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大军区 中国现任七大军区司令

时间:2023-04-24 08:0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978 评论:0

解放前期,党中央审时度势,一举建立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众兵团开垦荒地,发展经济,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迫于种种原因,各大生产建设兵团被一并撤销。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才恢复了建制,但是其余的十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最终被湮没在历史之中。

那么,我国为何要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呢?又为何如今只保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早年设立: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周边的国际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区地,与多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错综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成为兵团成立的重要历史背景。

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以组建的一大原因,正是因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新疆的封锁与威胁。

在新疆问题上,美国插手新疆民族与宗教问题,想方设法煽动新疆敌对势力破坏新疆的发展与稳定。

1949年9月,面对着新疆和平解放的现实,美帝不甘心就此退出新疆,进而把筹码压在乌斯满的身上,希望夺回对新疆的控制权。

(乌斯满匪帮)

同年9月20日,美国前迪化副领事马克南携带大量武器、金银潜入巴里坤山区,并把这些物资送给乌斯满匪帮,策动其频繁发动武装暴动。马克南还纠结了百余名白俄军,专门负责打探情报。

图谋落空后,在逃离新疆之际,马克南还指示乌斯满把新疆区域内的哈萨克族引去巴基斯坦,作为日后反攻新疆的颠覆力量。

1950年初,美国全面介入朝鲜战争,这种侵略行径不仅对我国的边疆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妄图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军事包抄,实现其影响、控制新疆政治意图。

美国意图在新疆“搞事情”,而苏联则是帮助中国稳定局势——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同守护新疆的稳定。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观察,新疆与沙俄或苏联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宗教、民族等多个领域,与中亚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与联系。

(新疆伊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不断升温,新疆作为与苏联接壤的区域,自然成为中国两国外交的重要窗口与组成部分。

1950年2月,中苏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中苏商定《条约》的过程中,一些项目的商谈与新疆紧密相关。

在此期间,中苏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而且在经济领域的各种合作与援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比如说,苏联在新疆解放不久,即提供了一批工业物资援助,其中包括大功率拖拉机和部分农机设备,以帮助新疆地区的农民进行春季播种。

(苏联援华专家)

此外,苏联还援助新疆建立了几家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如独山子油矿、乌鲁木齐热电站等——这些都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除去美苏两国之外,印度的反复无常也使得我国加紧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工作。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印两国有着相同的被殖民历史背景,两国关系出现过“蜜月期。”

新中国成立不久,印度尼赫鲁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在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下,双边关系发展良好,在多边外交、维持世界秩序、反帝反战等方面相互配合,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中印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其中双方最大的分歧与矛盾集中在中印边界问题。

1914年,英国殖民者在未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下,私自炮制出了“麦克马洪线”。

自印度独立以来,以尼赫鲁为领袖的印度政府公开要求新中国承认1914年英国与西藏地方当局举行的“西姆拉会议”的内容有效,甚至把整个英属大印度和英国在西藏的利益线都纳入自己的继承范畴之列。

印度不仅占有了英国侵占的中国领土,甚至还得寸进尺,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51年,印军越过国界,逼迫中国西藏政府撤出。1953年,印军强行将边界线推至“麦克马洪线”,并在边界频频制造事端,挥兵直指新疆。

由此观之,美国的封锁、苏联的援助和印度的挑衅都使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二、双手开垦土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奠基之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由原入疆解放军及国民党地方起义部队组成的劲旅。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兵团的将士们不着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他们扎根边疆、坚定地执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使兵团伴随着共和国的前进脚步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始于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4月解放南京后,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调动下,继续向西北、华南、西南等地强势挺进。

翌月,中央军委向第一野战军下达作战任务:挺进西北,消灭敌军,一鼓作气彻底解放新、陕、甘、青、宁五省,并要求此项作战任务必须在年底前完成。

随后,在彭德怀统领下,一野进军西北,解放新疆。同时,中央军委调十八、十九兵团入陕支援,并入一野建制。

(彭德怀)

