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头的成语 道开头的成语
在人人都靠即时通讯联络的今天,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写信时绵长的情感与细腻的体悟、收信时期待的心情与反复读信的感动,或许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留下令人难以遗忘的印记。
在童诗中,冬日铺天盖地的大雪会给村落写信,山里的乌鸦则会把红叶化为信。这是日本童谣诗人西条八十(1892-1970)笔下的诗意。
《麦秸的草帽》,[日]西条八十著,金如沙 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2月。
早在二十世纪初,日本的童谣界就掀起过一次“反对训诫式儿童文学”的童谣运动。这次儿童文学观念革新的标志性刊物《赤鸟》创办于1918年,西条八十的诗歌正刊登于此杂志。
在西条八十看来,童诗写作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要有诗的芬芳,另一个是要适合儿童朗诵。……天平的一端发生倾斜时,就会完全失去艺术的芬芳,或者因无法引起儿童的关注而告终。”(《麦秸的草帽》译者序)
西条八十。(图源:NHK纪录片剧照)
在本期“孩子与诗”系列专栏中,作者闫超华精选了西条八十的童诗,讲述了童诗中的“信”。希望能传递给读者西条八十在《写信》中描绘的温暖:“屋里暖暖的/大家的心里也是暖暖的/沙沙下小雪的晚上/在暖炉上写信”
在西条八十这里,万物皆可来信
在一首童诗飞走之前,如何才能抓住语言的尾巴?此时,只要摊开一张信纸,暴风雪、乌鸦、蜜蜂、小矮人……就要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日本诗人西条八十那样,将事物装入信封,然后盖上邮戳寄出去。至于收信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
童诗的语言是自带引力的,其中包含着某种神秘的生灵世界。对此,曼德尔施塔姆在评论《论交谈者》中的话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果说,某些具体的诗(如题诗或献词)可以是针对具体的人的,那么,作为一个整体的诗歌则永远朝向一个或远或近、总在未来的、未知的接收者,写信的诗人不可以怀疑这样的接收者的存在。只有真实性才能促生另一个真实性。”也就是说,每一首诗歌都有属于自己潜在的收信人,一切皆为羽翼和种子,语言会扇动翅膀的火焰:
乌鸦的信
作者:(日)西条八十
翻译:美空
山里的乌鸦
带来一封
红色的
小小的信
打开看
“有月亮的晚上
山会燃烧
变成琥珀”
想写回信
刚一睁眼呀
落下来不知什么树的
红叶一片
乌鸦带来的一封信是什么呢?它的错觉让整首诗包裹在想象之中。语言提升它所蕴含的事物,并通过表象与本真建立联系。有趣的是,诗人仿佛化作了乌鸦,以乌鸦的眼睛透视月夜下的大火——一片红叶。人与乌鸦的通信本身就具有诗意的纯真,像法布尔与昆虫之间的对话。读诗就像读一只鸟,当你整个身心走向它,就会慢慢变成那只鸟,抖动透明的羽毛。在西条八十这里,万物都可以来信,这是一种梦想的远行、一次雪原的覆盖:
雪的信
作者:(日)西条八十
翻译:美空
沙啦沙啦沙啦
信纸卷过去
雪的信
真长呀
隔着深夜的
窗玻璃
甜菜地卷进去
小山上的树也卷进去
星星也藏了起来
真白呀
家这一带
都被卷进去
是写给谁的
信呢
雪的信
真长呀
雪的信白茫茫的,它的语言也是白色的,在我们的心里沙沙作响。或许只有雪人能读懂其中的奥秘。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特别美的字——“卷”。“卷”呈现了雪的“信纸”飞旋的动作,它卷进的事物就是信的内容,但诗人并没有说明这一切,而是让读者去感受这种洁净,即自然的本真。阅读这首诗时,我们的心可以卷起波浪、云朵、山林和自己的小小的房间,当然也可以卷起一切,飞翔而去。
幻想某物,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让人想起诗人童子的一首诗。在诗中,信是自生自长的花,邮戳如同蜜蜂的翅膀,将花粉带向未知的领域。
邮戳
作者:童子
我想给
昨天我想过的
一件事儿
盖上邮戳
寄出去
除你之外
大风或者空荡荡的田野
都可以是
收信人
在这首童诗中,诗人不是将自我置于世界的中心,而是和风、原野等事物处于同等的位置。无疑,这件事是一个秘密,诗人本来想通过信的形式告诉朋友,但是内心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于是就让风和原野去读,代为转达。这首童诗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不是指向自我,而是连接着自然、心灵和情感。
一封信是一种期待,是花朵与花朵的交流,没有果实,只有对话时的芬芳。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在读一只蝴蝶、一阵微风、一颗星辰、一滴露水与蜜。它们会和你一起闪耀:
蜜蜂,我正盼着你!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翻译:木也
蜜蜂,我正盼着你!
