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高山流水 古琴独奏高山流水

时间:2023-04-29 05:2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372 评论:0

“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唐 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

近日,古琴演奏家李蓬蓬以一曲《流水》,奏响了千年古韵,惊艳了中法宾朋;

1977年8月22日,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中国古琴曲《流水》也曾随

美国向外太空发射的“旅行者号”,向未知的太空传递人类的文明信息。

《流水》古琴曲,究竟有何魅力,可以担负起我们和古代圣贤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使命,又足以传递内敛的中华民族“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浪漫情怀?

首先古琴这样乐器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在中国文化里就非比寻常。

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而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

李祥霆先生,曾在文章中描述初弹唐琴《九霄环佩》之感:“甫一落指,音入心脾,松透、苍古、润朗、雄沉、超乎想象,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喜形于色,兴奋不已,赞不绝口”…….. “愈弹其音愈佳,不止音质绝妙,音量也甚宏大,尤其低音之厚重雄伟,则明显超过我弹过的古今良琴………

以此雄奇宏大之音,奏出《流水》泠泠之音,先声夺人,势在必然。

《流水》,中国古琴曲。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

朱权序云:&34;《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39;……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39;故有《高山流水》之曲。&34;

《流水》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乐曲,充分运用“滚、拂、打、进、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的各种情态。旋律起首之音,时隐时现,犹如置身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继而转为清澈的泛音,节奏逐渐明快,“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凝神静听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欢泉于山涧鸣响,令人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随之旋律开始跌宕起伏、风急浪涌。

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曾云,“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而后音势大减,则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听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涤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的思绪中。

秀秀书院薛山长亦常弹此曲,除于书院或山中长自独奏,深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趣外,也曾多次外出,于各种诗(茶)会雅集中调弦转轸,诚待宾朋:“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白居易《船夜援琴》中曾云: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

愿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你,都有福缘于古琴曲《流水》当中寻回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