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博管理咨询 毕博网络教学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香港、上海、北京,28年、23年、8年。今年,是施能自从香港来内地生活的第31年,他喜欢上海的“洋气”,也喜欢北京的“大气”。
施能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1991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他被当时的公司派往上海并常驻下来。施能自曾开玩笑:“香港是1997年回归的,我算是提前回归了。”
2014年,施能自离开上海,转战北京,现为德勤中国副主席兼政府及公务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推动政府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的业务服务。从京津冀一体化,到雄安新区建设,北京政策之“大”,深深吸引着他。
德勤中国副主席施能自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我现在不敢说我比‘内地’还‘内地’,但我认为我只是背景不一样,不是身份不一样。香港只是我的一个标签,和重庆人、上海人一样,我们只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施能自对澎湃新闻说。
提前回归当“沪漂”
1984年,施能自在港大就读时,曾发起与组织到深圳大学的考察和交流之旅,这在当年是很新颖的合作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施能自延续了和内地的缘分。那时候他帮助正大集团在内地做投资项目的评估和谈判。在为一家合资企业解决谈判问题后,施能自留在了上海,担任这家合资企业的董事总经理。
1984年,施能自(右一)到深圳大学交流
“最开始我是很不情愿的。那时候的上海晚上六点钟路上就黑乎乎的,当时来这边的香港人很少,也没有社交。但老板说让我留在内地,那我就试试吧。”让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一试就是三十载。
起初三个月施能自还有点不太习惯。老板同意他可以每个月回香港休息一个星期。而在这段日子里,施能自发觉他在内地的新同事非常勤奋、非常聪明,并且愿意学习。“可以一起做些事”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越发强烈。
“这里的同事让我觉得很亲切,同时又有激情冲劲。我感到假以时日他们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国际化的方法、想法。而我也有了危机感,如果我对内地的做法不了解的话很快就会失去我的相对优势。所以我必须留在这里好好学习。这是个好的方向。” 就这样,施能自开始常驻上海,成为了一名“沪漂”。
当时的施能自还不到30岁,手下却有不少“老三届”的员工。而他们对这个香港小伙子也是充满好奇,员工们会问他今年多大岁数,有没有结婚。
1991年,施能自长城留念
不来内地不知何为“大”
1997年香港回归。施能自的很多同学、同事陆续来到内地工作发展。那时施能自会和香港的同事们一起努力,让投资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市场。他也会回到香港,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宣讲。因为他了解内地,所以更有说服力。
“当时很多跨国企业在香港有办事处,香港会起到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国际方面的投资者会通过这个中转站去了解内地。内地企业也可以通过香港这个平台更懂得世界的想法。那个年代,香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有很多跨国企业进军到了上海。”施能自告诉澎湃新闻,从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角度,在未来,香港仍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好的角色。例如协调中外合资纠纷,搭建市场的桥梁、国际交流的桥梁等。
施能自认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让香港能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香港这个七百万人口的市场,更精准、更深入地融合进来。让青年人对国家更加认同,大家能够在各方面寻找机会,共同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
“香港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除了国际资本市场外,其他都相对较小。从发展层面来说,格局是不一样的。七百万和十四亿人口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讲年轻人,在香港讲的就是七百万人中的年轻人,在内地我们所讲的是十四亿里面的年轻人,格局、多样性和包容性都是很不一样的。” 对如今的香港年轻人,施能自想说,不来内地不知何为“大”,一定要找机会来内地试一试,要愿意学习,要有谦卑之心,要尊重文化。
施能自(下排左二)在国庆70周年方阵队伍中
不再是内地的“过客”
时间不断推移,施能自已经来内地工作生活了31年。对他而言 ,现在与其说“回香港”,不如说更像是“去香港”。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学术背景角度,他都已不再是内地的“过客”。
“我相信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如今,施能自已经成为了管理咨询领域,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战略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先后担任过安达信管理咨询中国合伙人,毕马威(毕博)管理咨询副总裁、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区主管合伙人,德勤中国华北区主管合伙人等。
多年来,施能自也被政府机构特聘为咨询专家和顾问,例如国家行政学院特聘讲师、商务部投资促进工作联系专家、中关村科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他还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著名文章,包括在2018年完成“国资、权益、党建和业绩考评的关系”的论文,获得法国商业与发展国际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并且于2019年就“一带一路”相关课题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201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对国企改革有深刻理解的施能自认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他在公司内部发起成立了“国资国企发展研究中心”,系统研究改革热点和解决方案,牵头发布国企改革转型系列报告,并集结成书籍出版。
在施能自身上可以看到“桥梁”的特质,他了解国际趋势,熟悉国企和内地政府需求,一直紧贴着国家发展方向,把国际实践对标借鉴到中国的环境和需求。同时,也把内地的发展情况和政策香港和海外。施能自告诉澎湃新闻,这也正是他从香港到内地发展的初心和情怀。
2017年,施能自发起建立香港大学北京校友会,并当选为会长。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影响力建立校友网络,主动宣传香港大学的发展,并加深港大校友对中国政府、各行业及商界最新发展的了解。
2021年,香港大学授予施能自名誉大学院士头衔
如今,施能自的家人、朋友、社交基本都在内地。他喜欢上海开放的海派文化,也喜欢北京的有容乃大,喜欢不同地方带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喜欢二人转,之前爱看赵本山,现在喜欢看宋小宝,也会听小岳岳的相声。”
施能自说,他非常喜欢中国历史,在中学的时候就熟读中国通史。而他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去了解年轻人的文化,去琢磨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也会参与其中,“内地的年轻人很有活力。”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