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首古诗,一个千古名句,甚至一个成语,自从它问世之日开始,就有了生命。它会随着岁月的变迁,每代人对它不同的理解,在意义上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只是意思的扩展或延伸,有时候甚至连褒贬词性都发生改变。
随便举几个例子。意义有延伸的,比如《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是用来形容沙场友情的,现在多形容爱情。而褒贬的改变,如杜甫的千古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本来是带讽刺的贬义诗句,现在也经常被大家拿来夸人。
以上改变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现代人都名言名句的再次赋意。但并不是说现代人提出的改意,每次都是没有争议的。比如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说的这个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这个名句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我们来看全诗: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题目中的“乐游原”是唐代京城的游览胜地。这首诗写得清新隽永,不带一丝雕琢,明白如话却又很有哲理。诗的前两句叙事,“向晚”统领全篇,傍晚时诗人觉得心情不适,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驱马车登上了乐游原。
后两句一般人的理解方式都是:诗人看着无限美好的夕阳,感叹夕阳虽好,却接近黄昏,美不了多久了!这种理解方式,不只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这样想,古代的先贤们基本也是这样说的。从宋代大文人许顗编的《彦周诗话》,到清代宋宗元编的《网师园唐诗笺》,再到《李义山诗集笺注》等,这些经典诗评专著都是这样理解的。都认为李商隐在感叹岁月匆匆,人生暮年,无限伤感。
但此诗到了现代,知名专家周汝昌先生,却在《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中称古人都理解错了。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应该听说过周汝昌的,他是“红学泰斗”,不但对《红楼梦》有见地,对古典诗词也是如此。周老是一位谦逊而又有影响力的学者,他肯定不会随便指出古人理解错了,他给出了自己的证据。我们来看看有没有道理?
他指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被古代的先贤和如今多数人理解成“只不过”、“但是”等是有问题的。在唐代古诗词中,“只是”当成这种用法很少见,而李商隐自己更不太可能这样用。他给出的证据是李商隐的另一首名篇《锦瑟》,此诗中有个千古名句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周先生认为,这句诗的意思是: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我的心中仍是一片茫然了。
按周先生的理解方式,李商隐平生诗作中,没有把“只是”当“只不过”的诗句。这10个字的理解方式是:夕阳无限美好的时候,正是接近黄昏的时刻。这样理解后,李商隐原诗不但没有了愁绪,还有了一丝自我宽慰和勉励。
对于周先生的这种理解方式,或许有人会认为,李商隐首句“向晚意不适”已经有伤感之意,那正常应该是一愁到底,所以周先生的理解不合理。对此,小美倒是觉得其实这倒没什么,李商隐出游前本来心情不好,看过黄昏美景后突然豁然开朗也不是不可能
或许有人结合李商隐一生的不得志来理解,李商隐半生陷牛李之争,其平生诗作除了写爱情外,多数都是写这种不得志的失意。事实上,宋、元、明、清的多数文人会认为此诗写的是愁情,正是因为这一点。不过,就算是一生沉郁的杜甫也会写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所以李商隐也可能是一时开心,忘记了忧愁。
所以,小美觉得虽然周先生的理解方式不是主流,但也并非无法解释。不过,小美个人更偏向于正统的理解方式,因为“夕阳无限好”本是喜,加上一句颇为忧愁的“只是近黄昏”来结尾,喜中带着淡濙的忧愁让诗句本身更耐人寻味,也更有美感。
其实,一首好诗,一个千古名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个人觉得只要自己的理解是有一定依据的,不是凭空钻牛角尖,就都是可以的。对这个名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