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口袋战争 东方口袋战争2nd迷宫
这一年,他34岁。
人过中年的他,此时却要率领一群刚刚起义失败、精神萎靡不振、大多以大刀梭镖武装起来的普通工农,去面对数十倍来势汹汹、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然而苦心人,天不负,艰苦卓绝的22年过去了,当初这支稚嫩的军队在他的亲手指挥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赶走了穷凶极恶、烧杀抢掠的外来侵略军,还击败了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反动军队,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看到这里,您就会明白,这正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缔造者——毛主席的传奇经历。
一个从未经过军校培训的“教书匠”,凭借什么能够带领共产党战胜作战理论、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等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
要知道,国民党军中将星如云,他们中很多都曾在国内外军事院校进修,并且经受过多年战争洗礼,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创下辉煌战绩,立下赫赫战功。
如“小诸葛”白崇禧、“守城名将”傅作义、“抗日战神”薛岳、“东方隆美尔”孙立人以及众多黄埔系将领,他们绝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可是,人们对解放战争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是感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辉煌伟大、军事指挥艺术的卓越高超,连英国“战神”蒙哥马利元帅对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也赞不绝口,西方国家更是认为毛主席军事思想与中国传承两千多年的《孙子兵法》不分伯仲。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毛主席从小就酷爱读书,他博览群书,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来者不拒,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在青年求学时期,毛主席坚持“实践出真知”,凡事总要亲身调查了解,经过分析总结,然后再得出结论。
毛主席在领导农民运动时,特别关心组织讲习所的学员们,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向当地农民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根据对湖南农村的深入调查,1927年,毛主席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革命斗争路线,特别是“建立农民武装”的提议,为将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时的毛主席,还没有领导过一支武装力量,也没有参加指挥过一场战斗,但他已经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有了深入的思考,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
此后,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亲身经历了与反动军队的一系列激烈战斗,他在战斗中总结思考,并将这些思考灵活运用到下一场战斗,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也随之逐步形成。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军事行动,按照原定计划,起义军兵分三路,分别攻打长寿街、萍乡和白沙镇。
战斗之初,连战告捷,但随着反动军队优势兵力的反扑,起义军接连失利,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员叛变倒戈,更是给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
危急时刻,毛主席不慌不乱,及时收拢部队,在文家市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既定部署,转战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
转移途中,受到战斗失利的影响,起义军中弥漫着悲观情绪,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很多战士看不到希望,开小差、掉队的情况时有发生,原本5000余人的队伍,越走越少,最后只剩下不到1000人。
面对这样的窘困境地,任何军事理论都是无解的,所有军校中也学不到解决之策。能挽救起义军的,只有毛主席。
针对起义军官兵思想混乱、纪律松懈的情况,毛主席在江西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坚持党指挥枪,将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代表;提倡民主和官兵平等,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等。
经过大量的工作,起义军队伍很快就重新稳定了下来,战士们从起义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燃起斗志。
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沿用至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依靠深入班排的共产党员和各级部队的政治教育,确保了军队人员思想高度统一。
这些我军独有的政治优势,正是毛主席在革命实践中的首创之举,也使得红军乃至之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始终保持了坚定的方向、优良的作风和顽强的战斗力。
这与国民党军队信念涣散、军纪废弛、战斗力不堪形成鲜明对比。
国民党军队中贪墨军饷、“喝兵血”之风大行其道,上下级全靠裙带关系和江湖义气维系。极少数认识到此弊端的国民党将领也无力扭转大局,无奈之下只能与同僚同流合污,寄希望以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取胜,怀着如此想法上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从建军治军的角度看,毛主席创建的人民军队模式,是军事思想层面的创新突破,境界层次远超所谓科班出身的国民党军将领。
