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怎么死的 台湾演员张震
粟裕是开国大将之首,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将”,在粟裕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的军事指挥才华被发挥的空前绝后,甚至有人称,在我军的高级军事将领中,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绝对可以排前三。
粟裕在我军的将领中,属于“后来者居上”,土地革命时期,粟裕虽然曾任师长,军团参谋长,但是都并未是在主力兵团。
中央红军长征后,粟裕留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正是这三年的磨砺,使得他对于军事指挥的感悟,更上一层楼。
抗战时期,粟裕相继指挥了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这三次战斗,都是我军迫不得已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战。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这三次战斗,我军在粟裕的指挥下,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特别是在三次天目山战役中,粟裕虽然仅指挥了几万人,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谋略,却是让毛主席都感到意外,当时在延安,毛主席曾公开的和华东局组织部长表示:“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是完全正确的。
粟裕与毛主席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两让司令员,他不在意名利,一心打仗,先后指挥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
粟裕的“后来居上”,也使得三野部队,成为了我军四大野战军部队中,消灭敌人最多的一支部队,达245万人。
建国后,粟裕兢兢业业,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任命他为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毛主席说:“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遗憾的是,就在解放台湾战役还未发起时,朝鲜战争爆发,打破了我军的计划。
毛主席,周恩来,粟裕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战争,进驻朝鲜半岛,对于新生的新中国,美国视为大敌,在对北朝鲜轰炸的同时,还刻意的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轰炸。
关键时刻,毛主席思来想去,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当时驻扎在我国东北的部队,名为“东北边防军”,粟裕,正是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毛主席将这个重任交给粟裕,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不过,让人可惜的是,粟裕最终因为伤病原因,未能率部入朝作战,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遗憾。
1954年,粟裕担任总参谋长,他是第一个以大将身体担任总参谋长的人。
让人没想到的是,粟裕仅做了4年的参谋长,就走下了“神坛”
洪学智,肖华,粟裕,陈赓(从左起)
1958年,中央军委在彭德怀的建议下,召开了对粟裕,刘伯承,萧克等人的批判会,粟裕被认为是“坏人”,由此,他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赋闲20余年。
直到特殊时期结束后,粟裕被任命为军委常委,重新参加了工作。
不过,粟裕一直心系自己1958年的冤案,因而他多次向上级汇报,可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
在忧虑中,粟裕走到了生命的最后,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去世,享年77岁。
粟裕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一直心系着粟裕的冤案。
10年后,当粟裕逝世十周年的1994年2月5日,楚青终于等来了结果。
粟裕与楚青
楚青的所得到的结果,是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带来的。
张震是粟裕的老部下,两人相交数十年,关系十分亲密。
土地革命时期,张震是在红三军团任职,粟裕是在红一军团,红七军团,两人几乎没有见过面,因而也没有什么交集。
抗战时期,两人虽然都是在新四军,不过由于新四军分布全国,因而两人也没有见过的机会。
但是,在经过黄桥战役,车桥战役等后,张震对粟裕,已经有了一丝丝的佩服。
抗战胜利后,张震在华中野战军当纵队司令员,这时,他才算是真正来到了粟裕的部下。
粟裕“两让司令员”,第一次让,便是华中军区司令员,
后来,张鼎丞当上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则是成为了他的副手,担任副司令员。
不久,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张震,奉命前往淮安汇报工作。
在淮安,张震第一次见到了粟裕。
通过自己听说的印象,张震认为粟裕应该是一位身材魁梧,做事果断,非熟人不可亲近的样子。
可是等真正见到了粟裕,张震才发现,眼前的粟裕跟自己印象中的粟裕完全是不一样。
眼前看到的真人粟裕,个子不高,性格沉稳,衣着简朴,和蔼可亲,颇有一代儒将之风。
张震对于粟裕的看法,正如刘伯承元帅说的那样:“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
刘伯承是我军公认的军神,能够得到刘伯承如此高的评价,粟裕可谓是牛气冲天了。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指挥部队向苏中地区发动进攻,在粟裕的领导下,张震率部参加了七战七捷,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经过这七次战斗,张震深为震撼,粟裕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
后来,在经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后,张震对于粟裕的佩服更深了,不过,这还不够。
