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特种部队7 三角洲特种部队游戏

时间:2023-04-28 23:5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390 评论:0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发展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地区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在九连山、东江、滃江、五岭等地区,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武装骨干为基础,先后建立东江人民抗征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等14支人民武装。

自恢复武装斗争的一年来,粤赣湘边区各部队贯彻执行了正确方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根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四七年,粤赣湘边区各部队进行较大战斗共二百五十八次,歼敌一千八百四十七人,缴获各式机枪六十三挺,长短枪三千四百九十三支,子弹八万二千发;作战部队由一月份的470人,发展到11790余人,并组织了强大的民兵队伍和农民协会,建立了部分区、乡人民政权,部队活动地区遍及粤汉铁路以东到潮梅,东江地区至赣南、湘南的十五县,各地区的游击基地初步建立起来。如五岭地区建立了南雄帽子峰、油山,始兴北山游击基地,九连地区建立了以九连山为中心的连和、和东、河西、河东四块游击基地,滃江地区建立了翁虔边、翁源黄洞山、英佛边等几块游击基地,江北地区建立了南昆山、桂山、罗浮山三块游击基地,江南地区建立了惠、东、宝沿海基地和海、陆、惠、紫、五山区基地。

1948年6月,除五岭地区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外;为了统一和加强各地区斗争的领导,经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粤赣湘边区党委决定各地区分别成立地委,各地区部队也同时分别进行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江北、粤赣边、北江4个支队。兵力15868人。

江南支队;以蓝造为司令员,王鲁明为政治委员曾建为参谋长,刘宣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团及独立第四大队。

江北支队,以黄柏为司令员,黄庄平为政治委员,王达宏为副司令员,陈江天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四团和直属大队。

粤赣边支队,以钟俊贤为司令员,魏南金为政治委员,郑群为副司令员,曾志云为参谋长,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三、四、六、七团和直属第二、第五大队。

江北支队,以何俊才为司令员,邓楚白为政治委员,黄桐华为副司令员,叶镜为参谋长,林名勋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四团和一个总队。

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名义开展活动,以黄业为总队长,张华为政治委员,刘建华为副总队长,陈中夫为政治部主任,全总队兵力2068人。

12月15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正式成立中共粤赣湘边区委员会,粤赣湘边区党委除管辖江南、九连、江北、滃江、五岭地委外,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党委也划归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

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在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期间,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并任命尹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松坚为副司令员,梁威林任副政治委员,严尚民任参谋长,左洪涛为政治部主任。

1949年1月1日,粤赣湘边纵队发表宣言,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成立。纵队成立后,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将江南、江北、九连、滃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下辖;东江第1、第2、第3支队,北江第1、第2支队及赣南、湘南支队等,共1.5万余人。

1、原江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一支队;以蓝造为司令员,王鲁明为政治委员,祁烽为副政治委员,曾建为参谋长,刘宣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团和独立第一、二营。活动范围包括东莞、宝安、惠阳、惠东、海丰、陆丰、紫金、五华边境地区。

2、原粤赣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二支队;以郑群为司令员,钟俊贤为政治委员,曾志云为参谋长,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二、三、四、六、七团和独立第一、二、三、五大队。活动范围包括九连山北侧的三南部分地区,九连山南部的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五华、兴宁及紫金东江以西地区。

3、原江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三支队;以黄柏为司令员,黄庄平为政治委员,王达宏为副司令员,陈李中为政治部主任,刘汝琛为政治部副主任,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团和先遣总队、独立第一、二营。活动范围包括博罗、增城、新丰、龙门、河源南部地区。

4、原广东人民解放军北江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一支队;以何俊才为司令员邓楚白为政治委员,黄桐华为副司令员,叶镜为参谋长,林名勋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一、二、三、四团、翁连虔总队。活动范围包括翁源、新丰、英德、曲江及江西省三南地区。