命令下达后,彭德怀率部长驱直入,短短几个月就接连攻克西安、兰州、银川等地,挺进河西走廊,兵锁玉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集结完毕,直扣新疆大门。

中共中央在军事上做好解放新疆准备的同时,也在积极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新疆。

1949年8月,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入疆后,即以通电的形式向三区领导人通报了中央和平解放新疆的意图。

经过邓力群的反复沟通,党中央与三区领导人的联系日趋紧密,并逐渐取得了三区领导人的信任与支持。

次月15日,邓力群由伊宁抵达迪化,与陶峙岳等地方实力派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阐明了我党力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政治主张,希望他们能够顺应时势、人心促成起义。

蒋家王朝的分崩离析,尤其是一野势不可挡的进军步伐,促成新疆和平力量的迅速增长,和平起义已成大势所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授农耕知识)

面对着这样的局势,新疆军政当局内部分化出了主战、主降两派。

同年十月份,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从酒泉出发齐头并进,控制了新疆的大小城镇,并完成布防及对地方驻军的收编任务,五星红旗在几天之内插遍新疆全境。新疆的和平解放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也开创了新疆历史新纪元。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新疆必须重兵驻屯。但是仅靠每人每年占有粮食不到200公斤的新疆农民,供应20万军队的军粮,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在新疆站不住脚。

正是立足于对新疆局势的分析与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决定在全军范围内开展大生产运动。

(王震)

1950年1月,王震将军下达命令:“全体驻疆军人,必须积极参加劳动生产。”几十万驻疆指战员再次踏上征程,拉开了大生产运动的帷幕。

初入垦区,因为是茫茫的荒原,民房极少,帐篷数量短缺,战士们只能在冰雪上挖个一人多高的深坑,找些干草、泥土覆盖在上面,以避风寒。

所需人畜食粮饲料,没有车马,只能人力输送。

有些部队因运输困难,每人每天只能吃几两麦子,仍照常工作。

由于军费、物资紧缺,有的连队几个月没吃没喝,只能用盐水和辣椒面维持温饱。

此外,在开荒过程中,部队还要自行解决农具问题——解放军战士们用双手开垦的土地、建设的工厂,无私支援给地方,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新疆恶劣的环境)

最终在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初创。兵团的成立标志着新疆军事屯垦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在同一时期,相继建立的生产建设兵团全国范围内共计12个之多。

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局面混乱,导致兵团内部出现人心浮动、厂区倒闭、财务亏损、经济下滑等问题,兵团建制被撤销。

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将恢复兵团提上议事日程。

(邓公)

1981年8月中旬,邓小平赴新疆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提出对新疆的生产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并认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且有恢复的必要”

同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新建立,成为了昔日12大建设兵团中仅存的一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终得以重建呢?

三、为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了“独苗”?从经济方面论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起,就承担起了拱卫边疆、推动经济繁荣、促进民族间团结的重任。

六十多年来,兵团的广大指战员默默坚守、战斗在赤地千里的沙漠、荒无人烟的戈壁,完成了多项不可完成的任务,创造着一个个人间奇迹。

首先就经济方面的作用而言,兵团是推动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得以重建不难理解。

兵团作为一支生产队,在经济方面充分发挥了建设大军的作用,是推动新疆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新疆的现代化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彰显,同时新疆的现代化工业企业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

兵团的指战员抗严寒、斗风沙,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荒漠上开垦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兵团在戈壁荒漠的开垦,对于改造自然、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连外国友人来兵团考察参观,也无不称赞兵团的事业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1984年6月,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沙漠正在威胁着全世界,全球每年都有数百万田地被沙漠吞噬,数以亿计的土地面临着沙化的威胁,然而在新疆,在茫茫戈壁沙漠中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人进沙退,大片亘荒原变成良田美景。