张震真正对粟裕的战略眼光才能有所认识,实际上是在1948年,因为这一年,他来到了粟裕的身边工作,亲身感受到了粟裕的“名将之风”
1948年初,中央军委为了打开局面,决定派粟裕率领三支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渡长江作战。
张震是参谋出身,本身有很强的参谋能力,经过两年多的接触,磨合,粟裕很清楚张震的能力,因而在他的鼎力支持下,中央军委任命张震,担任了兵团参谋长,使他成为粟裕的副手。
张震内心惊喜的同时,也顾虑自己的能力不足。
粟裕得知后,笑着开口道:“重担子大家一起挑嘛。”
从粟裕的眼中,张震看到了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他当即决定“士为知己者死”
随后,张震正式就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
上任之初,他就遇到了难题。
这个难题,实际上是粟裕提出来的,粟裕认为,兵力不应该分散,应该集中在中原地区作战,不应该渡长江。
可是此时中央军委已经做出了决定,粟裕深知军令的重要性。
不过,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想要将自己的想法给提出来。
张震是粟裕找到的第一个人,粟裕明确地向张震解释了部队为何不要过长江的必要性,张震深为赞同,随后,在张震的协助下,粟裕给军委发出了我军历史著名的“子养电”
毛主席看到当年自己的警卫连长,此时已经成长到了几十万部队的统领人,很是感慨,同时也很高兴。
对于粟裕的电报内容,毛主席很重视,随后他要粟裕前来中央驻地,向中央当面阐述自己的想法。
粟裕来到那天,毛主席破例出门迎接,之后,粟裕将自己的作战想法讲给了中央五大书记听,折服了他们。
最终,中央军委改变了命令,暂且不让部队渡长江。
由此,在我军的历史上,因而很少有人听过“东南野战军”这么一个番号,因为粟裕既然不率部队去长江了,中央自然是取消了这个番号。
张震没想到粟裕真的折服了中央五大书记,由此,他对粟裕的敬佩更深厚了。
之后,张震历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谋长,三野参谋长等职。
由于当时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在外领兵作战,因而张震,实际上是华野的参谋长。
也就是在担任华野参谋长这段时间,张震协助粟裕指挥了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作为粟裕的得力助手,张震在作战部署,兵力调整,后勤保障等工作上可谓是呕心沥血,为革命立下了赫赫功劳,与此同时,张震也是见证了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上最华丽的篇章。
如果说粟裕是我军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的话,那么张震,毫无疑问,就是我军最为优秀的参谋长之一。
建国后,张震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等职,这时粟裕是副总参谋长,他在粟裕的麾下工作了两年。
之后,张震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历任副院长等职。
1958年,粟裕遭到批判,张震很是想不通,同时,他也为老领导的遭遇感到痛心。
特殊时期,粟裕由于有战功,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保护。
但是张震就没有这么幸运的。
张震与马龄松
1967年,张震实在是受不了折磨,他的妻子马龄松,即刻让二儿子带着血衣前往北京找老领导粟裕帮忙。
粟裕的秘书挡住了,不过,粟裕很快得知此事,他狠狠批评了秘书,随后又将消息报告给了周恩来总理。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许世友派南京军区的人将张震接到了军区总医院,摆脱了困境。
养病期间,粟裕很是关心张震,多次来电慰问。
1975年,张震复出担任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8月下旬,张震接到粟裕电话,立刻奔赴北京。
见到张震,粟裕没有客套,开口道:“中央军委考虑,要你到总后勤部当副部长。”
张震没有准备,粟裕鼓励道:“你的工作调动,是小平同志点的名。”
张震不再说其他,当即表示同意。
特殊时期结束后,张震在军委又和粟裕工作在了一起,两人的私人友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更加的深厚。
1984年,粟裕因病去世,张震十分怀念,每年到了粟裕的忌日,他都会带着夫人前去粟裕家里,探望,慰问粟裕的妻子楚青。
在张震的眼里,粟裕不仅是自己的好领导,也是自己的好朋友。
1987年,是粟裕的80岁冥寿,粟裕的家乡湖南会同举行了粟裕纪念碑揭幕仪式,此时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不顾事务繁忙,亲自前来参加。
在会上,张震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谈话,多次寄托自己对老首长的思念之情。
而对于粟裕的“冤案”,张震也一直记在心上。
1993年,粟裕的老部下,已经离休的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五人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份报告,建议解决粟裕冤案。
此时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很是重视这份报告,后经中央军委领导人多次研究,探讨后,大家一致决定,以“写文章”的形式为粟裕平反。
1994年2月5日,是粟裕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张震携带夫人再次来到粟裕家里,见到楚青,他将中央军委的决定告诉给了楚青。
楚青听后说:“粟裕现在不在了,其实文章再怎么写,他也不知道了。不过人总是有感情的,我总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心愿了。”
张震:“本来文章在粟裕逝世十周年发表最好,但现在已经来不及了,要考虑时机”
1994年12月25日,时机到了,这一天,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联合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一文。
这篇文章有这么一句话:“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由此,粟裕冤案被正式的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