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哪个省的 常州在哪里在哪个省
1.摇篮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
在整个吴文化区域中,常州文化一向以硬朗而著称,多开风气先的人物。常州的学风,继承了重人文、重经世的传统,在思想和文学上独辟蹊径,颇具革故鼎新、别开生面的意象,载入灿烂文化史册的常州学术、文学、艺术等流派,使得常州成为孕育、引领中国改革的思想宝库。
而一里长的青果巷,便是常州这座城市文化品格的象征,深嵌于龙城市民记忆深处——数百年来,从青果巷口渐次走出的名流学士们,怀揣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怀揣变革求新的思想依托,走出那狭窄逼仄的巷子,走入到百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革新的宏大历史之中,留下几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壮举。
盛宣怀,正是从“江南名士第一巷”中走出的大家,他兴办实业,创办工厂、银行、轮船局、电报局、兴建铁路、图书馆、学校、煤矿公司……每一个都走在时代前列,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
承“实业之父”盛宣怀之余绪,刘国钧、查秉初、姚伯方等实业家身体力行推动本土工商业发展进程,奠定了近代以来常州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光的流逝,常州、这座思想流变的宝库,在孕育思想、思变求新中输送出众多优秀的儿女,也完成她精神层面的一次又一次升华。
2.实业
多少人记得《环太平洋》中的“暴风赤红”?它是影片中的第四代机甲,也是唯一拥有三条手臂的机甲。它于江苏省常州市组装出厂,柴油电力驱动——常州的工业文化已然输出到了好莱坞。
暴风赤红的设定颇有一些现实依据。十多年前,中国南车旗下的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常州南车通用电气柴油机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铁路市场生产“Evolution16”系列柴油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也就是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动力组。而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或者称它的另一个名字“戚机厂”,恰是常州工业史上的见证者和“活化石”。
1936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从上海吴淞搬迁到了常州。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从此矗立在大运河旁。在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机车联合厂房里,曾驶出过一台台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其研制的“雪域神舟”号机车,在青藏铁路“第一牵”试运行中成功翻越了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创造了中国内燃机车的又一奇迹。
当时钟拨转到十四五开局,“国际化智造名城”已成功照进现实——近年来,常州将智能制造作为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的目标,积极部署工业智造项目建设,促使产业制造向“智造”升级,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2年,常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直逼万亿;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1家,一座现代化新常州已然浮出水面。
3.“新”局
戚机厂代表了繁荣的常州柴油机。而如果再拍一部新的机甲电影,常州制造的机器人应该是新能源驱动的。
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都离不开支柱型产业的崛起。常州,正以新能源为引力场,让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的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常州敏锐抓住这一政策信号,两年后,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布局延揽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2016年,宁德时代在常州溧阳开工建设动力电池基地。中创新航的锂电项目也在常州金坛奠基。
到了2019年,比亚迪汽车常州基地落地。去年9月,比亚迪再次加码常州,二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落户常州国家高新区。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比亚迪供应链企业就近配套,同时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
2021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迈上千亿元台阶,新能源整车产量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倍增。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量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江苏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位居第五,也是前十中唯一的二线城市。
一产兴一链,一链带一城。对于城市未来15年的发展,常州大手笔规划了“两湖”创新区,涉及常州市17个镇(街道),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区域资源最优、空间最足、展示度最高的绝佳宝地,也是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
4.传承
建设新能源之都,是常州坚守实业、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基因传承。
回望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六七十年代“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八十年代“第一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到九十年代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从乡镇企业“洗脚上岸、改革拓荒”到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群星璀璨,一批批企业历经百年积淀、一代代企业家历经薪火相传,常州制造业自发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雏形。在这期间的每个阶段,低调、务实、不张扬的常州人始终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主动引导产业发展,立足公私合营后的纺织、印染产业发展出机械、电子产业,立足零部件配套加工发展出整车整机,立足传统产业发展出十大产业链、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可以说,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的历史过程。前不久,常州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两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年度督查激励,其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更是已三次获激励,这进一步印证了:善于培育产业链、勇于探索新领域,是常州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与传承。
常州新能源领域“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形成,有着同样的历史勾连。常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在这个过程中,常州既有万帮新能源、星宇车灯等本土企业的奋力拼搏,也有江苏时代、比亚迪汽车等引进企业的奋勇担当;既有天合光能、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的牵头带动,也有贝特瑞、聚和新材等协作企业的聚点成链;既有上上电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创新企业的规模引领,也有天目湖储能院、中汽研等科研院所的智慧赋能。千帆竞发、奋楫者进,正是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血脉传承,常州这座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的深厚底蕴,新能源之都建设才水到渠成。
未来,常州将聚焦做强产业,要加快打造现代化常州的硬核支撑,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实现“两个超万亿”目标,即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举全市之力领跑新能源赛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产兴城,以产聚人。站在迈进“GDP万亿之城”的决胜阶段,当产城人深度融合,新能源产业在常州已蓬勃成势。
编辑:沈竹士
综合:中国常州网、常州广电、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