5、原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五岭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二支队;以黄业为司令员,张华为政治委员,叶昌为副司令员,袁鉴文为副政治委员,陈中夫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三、五、六团、独立大队,北上先遣队。活动范围包括南雄、始兴、曲江、仁化、汝城及桂东地区。

6、赣南支队(四个大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建华,副司令员戴耀,副政治委员金阳,政治部主任云昌遇。下辖;崇庾大队,信庾康大队,信雄大队,虔南大队。

7、湘南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亚球,副司令员李林,副政治委员李同文,政治部主任金阳;

8、珠江三角洲部队待条件成熟后编为独立团。

5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成建立和巩固解放广东的战略基地的任务,粵赣湘边区党委决定立即从东冮第一支队、东江第二支队、东江第三支队和北江第一支队中抽调部队,组建五个独立团。在江南地区组建 主力部队第一、二、三团。以东江第一支队独立第一营、独立第二营及第二、五团的各两个连队组成独立第一团,团长何清,副团长李群芳,副政治委员叶源,政治处主任罗哲民,政治处副主任方汉光;以东江第一支队第二、三、四、八团十二个连队组成独立第二团,团长曾建,副团长温汉光,政治处主任潘崇;以东江第一支队第六、七团四个连队及东江第二、第三支队各一个营组成独立第三团,团长阮海天,政治委员陈江天,副团长罗汝澄、林文虎,政治处主任朱小仲,下辖三个营,1500人。

7月,在九连地区建立主力部队第四、六团。以东江第二支队第三团、第六团各一部及北江第一支队一个营组成独立第四团,团长吴毅,政治委员黄业,副团长杜国栋,副政治委员汤山,参谋长陈苏,政治处主任刘蓝天,下辖三个营,1540人;以东江第二支队第二、七团各一部及东江第三支队一个营组成独立第六团,团长王彪,政治委员陈中夫副团长丘松学,政治处主任魏洪涛。在此同时,起义部队保安第十三团(3个营、1个突击队、1个炮营)和保安五团张润进营及其他一些起义、投诚部队整编为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以曾天节为司令员郑群为政治委员,刘勉为参谋长,黄国伟为政治部主任,卓扬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支队下辖三个团。第一团团长张仕新,政治委员黄干,副团长黄珍,参谋长陈友令,政治处主任林金枫、李群(后);第二团团长刘蔚,政治委员卓扬,副团长覃槐,参谋长何雄威,政治处主任所若;第三团团长张润进,政治委员杨明,副团长张开,参谋长文拯,政治处主任张其初,约五千人。东江第二支队主力被抽调之后,进行了调整和扩充,重新组建了第一、二、三、四、五、六团。由钟俊贤任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镜秋任参谋长,张华基任政治部主任。

9月,成立中山、顺德、番禺3个独立团。

11月,粤赣湘边纵队已发展到3.8万人,编制如下;

东江第一支队(下辖;第2,3,4,5,6,7,8团,新编独立第2,3营)

东江第二支队(下辖;第1,2,3,4,5,6团)

东江第三支队(下辖;第1,2,3,5,6团,独立第3营)

北江第一支队(下辖;第1,2,3,5,6团)

北江第二支队(下辖;第1,2团,新编第1,5团)

第四支队(下辖;第1,2,3团),独立1,2,3,4,6团,湘南支队(下辖;第1,2,3大队,暂编团),赣南支队(下辖;崇庾大队,信庾康大队,信雄大队,虔南大队),湘南游击司令部,北上先遣队,中山、顺德、番禺独立团。

年底,所属部队分别划归广东、江西、湖南军区领导。

11月,广东军区成立,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广东的具体情况,广东军区决定将粤赣湘边纵队、两广纵队等部队整编为八个军分区,一个炮兵团,一个教导团,二十五个独立团,八十三个县大队。

惠阳、东莞、宝安、增城、博罗、河源、龙门、新丰、紫金、龙川、和平、连平划为第三(东江)分区,以蔡国梁为司令员,梁威林为政治委员,蓝造为第司令员,黄柏为第二副司令员,黄庄平为副政治委员,于庆华为参谋长,张柏龄为政治部主任;第三分区由东江第一支队、东江第二支队、东江第三支队整编而成,下辖独立第七、八、九团和各县大队。

