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时间 苏联国旗为什么给了中国

时间:2023-04-29 02:0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812 评论:0

1991年是世界现代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年,当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宣布正式辞职,即将迎来69岁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下简称:苏联)也就此解体。

当天晚上19点45分,克林姆林宫顶上飘扬的镰刀、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一面崭新的红、蓝、百三色旗帜升上了宫顶,从此之后,苏联的历史正式落幕。

苏联的解体引发了全世界的重震,对我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是最为特殊、复杂的,而且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那就是中国。

伴随着苏联解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席卷全球,一时间,唱衰中国发展前景的声音甚嚣尘上。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公力挽狂澜,一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那么,苏联是如何解体的?苏联解体后新中国又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邓公又做了怎么样的措施?

(戈尔巴乔夫)

这一切需要从苏联的国家政策开始讲起。

一、大国的崩溃

苏联如同大山一样,轰然倒塌了,仔细研究,大国崩溃的原因归结于苏联的国家政策逐渐脱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

1919年列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无数工人、农民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并建设了一套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各项社会、经济制度。

随后苏联共产党人根据世界、国内局势的变化不断地巩固、发展和完善各项制度,其根本核心就是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

上世纪30-40年代,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虽然有一些弊端,损害了不少农民和人民的利益,但还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世界格局的。

(斯大林)

毕竟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剿还有在二战中硬抗德国,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也未尝不可。

最终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取得了工业化、卫国战争和战后重建等伟大胜利,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然而当时间的年轮迈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却仍然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而且并没有丝毫想要调整或改革的想法,这样做的弊端日益严重。

(斯大林领导下的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就是社会基础,或者可以理解为人民基础,而上层建筑就是国家政权的各类大政方针,所以人民的利益决定国家政策。

因此,毛主席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辩证法的方式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周恩来总理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寓意就是大家要讲和平,谋发展,都十分务实、明智。

苏联显然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还是按照老方法,老制度一条路走到底。

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对苏联的政策进行改革,不可否认的是他曾经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可没过多久赫鲁晓夫将改革的方向从发展国家变为对斯大林,甚至是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否定。

(狂人赫鲁晓夫)

一些专家们认为,赫鲁晓夫此举挖掘了苏联解体的第一把锄头,也可谓是关键性的一把锄头。

不过我们不能把全部错误都归集在赫鲁晓夫身上,因为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人也犯了不小错误。

他们虽然实施了不少惠民政策,但还是穷兵黩武,搞军备竞赛,外表光鲜的苏联,内里却穷困潦倒,高度集中的政策把老百姓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美苏军备竞赛)

这样的恶果开始显现,上世纪80年代,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竟然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40%,人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刘治琳曾担任我国的外交官,曾走访过前苏联,并记录在她的《百国旅行记》中,关于苏联的民生,她做了如下记载。

1988年开始,苏联的市场开始全面紧张,大小商店上的货架子都空空如何,任何时候购买东西都去要排队,不仅买要排队,看货、付钱、退货都要排队。

除了生活用品排队,买冰激凌也要排队,买瓜子也要排队,有些年长的苏联人说,他们小时候领东西需要排队,现在买东西还要排队,排队文化已经刻进了他们的基因里。

(苏联民生照片)

只要水果食物上架,购买者蜂拥而至,队伍可以排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

一次,番茄成了定量发放,一人只能限购一个,当购买的人仍然络绎不绝,现场也排了三天的队。

1990年1月,麦当劳首次亮相莫斯科,当天就接待3万人。人们排着长长队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苏联麦当劳)

麦当劳门口的广告牌整晚放出璀璨的光芒,不远处克里姆林宫尖塔上的红星为之黯然失色。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货币系统崩溃,物资缺乏,1998年开始部分苏联学校向老师、职员发伏特加代替发工资。

其实老百姓们觉得吃苦受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陷在毫无希望之中,可能以后要永远吃苦受罪。

最终苏联领导集团逐步脱离背叛马克思主义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导致苏联最终分崩离析。

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的价值观席卷全球,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崩溃。

(邓小平的照片)

值此危难之际,作为领导人的邓小平力挽狂澜,顶住压力,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有所作为。

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苏联解体的表象,但是邓公早已看透了问题的本质。于是,伟人开始了他的治国之政。

二、伟人的措施

苏联解体后数天,邓公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他说中国一定要走社会主义,也一定要搞改革开放不动摇。

(邓小平与金日成)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改革开放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为人民谋利益。

邓公不仅给中国指明了方向,还给朝鲜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牢记社会主义,牢记为人民服务。

在任何场合,面临着任何否定社会主义的声音,哪怕是恶意满满的质疑,邓公仍能儒雅地回答道,社会主义是行得通的。

对于苏联解体这一大事,邓小平并没有关注、评价太多,也没有公开回应过。

(邓小平:发展是第一要务)

因为邓公知道,苏联解体、国际唱衰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抓住世界巨变的机遇,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邓公的心思就是努力推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顶住压力,继续前行。

然而改革开放之路并不是一路顺畅,毕竟所有的事都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因为许多人都担心中国会走上苏联的老路,所以对于改革开放有所担忧,进展十分缓慢。

(邓小平的照片)

一些人也开始表达出了以后是姓“资”还是姓“社”,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拖住了改革开放的脚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再一次一锤定音,他说任何条件下,我们都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要敢于实验,大胆地实验,只要看准了,就要坚持到底!

