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锦江饭店 上海锦江饭店 百科

时间:2023-04-30 03:4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220 评论:0

在短暂而精彩的民国时期,诞生了很多的奇女子。有才华的我们会想到张爱玲、林徽因;有颜值的我们会想到顾小曼、周璇;但是上世纪中国最励志的女人,非董竹君莫属。

她出身贫寒,13岁时被卖入青楼,成为只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15岁逃出火坑,嫁给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的四川都督夏之时;

34岁时,因不甘忍受夫权统治,与丈夫离婚,带着四个女儿闯荡上海;

她历经艰辛,创办上海锦江饭店,成为了上海滩的风云人物。她还关注女权运动,创办了锦江茶室和《上海妇女》杂志,唤醒了一批批中国女性走向独立。

董竹君的一生活了98年,作为一个世纪老人,经历了从晚清、北洋、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的各个时期,可以说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服从命运、自强不息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任凭命运一次次地轻薄,董竹君却始终活得漂亮。

她就是有着“小西施”之称的民国奇女子董竹君。

1900年2月,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父亲以拉黄包车为生,母亲给有钱人家做粗活。尽管家里生活困难,但是父母对女儿的要求很高,在她六岁那年,送她进私塾念书。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在读书的时候,董竹君的成绩经常超过那些男生。但是董竹君13岁时,父亲得了严重的伤寒病,为了偿还因病欠下的高利贷,把董竹君抵押给了青楼,换回了三百大洋,父亲承诺三年后把她赎回家。

从此,董竹君开始以“杨兰春”的名号卖唱,她只卖唱不卖身,被客人们称为“不爱笑的小姑娘”。

当时光顾青楼的,除了一些有钱的纨绔子弟、浪荡公子外,还有一部分革命党人为了掩人耳目,经常在青楼聚会,商议国家大事,夏之时便是其中之一。

夏之时是一位青年才俊,曾经追随孙中山参加二次革命,在24岁的年纪就当上了四川省的都督。

在青楼里,夏之时在讨论政治形势之余,偶然认识了比他小13岁的董竹君。夏之时对董竹君很有好感,喜欢她的冰雪聪慧,并非一般青楼女子可比;董竹君也仰慕这位革命英雄,爱情的玫瑰悄悄地在两个人的心中盛开了。

在交往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持续增温,夏之时打算把她从青楼里解救出来,花钱给她赎身。

可是,当夏之时提出先赎后娶时,董竹君却果断拒绝了。

董竹君当然知道夏之时是解救自己的最佳人选,可以帮助自己跳出火坑。可是如果夏之时花钱赎的,自己就像商品一样被人买走,日后更得不到尊重。

董竹君对夏之时说:“要是你花钱把我赎出去,我就不和你结婚了,要是你答应我三个条件,我可以自己逃出来。”

然后她对夏之时提了三个要求:首先,她必须是正室;其次,从青楼出来后,要先送她去日本读书;最后,从日本读书回来,他们要组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她操劳国事,她相夫教子。

夏之时觉得这个小姑娘很有想法,很有趣,就欣然同意了。

然后一天晚上,这个小姑娘把看守灌醉,扔掉了一身的绫罗绸缎和金银首饰,逃离了青楼。一身朴素,来到夏之时的身边。

这是1915年,董竹君15岁,他与夏之时在上海的松田洋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董竹君随丈夫夏之时去了日本。

婚后才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很不同:董竹君,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性格就像竹子一般坚韧挺拔;可惜夏之时并不需要一个强硬的妻子,他想要的只是一株习惯于攀援的凌霄花,一个依附于自己的女人。

夏之时的占有欲极强,总担心家里的美娇妻爱上别人。到了日本,他不允许董竹君去学校上课,怕她被人勾走了,而是请了家教,让她在家里上课。

后来夏之时因为革命的事情,从日本返回四川,临行前交给媳妇董竹君一把枪,有两个目的:一是遇到危险的时候进行防卫;二是如果董竹君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就让她用枪自杀。这还不算完,他还命令在上海读书的弟弟到日本陪同她学习,这么做也是为了能监控她。

这种被爱的方式让董竹君感到窒息,她曾在自传中写道:

“我从窗前回过身来,正对着穿衣镜,镜中一位少女亭亭玉立,双目炯炯。雪白、细嫩、红润的皮肤多么美呀!但你的神情又多么烦闷不悦呀!你的丈夫并非是理想中的那个多情温柔的英雄,而是一位严厉的师长,君须怜我,我怜君!”

而且在日本期间,董竹君和夏之时到朋友家里做客,朋友们也瞧不起她,认为一个青楼女子,怎么能把书念好,对她冷嘲热讽。

董竹君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她暗暗发誓,“你们看不起我,我非要念好书给你们看看!”