曲江、始兴、南雄、仁化、乐昌、乳源、连县、连山、连南、阳山、英德、翁源、佛冈、从化、清远划为第四(北江)分区,以黄业为司令员,伍晋南为政治委员,周明为副司令员,袁鉴文为副政治委员,黄云波为参谋长,赵文龙为政治部主任;第四分区由北江第一支队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团和翁源、新丰、佛冈等县大队,北江第二支队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一团和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等县大队,连江支队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二团。

南海、番禺、顺德、中山、花县、三水及佛山市划为第六(珠江)分区,以严尚民为司令员,刘向东为政治委员,曹金奎为副司令员,陈祥为副政治委员,黄江平为参谋长,陈江天为政治部主任;第六分区由中山、番禺、顺德三个独立团及所属六县武装整编而成,下辖四个团及各县大队。

随后,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三、四、六团及第四支队也奉命整编。独立第一团改编为第七(台山)分区第二十一团,独立第二、六团改编为广东省公安总队,独立第三团整编为西江军分区第十三团和宝安、南海县大队。第四支队编入第六(珠江)分区,独立第四团编入第四(北江)分区改为第十团。

1950年2月,部队整编完毕。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号随之取消,从而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解放战争三年多的时间里,粵赣湘边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作战部队由一九四六年冬的470人发展到38000多人。粤赣湘边游击根据地包括粤汉铁路以东、潮汕、兴梅以西、五岭山脉以南,南海海岸以北的广东、赣南、湖南的五十余县,其后不断开展攻势,解放了大片乡村和近二十座县城,解放区人口达四百多万。。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不完全统计,从九四七年一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共进行较大战斗八百四十八次,毙伤敌七千四百余人,俘敌一万一千余人,起义六千七百余人,合计歼敌二万五千二百多人;缴获各种火炮七十八门,轻重机枪九百三十四挺,长短枪、卡宾枪、手提机枪二万三千八百多支,子弹一百一十九万二千七百余发,军用物资无算。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各军事指挥机构

1,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三团

1949年5月组成,团长阮海天,政治委员陈江天。下辖三个营,一千五百人。部队组成后,转战紫金、海丰、陆丰。9月初,回师江北,在一个月内取得邓堂山、十二岭、澳头径、石坝等四次战斗的胜利;接着,挺进珠江三角洲,经历大小战斗近二十次。1950年2月,部队整编为西江军分区第十三团和宝安、南海县大队。独立团随之撤销。

2,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四团

1949年7月于老隆组成,团长吴毅,政治委员黄业。下辖三个营,一千五百四十人。成立后,即参加围歼龙川勘乱自卫总队和龙川县大队的龙母战斗,旋参加新桥、石坝等战斗。嗣后,进军珠江三角洲,参加解放番禺、顺德、中山等地,并进军三灶岛。1950年3月,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第十团,建制随之撤销。

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

1947年冬在番禺大石会江成立禺南武工队,队长郑甸奕(前)、郑乃行(后),隶属禺南特派员领导。武工队在禺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发展至三个主力连队、三个区武工队,400多人。1949年6月成立东北郊人民游击队,队长李汉光,隶属番禺县工委委员徐幽明领导,在禺北帽峰山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发展至三个区队200多人。9月20日,两部合编组建为番禺独立团,团长郑吉、政委周健夫,两个营、八个连。1950年4月,独立团改编为番禺县大队。

4,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顺德独立团

1949年5月,珠江地工委在中山三区海洲乡召开中顺边工委会议。会议宣布: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在珠江三角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顺德、番禺三个独立团。顺德独立团团长黄有权、政委方群英。

