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女人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是个学术和生活不分家的人。他往往一段时间中和某个人打得火热,然后好上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被背叛的伤心事实,最后在极度愤怒之中与之彻底断绝来往,老死不相往来。弗洛伊德真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呢!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坛中,有一个任何人都触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结”。谁碰谁滚!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结”,将弗洛伊德老爷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架空了,结局是出走、自立门户。弗老爷子的“王子”荣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门户了(G-U-N)了,还发展得不错。
那么,弗洛伊德为何对“俄狄浦斯情结”如此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流行的“俄狄浦斯”与由实验而来的“情结”
我们有一种错觉,好像是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发现了潜意识。真的不是!19世纪的后半叶,哲学家、心理学家们不仅承认了潜意识的存在,还将潜意识的冲突与心理疾病联系起来考虑了。就连那位和弗洛伊德一起写了《癔症研究》的布罗伊尔都说了,“人们是否拥有潜意识或下意识念头,实在没有必要再争论了,在日常生活中,这是最普遍不过的事实。”
“俄狄浦斯斯情结”这个术语却结结实实是弗洛伊德本人提出来的。货真价实!他经常对自己的早期著作修修改改,经考证这一词大约出现在1905年左右。“俄狄浦斯”的部分来自古希腊的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情结”则与荣格有很大关系。前者的流行度让“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新术语迅速深入人心,后者则让弗洛伊德在提出这个新术语的时候腰板挺挺的(嗯,这个可是被实验证实了的哦)。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悲剧。在剧中,俄狄浦斯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受到了诅咒,说自己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了避免诅咒应验,他的父亲故意不与妻子同房,结果还是不小心生下了他,天意难违啊!于是父亲将他遗弃了。但是,命运之手显然在暗中运作。俄狄浦斯被隔壁的国王捡起来当孩子养了,后来这位邻国王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杀死了亲生父亲,成为国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还生下了两儿两女。他得知真相后无法原谅自己,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一戏剧在欧美国家可谓是家喻户晓,普及程度绝对不亚于当年的“还珠格格”,因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广为流传奠定了群众基础。
“情结”这一术语被弗洛伊德采纳的过程颇有意思。“情结”一词实际上源自弗洛伊德的死对头——特奥尔多·齐亨。齐亨是一位柏林的精神病学家,旗帜鲜明地强烈反对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1904年,当时的荣格在布尔格霍兹利精神病医院当医生,他天才地发明了“单词联想实验”。实验发现,如果被试者对单词的反应延迟或者没有反应,这说明这个词在他心中引发了干扰反应。荣格把“情绪上的紊乱”称为“情结”。齐亨对荣格对自己术语的新发展可是非常恼火的。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
正所谓各花入各眼,弗洛伊德看到荣格对情结的新解释,高兴得要死。他接纳了荣格的“情结”,认为“情结”是被性本能驱动的、无意识中的欲望。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荣体的“情结”研究触动了弗洛伊德心上的一颗“朱砂痣”——实验法。
弗洛伊德早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的医学系,他经常出入实验室,还有了不得的解剖技术。后来他做了可卡因与吗啡实验,过于着急地发表了一些荒唐的实验报告,导致他在1886年狼狈退出了传统的学术领域。从此,实验法成为弗洛伊德心头的朱砂痣,他一生不再碰触。“情结”由实验而来,自然对弗洛伊德具有独特的吸引了。
二、弗洛伊德就有“俄狄浦斯情结”
种种迹象显示,弗洛伊德就有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且这种情结与他的家庭、童年经历直接相关。
弗洛伊德的家庭结构混乱又复杂。母亲艾玛莉亚在20岁的时候嫁给了40岁的雅各布,还成了两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继子的继母。弗洛伊德出生时,两个哥哥与父亲从事羊毛生意,在家里颇有话语权。不论怎么琢磨,这个家庭结构都够复杂!
弗洛伊德和父亲的合影
母亲对自己的长子弗洛伊德极为宠爱,这种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完满的。妈妈叫他“黄金西格儿”(西格蒙德的昵称),对他寄予厚望。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好,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他学习的时候,家里妹妹练钢琴的声音打扰了他,家人就毫不犹豫地撤走了钢琴。他在一生中从未流露过对妈妈的任何不满情绪,在学术上也对母亲、儿子之间的完满关系极为推崇。
16岁的弗洛伊德与他38岁的母亲艾玛莉亚
弗洛伊德和父亲的关系就颇为紧张了,可以说是爱恨交织。他恨父亲的懦弱、无能。当时犹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是不甚宽容的,小弗洛伊德显然对父亲的隐忍不发极为憎恨。
“俄狄浦斯情结”的一部分就是儿子要杀死父亲,取代父亲。这种杀死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小弗洛伊德就非常憎恨父亲的懦弱。在他的童年发生过一个帽子事件。当父亲外出时,被一个没有礼貌的基督徒羞辱了,还掉了帽子,雅各布并没有反击,而是默默捡起了帽子。这件事情令小弗洛伊德非常反感、愤怒、鄙视。他认为父亲不够勇敢,欠缺男性气魄,太懦弱。在那个关头,小弗洛伊德显然在精神上已经“弑父”了,他的强人性格取代了自己心中的父亲。
复杂的大家庭,第一排左三位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显然又是爱父亲的。父亲对他来说象征着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解。我们没有明确证据证实小弗洛伊德对父亲的怨恨是否与母亲当时的情绪有关。但是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生活在复杂家庭中的主妇通常不会太开心,也往往会对丈夫心怀怨恨。
另外,弗洛伊德在父亲临终前已经在内心中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明确承认了自己对父亲的爱意。雅各布死于1896年10月,他在11月给弗里士写信,“我对他的评价很高,了解他至深,他的性格融合了深度的智能与绝妙的自在无虑,对我的人生有重大影响。”当时的弗洛伊德正在提出“诱奸”假设。根据这个假设,雅各布曾经试图猥亵过小弗洛伊德与他的妹妹们,导致他们都患有强迫症!雅各布死后,这一假设的研究也停止了。
文史君说
当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他们往往从自身感受出发,牛顿的苹果、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概莫能外。弗洛伊德在原初经验中获得的当然有创伤,所以才有了“俄狄浦斯情结”;他在原初经验中当然也收获了来自父亲、母亲的无私的爱,所以又有了超越“俄狄浦斯情结”中“杀意”的升华。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贡献,我们欠他的父母一句“谢谢”!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克拉玛:《弗洛伊德传》,连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
2、洪丕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说》 ,重庆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面条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