肩上蝶》《为爱痴狂》《夏洛特烦恼》《远走高飞》,一首比一首火。
拿下近30亿票房的《独行月球》,片尾曲也出自他手。
他们跳脱出《好声音》的维度,拥有了更多的受众,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那些因为不同原因渐渐销声匿迹的歌手,也别有一番滋味。
第二季的姚贝娜。
第三季的帕尔哈提。
第四季的张磊。
有人把生命献给歌唱,有人在痛苦中汲取力量,有人用音乐排挤着节目膨胀的情绪。
导师彼时也是重要组成。
即使不说他们给出的选歌参考、教导的唱歌技巧,光看那些专业评语,今天看依然有营养。
杨坤:我们不能用眼泪去迷惑。
刘欢:好的声音不等于杂技。
之后呢?
Sir在翻看录像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评价:
前两季的入围选手,都吊打后几季“明星学员”们。
更难过的是,在内娱综艺都开始学习,模仿,砸重金的时候,《好声音》引以为傲的领先优势不复存在。
《我是歌手》,比你更“神仙打架”;
《蒙面歌王》,比你更新奇,更花哨;
《中国好歌曲》,比你更“原创”,类型更丰富……
更别说近两年,音乐综艺开始在细分领域上的折腾:嘻哈说唱、摇滚、乐团、舞蹈……
好声音自己不是没有改变:
第五季版权到期,把名字换成《中国新歌声》,把转椅子换成俯冲。
然后,没有然后。
只能不断砸钱,请导师,周杰伦、陈奕迅、王力宏……
音乐综艺的剧烈扩张,暴露了国综乃至内娱,一个真正难堪的事实:
素人不够用了。
不同综艺间来回奔走的练习生与回锅肉,逐渐占据了主舞台;直播风口让素人成名的门槛急剧降低。
再加年龄的代差。
一个唏嘘例子。
今年《好声音2022》的第一位学员,去年刚发过首支个人单曲,一首歌唱完引发抢人大战。
李克勤问她想不想去香港发展。
其他几位导师在线接梗。
最猛的是马来西亚情歌王·梁静茹,自己给自己《勇气》加满,问她想不想去马来西亚,还说要为她向李宗盛邀歌……
结果尴了个尬。
学员压根不知道梁静茹的伯乐是谁。
选手们唱的歌,观众已经没有听过了。
Sir也怀疑,导师们的歌,选手们是不是也不太熟悉。
不管选手还是导师,相互的了解,已经差着代沟了。
更难过的是。
对于观众来说:
不仅是好声音,失去了它本来吸引人的样子(哪怕它是设计的):草根越来越少,鲜肉小花越来越多。
更在印证:
华语音乐,于下一代的影响力正在断层。
这不是请更好的导师就能解决的事情,也不是再钻研技巧就能躺赢的事。
Sir并不认为网友铺天盖地的骂声、持续下降的评分,《好声音》们真听不到、看不到。
可若是连呼唤梦想的人,都不再相信“梦想”。
那不如大方把话筒交出去。
我们好聚好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