5,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湘南支队

1949年初,中共广东五岭地委派刘亚球、李林、李同文等到湘南领导武装斗争,受中共湖南省工委和五岭地委的双重领导。2月,李林、耿俊猛等率领一支17人的武工队,进入汝城、桂东一带。李同文在汝城濠头组织一支游击队。4月,杨乡、马丹在郴、宜边成立了郴宜武工队;陈克在宜章成立了人民抗征队;袁理凡在临武建立了临桂边人民游击队;朱上炯、陈少华在汝城成立了雄狮武工队;廖康同、谷正等在宜章赤石暴动,攻入乡公所,缴枪30多支,成立独立游击队。6月,国民党汝城警察中队队长朱亚雄和自卫队队长何义标率部起义;国民党临武县县长雷孟炎于麦市率部投向人民。刘亚球等在湘南打开局面后,按照中共华南分局的指示,6月22日正式成立了中共湘南地委和粤赣湘边纵队湘南支队。刘亚球任地委书记兼支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同文任地委副书记兼支队副政治委员,李林任副司令员,耿俊猛任参谋长,金阳(后为唐麟)任政治部主任。6月23日,湘南支队所属各部集中汝城殿华村,召开湘南支队成立大会。支队辖第一、二、三大队、独立大队、独立团、县大队、直属大队和警卫队,共4100人枪。7月底,中共湘南地委、湘南支队改归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湘南解放后,12月中旬,湘南支队与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五师一部合编,成立郴县军分区。刘亚球任分区政治委员,李林任副司令员。

6,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湘南游击司令部

1949年2月,中共湘南工委在耒阳公平圩召开紧急会议,确定迅速开展武装斗争。会后,以工委委员王来苏为队长的耒阳河东武工队,首先在耒阳大义乡成立。接着,耒阳谢铁峰领导的耒阳西北武工队和曾熙领导的河西武工队相继成立。4月,桂东榜山溪口组织了以邓名炯为队长的武工队,中共郴县城关区委派萧昶在桂东收编了方捷三部。5月,衡阳县刘伟与萧鑫等在西乡成立了衡西武工队,伍鸣基、蔡道彝在衡耒边成立建新游击队,陈传春、袁漫游在资兴建立了西北区武工队,中共郴县栖风渡区委在骑田岭武工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队伍,陈修河组建了赤石游击队,6月,王若贤在临武县贝溪成立游击队,耒阳县警察中队李保安率部起义,为加强对各地游击武装的领导,中共湘南工委于6月21日在耒阳大义乡枫树下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会议还根据湘南地区辽阔,队伍分散,交通不便等特点,为便于指挥,协同作战的需要,决定成立南、北区两个指挥所,作为司令部的派出机构。同时授予了5个大队的番号(以后又授予了7个大队的番号),明确了各大队负责人。湘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谷子元,政治部主任何大群,副主任雷天一,参谋处主任参谋谢铁峰。北区指挥所指挥耒阳、永兴、安仁和衡耒边的游击武装,指挥员刘明星,政治委员雷天一(兼),副指挥员谭永康。南区指挥所指挥郴县、资兴、宜章等地的游击武装,指挥员萧昶,政治委员先后为李楚、黄俊如,副指挥员方捷三。游击司令部下辖11个大队,1个警卫大队,2个直属中队,大队设正副大队长,正副政治委员。大队下设中队.中队设正副中队长,正副指导员。中队以下编分队。全部共3500余人枪。湘南解放后,1949年11月,第二、七、八、十一大队编人人民解放军衡阳军分区和所属各县大队;第一、三、四、五、六、九大队和警卫大队以及直属中队编人郴县军分区所属部队;第十大队编人第一三六师。

7,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

1949年5月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建华。由原北二支队在赣南活动的部队组编而成,下辖四个大队和六个武工队。8月中旬,与北江第二支队共同解放大庾城,并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赣南。部队从成立时的500人发展到1100人。原属中共五岭地委领导,9月下旬,整编为地方部队,划归赣南军分区领导。

