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登陆2006 抢滩登陆2006太难了
参加工作15年的王晓华,至今仍记得自己硕士毕业后第一个月的月薪:3200元。如今,他在同一家公司从一线员工做到总经理助理,工资涨了多少?“具体数字不透露了。涨了十来倍,总是有的!”
王晓华就职于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内老牌氢燃料电池企业,在21世纪初就已落户“汽车城”嘉定安亭。如今,这家昔日困难时曾三四个月发不出工资的企业,已站上发展潮头——不久前,上燃动力发布了第四代200千瓦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这是国内首款采用“混动”氢循环的发动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今非昔比的王晓华和上燃动力,是氢燃料电池产业在嘉定迅速发展的缩影。这些年,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在嘉定安亭,2018年就已诞生上海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园,2019年嘉定氢能港应运而生,次年被纳入首批26个上海特色产业园。
如今,氢能港已引进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项目4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2020年,氢能港总产出达68亿元,税收2.2亿元;2021年1-11月,氢能港总产出达89亿元,税收2.6亿元。
“我们不只要赶上‘风口’,更要创造、引领‘风口’,真正实现‘改变汽车’的愿望。”嘉定区相关负责人说。
要“登陆”,必先“抢滩”布局
2006年夏天,王晓华从哈工大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毕业后,背着书包、拖着行李,来到上燃动力这家同济大学的“准校办企业”上班,从事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在那里,王晓华感受到“海阔凭鱼跃”的兴奋:“虽然起步时很苦,一个车间要干一整个产业链的活,但将来一定有无限可能!”
氢燃料电池车和普通燃油车很像,只是把燃油车的油箱换为储氢罐、把内燃机换为电动机。不过,要把这种技术实现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彼时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不少成果,还停留在学校里、实验室里,乃至论文里。有人说,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太高、量产不现实,甚至有人断言:搞氢燃料电池汽车,“十年内都没戏”。
面对新兴产业“幼苗”,地区应如何抉择?在嘉定区看来,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前瞻性布局产业至关重要——要最终“登陆”,必先“抢滩”布局。在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方面,嘉定区的前瞻布局,已有十多年。
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对制氢、储氢、输氢、加氢等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早在2007年11月,国内首座燃料电池车加氢站就在安亭正式开业,最大储氢量可达800公斤,可连续为20辆燃料电池轿车和6辆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氢。目前,上海已有10座加氢站投入使用,其中5座在嘉定。
加进去的是氢,排出来的是水,最长续驶里程达560公里——上海首个氢燃料公交路线,也在嘉定诞生。2018年9月,6辆申沃牌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就已投入嘉定114路公交车的运营。
再往前回溯,早在2001年底,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轿车项目落户上海后,上海汽车集团、同济大学等10多家单位就组成项目组,成立了上燃动力公司,进行科研攻关。此后,依托上燃动力的开发实力,本市首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园在安亭揭牌。
嘉定区的前瞻布局终于迎来厚积薄发。2019年6月,位于安亭镇环同济片区、规划范围2.16平方公里的嘉定氢能港正式亮相。如今,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上海氢能产业发展迎来腾飞,一系列利好政策让嘉定氢能港备受关注,一批大项目纷纷落地投产。
日前,入驻嘉定氢能港的堀场中国总部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比预期提前半年。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多种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率都很高,其中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检测仪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0%。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亿元。堀场项目负责人早田政幸说:“眼下中国经济正加速恢复,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迎来风口,我们在中国发展充满信心!”
堀场仪器
对标最高水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或许是偶然巧合,或许是必然传承,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诸多成果,都以“超越”命名。
2003年8月7日,一辆外观普通的桑塔纳轿车在同济大学校园内奔驰。与众不同的是,这辆轿车安装的不是普通内燃机——这是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样车,名叫“超越一号”。16年后,上燃动力发布了一款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该产品的部件完全国产化,且成本较市场主流产品下降了近三成。“新产品叫‘超越-300E’,既因为‘不断超越’是我们的传统,也寓意我们在嘉定氢能港这片热土上将继续实现超越!”上燃动力总经理张焰峰感慨。
近年来,氢能产业“风口”已热,氢能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大有“燎原”之势。自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发布氢燃料电池发展规划以来,张家口、成都、苏州等地均积极发展该产业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把目光放到上海市域内,很多区域动作频频,临港新片区、青浦工业园区也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作为国内氢能产业的“吃螃蟹者”,嘉定氢能港在完成“抢滩”后又要如何“登陆”?