于是她利用一切时间,白天上课,学习家政处理家务,夜晚挑灯奋战,读书看报,读到两眼红肿。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她读完了东京女子高等学校师范理科专业的所有课,在这期间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夏国琼。

1917年,夏之时父亲病危,董竹君随丈夫一起回四川老家尽孝。夏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对董竹君的青楼出身很在意,为了改善关系,董竹君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第一次见面时,董竹君就给夏家的每个人都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

她尽力做好一切,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烧饭、绣花、缝纫等等都是亲力亲为。没多久,夏家就对这个儿媳妇很认可,还给他们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婚礼。

然而,就在董竹君憧憬着自己的幸福小日子时,夏之时被免去了军职,从一个督军变成闲人。

为了逃避现实,夏之时染上了抽鸦片、赌博等恶习,随手就将一大笔的钱挥霍一空。而且脾气也越来越不好,喝醉了便打骂妻子,还时常用专制的思想约束董竹君,不许抛头露面,只容她做个封建少奶奶。

有一次,夏之时看到了女儿的钢琴老师写给董竹君的一封信,本来信中的叙述平淡无奇,却被他当成是妻子不守妇道的证据。

在夫妻俩为这事大吵时,夏之时竟然不由分说地拔出手枪,要杀死妻子。

因为夏之时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希望自己的媳妇乖巧可人,可是董竹君从不愿意当笼子里的小鸟,不想做谁的宠物。

董竹君很有主见,知道经济独立才能拥有自由,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她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公司。

董竹君和夏之时结婚后,董竹君连生了四个女孩,最后才终于生了个儿子。夏之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四个女儿不管不顾,甚至不准她们念书,董竹君却坚持要让她们受到良好教育。为了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她还专门布置了一间用于上课的读书室。

几个女儿生病时,都是董竹君悉心照料,而夏之时作为父亲,他不仅置身事外,还责怪董竹君为照顾女儿耽搁了家务。

婚姻中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伤害,让董竹君彻底明白,婚姻中的温存早已消失殆尽。

1929年,董竹君提出离婚,净身出户,带着四个女儿闯荡上海。

两人分手时,四川舆论界一片哗然,很多人钦佩董竹君出走的勇气,人们还引用易卜生的剧作《出走的娜拉》来称呼她。

出走的娜拉,虽然精神获得独立,但物质生活却陷入窘迫,不得不常去当铺典当抵押。

即便如此,但她从未丧失过斗志。

善于经营的她,创办了群益纱管厂,可就在纱管厂有些起色时,却在“一.二八”事件中化为灰烬。

紧接着她经历了被捕入狱、父母离世、失业欠债等一系列打击,虽然她也曾一度想到过死,但好在她没有气馁。

当她想到一个人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不以这种勇气与死亡斗争时,内心又滋生了前行的动力。

这时曾经与董竹君有过往来的四川商人李崇高,在来到上海办事时,前去拜访了董竹君。

听了董竹君的故事后,非常钦佩她,愿意无偿资助2000元帮她创业谋生。

董竹君把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创立了锦江川菜馆。

据锦江某位老职员回忆,董竹君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女性,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她只要眼睛一睁开,就在动脑筋。

精明能干的她从餐馆选址到装修,再到菜品,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力。

她将餐馆选址定在华格臬路上,在装修上,将日、西、中三种文化元素交融在一起,打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就餐环境。

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

因为董竹君擅长交际,在上海滩左右逢源,客人络绎不绝。

不仅吸引了很多政界名流,连黄金荣、杜月笙这样的青帮大佬也慕名而来,在杜月笙的帮助下,董竹君扩充了门面,生意越来越好。

董竹君把锦江川菜馆经营得蒸蒸日上。

1936年,董竹君又相继创办了锦江茶室。从商业方面来看,董竹君已经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女性实业家了。但是金钱与物质上的收益,并不是她的全部追求。董竹君还是一个很有爱国情怀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她出资30两黄金,开办了协森印刷厂,为地下党印刷革命宣传品。她创办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都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帮助了很多热血志士。

上海解放后,董竹君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并且交于国家,锦江饭店成为了接待重要外宾的主要场所。

周总理为此设宴款待她,称赞她身为督军夫人,能抛下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

然而就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时,命运的逆转却再一次突如其来。

十年动乱期间,67岁的董竹君含冤入狱,在狱中,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她每天会刷两遍马桶;在狭窄的囚笼里小跑锻炼;每天早晚看书,书被缴走时,她就看报;在狱中过70岁生日时,给自己写了首诗鼓励自己: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见。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间。即便在狱中,她也很认真地在生活。

董竹君这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她之所以能跨越一次次的挑战,源于不管命运如何对待她,她始终活得像一株清高坚韧的竹子,选择向上生长。

1997年,98岁的董竹君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纵观她这一生,从贫民家庭出身,青楼卖场女,成为督军夫人,上海滩的商界大亨…虽然历经坎坷,但是从来没有低过头,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效果。正如她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里写到:“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是其坚韧如竹般性格的最好诠释,也激励后辈:自悲自怜,只会越来越消沉。自强、自尊、自爱,并且活出自己,才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