8,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连江支队

1945年2月,中共广东省临委确立了珠江纵队的战略目标:“北上部队挺进清远、四会、广宁,打好基础,再向连阳、桂边挺进。“同年3月6日,中共中央指示,完全同意这工作方针和部署。此时珠江纵队的领导班子为广东临委这一决定开始调整,也着手培养军事干部。中央划定西江以北、北江以西地区,派部队约400人挺进。由小北江(即连江)入手,以湘桂边为主要发展方向。连江支队由主力一团(代号“飞雷队)、主力二团(代号“火箭队(宁)四(会)清(远)边大队、英(德)清(远)边人民解放大队、连阳起义部队组成。司令员冯光,副司令员马奔,政治委员周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炎光,支队总人数约900人。1948年4月于广宁县内部宣布成立,司令员冯光,政治委员周明。建立后两次派主力大队挺进连阳,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建立九个团,四个大队,部队从六十余人发展到五千余人,活动地区遍及清远、英德、阳山、连县、连山、乳源、连南、临武、兰山、桂阳、宜章、江华、郴县、嘉禾等十四个县。1949年8月5日在连县盘海村发表“宣言”,公开宣布支队成立。同年10月至12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粤部队先后解放湘南和小北江地区。

9,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五岭支队)

1946年6月,东纵部队奉命北撤,留下少数人绝对隐蔽,由黄业、刘建华、陈中夫三人组成领导小组。1947年初,中共五岭地委成立,张华任书记。地委将所属武装部队统一编为“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地委和总队领导机关设在乾村。4月,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黄业任总队长,张华任政治委员,总队有3500多人,下设4个支队。从此,位于五岭腹地、粤赣湘边界的仁化和南雄成为五岭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中心。年底,总队基本粉碎了“清剿”,作战部队发展到1.1万余人。

10,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

1946年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在惠阳、东莞、宝安、海丰、陆丰坚持斗争的武装小分队和复员人员,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发动人民群众,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建立了惠东宝人民护乡团、惠紫人民自卫大队、海陆丰人民自卫总队等部队。1948年2月,成立中共江南地委,统一领导广东江南地区的工作,同时决定将活跃在江南的各部队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兵力2791人。其中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一大队扩编为第一团,罗汝澄任团长兼政委,黄友、肖伦任副团长,邓华任参谋长,方汉光任政治处主任,下辖5个连队,为江南支队主力团,担任机动作战任务。护乡团第二大队扩编为第二团,李群芳任团长,叶源任政委,罗欧锋任副团长,王舒任政治处主任,下辖8个连队,还有地方武工队32个,活动于惠阳及宝安边境地区。护乡团第三大队扩编为第三团,张军任团长,黄华任政委,林文虎任副团长,活动于东莞及宝安地区。6月,队伍也发展到7200余人,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49年1月江南支队在惠阳安墩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蓝造任司令员,王鲁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团和独立第一、二营。并发动春季和夏季攻势,解放了紫金、陆丰县城和大片乡村,建立了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边区战略基地,部队发展到13000多人。1950年2月部队整编,番号随之取消。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