经过三湾改编的红军队伍面貌一新,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向井冈山进发,连战连捷,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也从此成为一个红色象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起点。
审时度势,灵活机动,从不墨守成规
蒋介石怎么可能会容忍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但他数次指挥根据地周边军阀进行会剿,无一例外均遭到惨败。
1928年,张学良身负家仇国恨,通电易帜,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从军阀混战中腾出手的蒋介石,调集了10万大军,气势汹汹向根据地扑来。
毛主席面对优势敌军,提出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方针,利用国民党军急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心理,诱敌孤军深入,设伏全歼了国民党军18师9000余人,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听到捷报的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喜悦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毛主席指挥战斗以来最重大的一场胜利,对他意义重大,对红军意义重大,对革命根据地意义重大。
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先后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但失去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长征初期接连受挫,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临危受命,紧急指挥红军北上,避开敌人设好的口袋,向川西北进发。
此时的红军仅存3万余人,毛主席率领这样一支连续作战的疲惫之军,面对3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再次展示了他不拘一格的高超指挥艺术,用奇兵“四渡赤水”,把国民党军耍得团团乱撞,就是摸不到红军主力。
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红军,不仅消灭了大量敌军,还成功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顺利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最终到达延安根据地。
“四渡赤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1960年,蒙哥马利访华,称赞毛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时,他却说“四渡赤水”才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可见“四渡赤水”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前的红军,连接遭受失败,兵力严重减员,战斗力持续下降,受到蒋介石军队的步步紧逼,处处被动,可以说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面对这样的危局,毛主席指挥红军渡长江北上,攻打土城,发现敌军四个旅增援时,他绝不恋战,西渡赤水向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处进军。
到达扎西地区后,面对前方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堵的情况,红军回师二渡赤水,击溃措手不及的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再占遵义。
见势不妙的蒋介石飞抵重庆,亲自指挥调集重兵,企图南北夹击红军。待国民党军紧急调动,修整完毕的红军西进茅台镇,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佯作北渡长江。
蒋介石误判形势,连忙向川南调军,却让红军四渡赤水,进攻贵阳。在贵阳督军的蒋介石,以为红军要“擒贼先擒王”,急电各部救驾。红军则不慌不忙,北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扬长而去。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就是反映的这场经典战役。四渡赤水,红军不仅以弱胜强,更是变“被动接敌作战”为“主动调动敌军”,扭转了覆灭的命运,挽救了中国革命。
“用兵如神”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
胸怀全局,战略高远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立即加紧做好进攻解放区的准备,示意国民党军队不断挑起纠纷。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解放区的经济实力也已发展壮大,与井冈山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不可能轻易围剿了。
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毛主席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应对方针。
1946年6月,做好各项准备的蒋介石纠集193个旅近160万人,向全国各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用3到6个月时间消灭人民军队和革命政权。
毛主席审时度势,指挥刘邓大军跳出包围圈,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国民党政权腹地楔入一颗钉子。
一步奇招,既化解了敌人的攻势,又打乱了蒋介石的精心部署;且直接威胁江浙、武汉等国统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不得不回防固守,分流了大量兵力,减轻了华东、陕甘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这就是毛主席用兵的大气魄和大手笔,他着眼全国战局,面对蒋介石的步步为营,不搞见招拆招,而是直击要害,一招封喉,让国民党数年的策划准备化为流水。
毛主席是高明的棋手,指挥中原野战军千里突进,一石二鸟,既化解了蒋介石的攻势,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战略决战拉开序幕。
1948年,解放军攻克济南、石家庄,拥有了攻打大城市的作战经验;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人数略持平,兵力优势不再,开展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地域广大,第一场决战选在哪里呢?