在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程上,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他反复劝诫人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所以,邓小平是体民、恤民的大国执政者,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让老百姓的钱包鼓了,吃的好了。

对待这一成就,邓小平却十分恬然,他不骄不傲,一直以人民的儿子自居,与毛主席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一样,邓小平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执行到底。

三、南巡讲话

1992年1月,在苏联解体两周多后,邓小平离开北京,开始了有名的“南巡讲话”。

这次讲话邓小平并没有带上媒体记者,只带了一位秘书还有几位家人,因此媒体并没有对“南巡讲话”进行全方位报道,这和邓小平务实、安静的性格离不开。

邓小平先到达了武汉,当时湖北省领导前来接待,邓小平不留情面,指出了接待领导的“问题”。

邓小平说,看见你们的新闻,净是会议,会议多,时间长,而且内容重复,这样的会不开也罢。

邓小平要求他们胆子要大点,要少说多做,最后邓小平把话题转到了改革开放上,重申改革开放对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邓小平南巡的照片)

说完不久,邓小平在火车上草草地吃了饭,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湖南省会长沙。

邓小平提出了新要求,湖南搞改革开放要更胆大一点,要加快经济的发展!

此时邓小平已经退休两年了,但他不畏辛劳,以88岁的高龄,仍然关心、亲身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邓小平南巡的照片)

在离开湖南的路上,邓小平首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希望以后大家对外继续开放,对内则减少会议的数量。

很快邓小平到达了广东深圳,在邓小平的心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开始深圳就被邓小平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197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深圳,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

从此之后,深圳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祖国南部崛起了。

(邓小平在深圳)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成果关系着整个改革开放的成败,邓小平对深圳十分重视,广东也成为他“南巡”的重中之重。

邓小平在深圳和珠海一共考察了十多天,他知道想要改革开放,就要在思想上进行突破。

于是邓小平拉着深圳市领导的手,再三嘱咐道,改革开放,你们要搞得更快点!

(邓小平南巡)

在于珠海市市委书记梁广大交谈时,邓小平又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已经穷了上千年,不能再穷下去了,不然还要挨打!

这些话都是邓小平的亲身体会、肺腑之言,他很担心改革开放会受阻,这会让中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可能会重蹈近代中国的血泪史,毕竟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要发展经济,争取几年把经济翻一番,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能真正地为人民谋幸福,得到人民的用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在“南巡”期间,年近九旬的邓小平亲身在仙湖植物园种植了一颗高山榕,等他走后,这棵高山榕已经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供人在树下乘凉。

(邓小平植树)

1992年1月,邓小平抵达上海,准备在这里过春节,“南巡”正式结束。

在邓小平的力顶之下,上海迸发出了巨大的潜力,迅速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综合城市。

由于行事低调,邓小平南巡在当时的报道并不多,在南巡结束后的近两个月内,国内的媒体一度沉默,但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大家的积极性被邓公调动了起来。

《深圳特区报》率先登报了邓小平同志南巡的全部纪实,一时间所有媒体几乎都转发了这篇文章,并放置在了搜索地位,不少人都表示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邓小平照片)

当时正值两会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工作新要求也更加深入人心,在政治局常委上,参会委员一致通过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这也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攸关民族复兴的时刻。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更好地实践了为人民服务,更好地践行了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后,新中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功劳几乎要全部来源于邓公。

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中国也将永远坚持社会主义。

(伟大的中国)

2004年,美国里根总统去世,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作为特使,出席了里根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李肇星遇到了同样参加追悼会的戈尔巴乔夫,他们聊了很多,期间李肇星问到了一个内心埋藏多年的问题。

李肇星问,苏联之前如此强大,甚至可以震撼全世界,当突然之间就解体了,您能告诉我,原因是什么吗?

戈尔巴乔夫听到这个问题后沉默了很久,而且眼神无比悲伤,他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他缓了一会,说道,我想告诉你的事,在世界各国所有领导人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贵国的邓小平同志,可惜,我们那里没有邓小平。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会说“我们”,而不是苏联,他的潜台词就是邓小平是独一无二的,以前的苏联没有,现在的俄罗斯也没有。

可见,中国影响了全世界,邓小平同志也成为了章名世界历史的伟人,其丰功伟绩,实至名归!

结语:

伟大的革命历程历练邓小平意志如钢、目光长远、初心不改的品质。

在苏联解体,全世界唱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景时,邓小平以自己的牺牲、担当和远见卓识,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运。

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邓小平始终意志坚强,忘我奋斗,以人民的利益为先,鼓舞他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我年青一代可以从他们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生启迪。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南巡讲话30周年:小平同志心里着急,深知什么叫做机不可失》2022年1月18日;

《人民网-邓小平与深圳的春天之约》2018年7月25日;

《榆林党史与方志-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著名论断》2019年5月15日;

《瞭望智库-苏联解体30周年,亡党亡国之真相,绝非西方说的那样》2021年12月25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