1948年春,九连地区的武装部队已达5000多人,民兵有1万多人。6月,中共粤赣湘边临委派黄松坚、梁威林到船塘,在白竹坑召开九连工委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五项决议,将九连地区划分河东、河西、连和、和东四个战区。改九连工委为中共九连地方委员会(简称九连地委),魏南金为书记,钟俊贤为副书记。中共九连地委下辖:和东区工委(骆维强任书记)、连和区工委(卓扬任书记)、河西区工委(吴震乾任书记)、河东区工委(张华基任书记)。九连地委管辖的地方,包括现在河源市辖的几个县,加上五华、新丰、兴宁县一部分及江西省的龙南、定南、全南三个县。7月,连和区、和东区、河东区、河西区的主力部队集结于河西,分别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整训。8月1日,九连地委在上莞正式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简称粤赣边支队)。钟俊贤为司令员,魏南金为政治委员,郑群为副司令员,吴毅为参谋长,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第三、四、六、七个团和2个独立(直属)大队,以连和主力部队为基础,编为第三团,吴毅兼任团长,郑群兼任政治委员,章平为政治处副主任;另有河东区部队编为第四团(王彪任团长),和东区部队编为第六团(林镜秋任团长),河西区部队编为第七团;川中部队编为独立第一大队,江明大队改编为独立第二大队,川北大队改编为独立第三大队,河东江的江防大队编为独立第五大队。随后,河东、河西区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河东区第四团包括主力大队(又称主力营),程佩舟任大队长。下辖:青龙队、白虎队、锦州队、四平队。第一大队,张惠民兼任大队长。下辖:洛阳队、拓荒队、火光队、川南队。第三大队,李奇任大队长。下辖:第一、第二、第三中队。独立第五大队,下辖:飞马队、飞鹏队、飞虎队、飞豹队、前锋队。河西区第七团,下辖:铁流队、火球队、铁流队、长江队、捷克队、猛龙队、上莞队、白狼队、长虹队。河西区独立第二大队,黄锐(黄仕标)任大队长,下辖:华东队、华南队、曲江队。紫金人民抗征大队归属于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部,新丰的江北人民自卫总队归属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先遣支队。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粤赣边支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原支队司令员钟俊贤改任政委,原副司令员郑群任司令员。

12,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

1948年3月,在龙门南昆山成立的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1949年2月15日,在博罗县官山成立,司令员黄柏,政治委员黄庄平。下辖六个团、三个独立营及一个先遣总队,共六千余人。活动于增城、龙门、博罗、花县、从化、佛冈、番禺北部和清远东部一带。1949年3月开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取得了上坪、良口、正果、龙镇等战斗的胜利。嗣后,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州。1949年12月,所部编入广东省军区东江军分区,番号随之撤销。

1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

1945年春,东江纵队北江先遣支队北上粤北,在遥田建立了以赖景勋为队长的“抗日自卫大队”,配合北上部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成立遥田抗日动员委员会,领导当地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全国内战爆发后,遥田人民在上级党组织和新丰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赖景勋大队为主的武装部队,在新(丰)佛(冈)、新(丰)从(化)、新(丰)英(德)边界,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游击根据地,壮大武装队伍,不断为江北人民自卫总队和北江第一支队输送武装人才。遥田大队成为新丰乃至滃江地区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力量,遥田也成为各地武装部队活动的重要地区。1949年4月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俊才。其前身为广东人民解放军北江支队,司令员何俊才,政治委员邓楚白。北江第一支队下辖六个团,活动范围包括翁源、新丰、佛冈、英德东部、清远潖江区和江西省的虔南、龙南等地。11月,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团和翁源、新丰、佛冈等县大队。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

1949年2月成立,司令员黄业(后张华),政治委员张华。前身为1947年4月成立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总队长黄业,政治委员张华)。支队成立时,人数达2000多人。后发展至4500人。下辖四个团、一个独立大队和四个地方游击大队,活动于粤北的南雄、始兴、仁化、曲江、乳源、乐昌,赣南的大庾、信丰、崇义、虔南,湘南的汝城、桂东、资兴等县。8月中旬,与赣南支队联合解放大庾县城。9月下旬起配合南下大军进军广东,先后解放南雄、始兴、仁化、乐昌和粤北重镇曲江。1949年11月,整编为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一团和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等县的县大队。

15,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

1949年7月正式成立。司令员曾天节,政治委员郑群。下辖三个团,约五千人。1949年5月14日在老隆起义的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和保安第五团一部及地方武装改编组成。5月起,先后参加粤赣湘边纵队发动的北线攻势和阻击胡琏兵团窜扰兴(宁)梅(县)等战斗,解放龙川、五华、和平和河源等县的广大乡村。9月后随部参加广东战役,进军珠江三角洲歼灭国民党军队残敌。1950年2月,整编为广东军区第六(珠江)分区部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