毛主席首先选择了东北作为战场,这其中有三大原因:
- 第一,部署在东北的是林彪统帅的第四野战军。抗战胜利后,四野接受了日寇留下的大量武器弹药和兵工厂,兵员充足,装备精良,能征善战。
- 第二,东北的国民党军大约50余万,而四野拥有70万人,我军在东北战场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 第三,东北位置相对独立,只要切断山海关一线,国民党内地援军很难迅速抵达,便于打一场歼灭战。
确定了东北战场,在随后的战役部署中,毛主席与林彪对首战目标产生了意见分歧。统帅和将领的不同考量,体现了格局的区别。
当时国民党军主要聚集在锦州、沈阳和长春三个城市,从地图看,锦州靠西、距离关内最近,沈阳居中,长春最东。
林彪开始主张由近及远,先打长春,后担心攻克长春难度大、影响士气,决定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定下方针后,林彪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毛主席急电,严令林彪发兵攻打锦州,实施“关门打狗”方针,先行占领锦州,把国民党军堵在东北,达到全歼目的。
实施这一方针,毛主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东北战场,他已经在为后续即将开展的淮海战役做谋划了。
如果按照林彪先北后南的部署,四野的作战压力大大减轻,但是数十万利用铁路线逃窜入关的国民党军会给淮海战役带来极大风险和作战困难。
因此,毛主席罕见地干预作战部署,连续电报林彪责令四野先打锦州。
辽沈战役打响后,事情进展果如毛主席预料,经过52天的作战,东北全境解放,歼敌47万,解放军兵力也首次超过国民党军,大大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在辽沈战役打下的良好基础下,淮海战役中,解放军66万完胜国民党军80万;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土崩瓦解。
1949年1月,蒋介石通电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他一边释放和谈信号,一边加紧部署军队反攻。
除此之外,李宗仁还向美苏两国呼吁,希望介入调停中国内战。苏联也向中共发出信号,希望共产党停止内战,与国民党划江而治。
此时,渡江作战已不单纯是军事作战,毛主席需要做出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毛主席早已识破了国外势力名为“划江而治”实为“分裂中国”的居心,看透了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战争的伎俩,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致辞,指出:
“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1949年4月,毛主席指挥百万大军正面突破了70万国民党军的防线,迅速占领南京,追歼国民党溃军。
南京解放,标志着蒋家王朝在大陆的覆灭。
得知消息的毛主席精神振奋,提笔写下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再次表达了他一鼓作气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
放眼世界,辩证思考,充满哲学智慧
毛主席被称为军事家,不仅仅因为“用兵入神”的高超指挥艺术,更是因为他创立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毛主席因地制宜,多次提出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
如面临敌人优势兵力,他提出“敌进我退”的十六字游击战方针,并且创造了大量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蒋介石重兵进攻延安时,他提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指导思想,率领中央根据地大跨步进退,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理论,生动形象说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针对国内悲观的亡国论和急切的速胜论,着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局势,分析对比日本和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因素,指出战略的持久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并且提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正确论断。
这本经过毛主席10个月深入思考写就的《论持久战》,不仅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战略,还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些理论已经超越军事战略战术,上升到军事思想层面;这也表明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
除此之外,毛主席指挥的“炮击金门”和“抗美援朝”战争,都超越了战争本身,有着深远的战略思考。
- “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前,毛主席告知前线指挥员炮击要“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
这表明,在他心中,炮击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计之深远的政治考量。
这场从1958年持续到1979年的炮击,从开始的打击军事目标,封锁海域,到后期的“单打双停”,都是毛主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用“炮击”和“不炮击”打出“政治牌”“外交牌”,按照自己的战略步骤,表达了捍卫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挫败了美国唆使台湾独立的险恶用心。
-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
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尚未痊愈,国民经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经历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幸福的日子;蒋介石在台湾蠢蠢欲动,总是伺机反攻大陆。
这时,美国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中国要不要出兵,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在没有根据地和后勤补给的条件下,与装备现代化、经历二战洗礼的美军较量?
毛主席反复权衡,深思熟虑,最终做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
事实再次证明了他决策的正确和眼光的长远,正是这么一场艰苦卓绝的客场作战,打掉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威信,给新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寸烛之光与日月争辉
实事求是地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不是不强,特别是一些嫡系美械部队。
但是军事较量不仅仅是打仗。毛主席在指挥作战的同时,立足全局,综合考量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往往能想出比普通将领棋高一着的奇招妙招。
另外,他还在军事作战中融入哲学思考,创造性提出人民战争理论,并升华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推动了世界军事思想的创新发展。
如果非要拿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国民党所谓的精英将领相比,毛泽东军事思想就像天上的太阳,国民党将领的寸烛之光怎么能与日月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