“超越”,依然是嘉定氢能港前进路上的关键词。“我们将尽最大可能,全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率先突破。”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说。
燃料电池真正的核心是电堆,而电堆的“心脏”是膜电极,膜电极既影响燃料电池寿命又影响性能,更重要的是成本——膜电极现在占电堆成本的50%左右。这项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导致燃料电池价格居高不下。在这方面,嘉定氢能港内企业已有突破。
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发燃料电池技术。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告诉记者,去年3月,捷氢科技在嘉定氢能港内启动建设新园区,今年5月,该项目正式投产,一条自研自制的膜电极自动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年产能达500万片。
除了膜电极,储氢系统也是燃料电池产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氢能港内企业鲲华科技研发的70兆帕高压储氢瓶阀和电子调压阀,最近即将正式发布。这两个零部件是70兆帕储氢技术的关键,能让储氢瓶“身材”更小、容量更大。鲲华科技总经理王亚波介绍,这两个零部件已通过10余项关键测试,可为自主车载储氢系统提供参考。
“掌握关键技术,既是突出氢能港特色,也是园区未来的前进方向。”嘉定氢能港负责人邱鹏告诉记者。两年多来,随着上汽捷氢、长城汽车、丰田汽车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陆续入场,在产业“虹吸效应”下,佛吉亚、堀场仪器、清能、瑞驱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也进“港”落户,目前已初步形成集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和加氢站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氢能产业体系,预计到2023年可新增产值100多亿元。
营造更好的氢燃料电池产业生态
嘉定氢能港,名字为何不叫“嘉定氢能汽车港”?因为氢燃料电池是个大概念,上游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站,下游则是应用端,汽车只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场景之一,全产业链横跨多个领域。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是降低氢能全产业链成本的有效方式。
在安亭镇党委书记严健明看来,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对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都大有助益。这种思路,早已体现在嘉定氢能港的选址上——这个狭长形的园区,西边是同济大学,东边是安亭镇的黄渡大居,是一个天然的“产学研用”一体式发展试验地,有望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最快在园区得到实践,然后推广至生活场景。
氢能港内有一条名叫谢春路的主干道,长约2公里,沿线有近20家用氢企业。未来,这条主干道将被打造成“氢走廊”——地面铺设低压管道,通过低压输氢的方式,让氢能源像自来水一样直送进沿线的校区、园区和社区,用户拧开“水龙头”就能使用。
在邱鹏看来,“氢走廊”的建设将实现多方共赢:“最明显的,就是周边氢能企业用氢更方便,无须再将储氢瓶从远处运来,节省了运输时间和大量成本;其次,‘氢走廊’也将吸引其他氢能企业集聚到氢能港,丰富上下游产业链;最关键的是,低压输氢技术成熟、安全度高,有助于打消市民对这种‘危化品’的恐惧,未来有望在分布式能源、氢储能等生活应用场景上加以推广,实现园区、社区减碳、零碳示范。”
为了打造产业生态,一些平台型项目也已在氢能港内布局。不久前,上海氢能与燃料电池检测中心已开工建设,建成投用后将拥有材料级、零部件级、系统级和整车级等全套研发测试及检测认证能力,可为整车、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等提供实验和测试环境。此外,氢能大数据监控平台和数据研究中心、安亭氢能交易平台等也在筹建中。
另一种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藏在“店小二”的贴心服务里,捷氢科技的“跳跃式”发展就是一个实例。2020年3月,安亭以“代建厂房”服务,盘活园区闲置土地资源,为捷氢科技定建4.23万平方米厂房。从项目审批、方案制定到建成投产,原本需近3年才能完成的扩产工程,镇政府9个月便交付使用,帮助捷氢科技提前投产,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近年来,安亭镇已收储土地400多亩、厂房10万多平方米,确保了一批重大项目及时顺利落地。
“产业生态好了,项目自然会来。氢能港已集聚了一大批国内该垂直领域的龙头企业,我们将发挥特色园区产业高地优势,打造覆盖全产业链、领先全国氢能发展的特色园区。”严健明说。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茅冠隽
图片来源:嘉定区提供
来源:作者: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