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团多少人 抗战国军一个军编制

时间:2023-04-29 02:1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236 评论:0

说起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步兵团,大家基本都知道在1940年时有“百团大战”,即多达100多个团同时参与的破袭战。

而对于八路军每个团的具体实力数,很多朋友却并不了解。因此经常有人以《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的所谓8个营,7000多人来举例。

实际上我们说过很多次了,这只是影视剧中的创造而已,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编制的部队。不过网络上的朋友更多是受电视剧的影响比较大,对部队编制并没有多少了解,认为是随心所欲,想编多少就编多少。所以就这些问题,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历史资料出发,展现出真实历史的一面。

全面抗战初期,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团一级部队一共有16个,分别是115师685团、686团、687团、688团和独立团;120师715团、716团、717团、718团和教导团;129师769团、770团、771团、772团和教导团;另有八路军总部特务团。

当时八路军的步兵团主要是从红军时期的主力师缩编而来的,其部队编制基本是每个团下辖3个营,外加团直属队的结构。

在部队刚刚改编之初,三个师下辖步兵团的大体编制一样,只在团营直属队上有细微不同。

当时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辖4个步兵连,这是一致的。即八路军当时的团,每个团有12个步兵连,而不是当时一般中国军队步兵团所辖的9个步兵连。

此外120师、129师的步兵营还辖有1个机枪连,而115师步兵营所辖机枪分队称为是机枪排,当然具体实力数差不多,只是编制名号不同。

而在团直属队中,都编有特务连,有的团还有迫击炮连及侦察、通信分队等,这个在不同团中的配置就不一样了。

就八路军129师769团来说,整个团辖有12个步兵连、3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1个特务连、1个通信排,全团兵力共计2900余人。

这个团在随后发展中,又新成立了工兵连、运输连,并将通信排扩充为通信连,这样整个团所辖的连队达到了20个,总兵力3000多人。

不过769团的情况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八路军当时的主力团就是辖3营12个步兵连、3个机枪连及2到3个直属连,每个团大约有十七八个连队,兵力在3000人左右。

部队要是再多怎么办?分出来组建新团队。

如115师独立团在1937年底,便从1700多人发展到了7000多人,但当兵力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就不能再以独立团的编制存在了,更不能直接搞上8个营。

部队规模扩大后独立团便升格为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后改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1支队,下辖部队分编为第1团、第2团和第3团,平均每个团兵力为2000多人。

在八路军随后扩充出的步兵团中,除了3营12连这种编制外,3营9连的编制也大量出现。由于重机枪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每个团3个机枪连排的编制,因此不少新团的重机枪是集中到团一级机炮连的。

这样的团往往由9个步兵连及2到3个直属连组成,全团大约有12个左右的连队。

到1940年时,八路军各大战略区都进行了步兵团的整编,并授予部队数字番号,全军大约有170个左右的步兵团,平均每个团兵力是2000余人。其中兵力充实的团有近3000人,而兵力较少的团也均有上千人。

1941年到1942年,八路军的作战进入到了极端困难阶段,总兵力从40万人下降到了30万人。不少部队的编制残破,有的步兵连甚至只有50多人。

而随着敌后根据地的困难加重,部队武器弹药的补充也进入到极端困难阶段,因此各战略区纷纷精兵简政,缩减机关人员,充实作战部队。

结合当时抗日作战的实际情况,各部的步兵团编制也进行了相应的缩小。

在129师部队中,规定正规军的每个班必须要在9人以上,每个连编9个班,加上连排人员,使得每个作战连充实到100余人。

而在连以上则规定,够4个连的可编为丙种团(取消营建制);够6个连的可编为有2个营的乙种团;够9个连的可编为有3个营的甲种团。

如八路军129师385旅在1942年调整编制,下辖的3个团中,1个为甲种团,另外2个为乙种团。

其中上文中所辖连队一度达到20个的769团改为甲种团,辖3个营9个步兵连及团直属连,全团有10余个连队,兵力近2000人。

另外2个团中的13团改为有2营6连及直属特务连、机炮连的乙种团;14团改为有2营8连及直属特务连、机炮连的乙种团。

后来14团又进一步精简为团直辖5个步兵连和1个机炮连的丙种团,全团兵力一共只有900余人。

一直到1944年下半年,精简后的部队才开始逐步恢复实力。到1945年春,部队才普遍恢复三个步兵营建制,到抗战胜利前才又恢复到2000余人的主力团水平。

这是129师部队的情况,而在晋察冀军区部队中,大致的历程也基本相同。

在1940年时,晋察冀军区的主力团兵力都在2000到2500人之间。但在随后抗战中,晋察冀军区也遇到了很大困难。

在1942年整编时,晋察冀军区将主力部队编为甲种团和乙种团,即大团和小团。

甲种团辖3个营12个步兵连,外加团直属迫击炮连、侦察连、特务连,每个团有15个连队,编制数为2770人;而乙种团取消营级建制,直辖5个步兵连及团直属特务连、侦察连,编制数为1080人。

到1943年,晋察冀军区部队统一编为直辖4到5个步兵连及团直属队的小团。

如晋察冀军区主力1团,此时便下辖5个战斗连和2个团直属特务连、侦察连,因为是主力部队的缘故,因此兵力可达1200余人。

而有的团编不足5个步兵连,直属连也未必配齐,整个团就只有六七百人;在晋察冀军区中,还有团级的地区队,也是只有三五个连几百人的规模。

也是到1944年之后,尤其是1945年后,晋察冀军区的部队从小团和地区队扩编合编为大团,部队规模才又扩充了起来。

而部队的扩充并不是自己想编多少就编多少,部队扩编后都是要按照编制来走的,基本上每个团就是3营9连加直属连队的结构,平均每个团的兵力是2000人上下。

至于《亮剑》中提到的八路军独立团在抗战后期发展到8个营7000多人的规模,而团长一度还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尤其是后来部队实力数都清楚了,就更不会让这一个独立团还搞这种随意性的编制了。

实际上,到抗战后期挂着独立团名号的多为地方部队,实力数是要弱于主力团的。在军区-军分区及主力军-地方军-民兵武装的体制下,更不存在团级随意扩充部队的情况。因此,还是希望很多人把历史和影视剧分清楚,不要再闹笑话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