(荒漠变绿洲)

多年来,兵团垦殖了1500万亩新绿洲。在新开辟的绿洲上,兵团在我国较早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种田,建立了大批社会化生产的国有农场,成为新疆现代农业的奠基者和建设者。

兵团还率先兴办了我国第一个农业航空服务队,从事大面积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脱叶催熟、森林防火等多项农林牧航空作业。

除去开垦荒地,为新疆带去农耕之外,兵团还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

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其中就包括了:钢铁、煤炭、建材、机械、水泥、化肥、食品加工、酿酒、棉纺、制药、造纸等生产资料工业,门类多达百个,品种多达一千多种,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兵团生产的雪莲牌纯毛毯、葡萄牌毛线、牧歌牌纯华达呢、三山牌棉纱、绿洲牌方块糖、天山牌味精、冰字牌龙须酥、双虎牌棉羊服装革、云鹿牌电热毯、伊力特曲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兵团和新疆经济的发展。

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绝不只是局限于经济发展而已。

四、新疆建设兵团重建之因:民族团结与边境稳定

兵团的存续与发展,为不断增强新疆各民族间的和谐、团结,推动新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为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兵团在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团场成立了宗教事务委员会,在各宗教活动场所帮助群众成立了寺院民主管理小组,寺院由具有一定威信的宗教人士和部分信教群众管理。

此外,兵团还加强对民族宗教人士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提升,除了日常的宗教活动外,开办各类学习班,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多年来,广大宗教人士努力配合团场开展各项工作,带领信教群众走改革开放之路,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许多宗教人士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带头脱贫致富,帮助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各种纠纷,为农牧团场的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兵团的民族构成已包括了汉、蒙、回等37个民族。几十年间,兵团全面贯彻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使兵团内部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兵团建设)

同时,兵团的存在意味着我国重视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

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而发展少数民族的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是兵团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团从1992年起每年拿出专款,用于少数民族学校的日常开支,如:解决牧区学校寄宿问题、改造危房等。

此外,兵团还专门出资在少数民族聚居单位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基层建有文化室、活动室。

兵团每年拨款10万元出版维文版《新疆军垦报》,免费赠送少数民族职工阅读,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为了提升民族职工的治疗条件,解决职工看病难的问题,兵团所辖各医院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医护人员,还设立了少数民族门诊、病房和食堂等。

同时,兵团还是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力量。

自组建时起,兵团就以形势发展为依据,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先后建立了若干准军事组织,如:基干民兵、预备役、武警部队等,并同时将他们打造成业务精通、立场坚定、组织严密的国防辅助力量。

多年来,在国家领土受到侵犯时,在历次抢险救灾过程中,在平息骚乱、打击恐怖活动中,在与国内外反华势力的博弈中,他们均圆满并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为边疆稳定做出贡献。

兵团组建后,不仅积极投入到新疆的生产建设中,而且还多次支援外省市经济建设,并执行多次援外任务。

1959年,内地多个省份都受到灾害侵袭,为了缓解灾情,兵团毅然决定划拨出一定比例的粮食、种子运输到受灾严重地区,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兵团还抽调了部分科研人员、业务骨干支援外省市农垦建设。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兵团坚定地履行了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保卫祖国边疆的凯歌,描绘了一幅幅建设边疆、美化边疆的灿烂图景。

结语:

如今看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实力雄厚,后劲十足,且文化繁荣,边疆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炫丽多姿,在全国建设发展整体布局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包雅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厉声.三区革命运动与新疆和平解放[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张安军、曹文.新疆和平解放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马大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历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赵予征.新疆屯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李福生.新疆屯垦戍边史[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

新疆军区.屯垦军魂[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中:兰溪出版社,198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史料选辑第 1 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谢高忠.铁流挥戈五千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蔡国栋、张鸿墀、潘莹.新疆兵团在创新中改写中国西部屯垦史[J].中亚信息,2014(1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