昨天我还与
你认识的某人说起
你从不失约。
青蛙们上星期都已回家,
安顿妥当,开始工作,
鸟儿们,大多也已归来,
三叶草多么浓密而温暖。
十七号你会收到
我的信:请回信
或者最好,来和我一起。
你的。
苍蝇。
狄金森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这里,她幻想着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之间的通信。对此,我想起我曾写过的诗句:“动物的影子里有苍蝇/植物的影子里有蜜蜂。”而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疑问集》中也抛出了问题的花蕾:“如果苍蝇制造蜂蜜/会不会触怒蜜蜂?”(陈黎、张芬龄译)。
事实上幻想某物,我们就会成为它的一部分,也就是古人说的“无我之境”。无我并非我不存在,而是一种心灵的置换——我从“我”中解脱了出来。
神秘的信,在泪水中结晶
再回到西条八十,看看一首非常神秘的童诗:
脚掌
作者:(日)西条八十
翻译:美空
红色美人蕉的
花荫下
一只一只 正伸出
小脚来
虽不知道
是谁的
白的 小小的
五个趾
早也来 午也来
晚上再来看呀
是和妈妈
长得很像的脚
稍碰一碰
就消失不见了
只剩下那红的
美人蕉的花
那些脚掌是什么?是美人蕉还是花神的根须?或许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那个喜欢捉弄孩子的精灵?没有答案,只有诗意的空灵。这是我们想象的空间地带,也是留给词语呼吸的缝隙。
《寂寞呀:西条八十童谣全集》,[日]西条八十著,美空 译,小满 绘,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3月版
对于这首诗作者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诗集《寂寞呀:西条八十童谣全集》后记中这样说道:“《脚掌》写的是这宇宙中山川草木的一种,可称为神的象征,是在泛神论观念下写的。红色美人蕉花荫里依稀见到的,与妈妈长得很像的白的脚,它是住在一片草叶上的神,神所显示的一部分。”
可见,诗人喜欢在诗中注入神秘的元素,这与金子美铃的“神灵在小小的蜜蜂里”是通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妈妈就是美人蕉,一朵花就是一个幻想的国度。
阿姐
作者:(日)西条八十
翻译:美空
今天来的阿姐 是个好阿姐
脸白 个子高
一边说“哎呀好可爱”
一边抱着我
今天来的阿姐 是个好阿姐
下雨了却还背着我
搽了白粉 打了伞
走到城里去办事
今天来的阿姐 是个好阿姐
刚进城就从袖中
取出一封信 哭着
悄悄丢进了信筒
大约 是给乡下妈妈的
写着“帮工顺利”的
平安信
在童诗的梦境中,信是一个现实隐喻,每个词语都是铃铛,童诗就是那阵阵美妙的铃声。比如这首童诗:一个陌生的阿姐进城寄信给妈妈,她背着“我”,外面下着雨,“帮工顺利”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我们缓缓走进语言的内部,一些触目可及的事物都会在信的泪水中结晶。
大山与小镇的通信
西条八十,1892年出生于东京,1970年病逝。“八十”这名字并非笔名,据说是因为在日语中“九”的一种发音与“苦”相同,所以其父母为他取名“八十”,希望他人生“无苦”。西条八十家是大地主,他的父亲做肥皂设计,也卖肥皂,赚了一些钱。父亲死后,家道中落。1919年,西条八十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砂金》,确立了其在日本诗坛的地位。他与北原白秋、野口雨情并称为大正时期(1912-1926)日本三大童谣诗人。
提及西条八十我们就会想起金子美铃。因为他是金子美铃的发现者与恩师。1923年,金子美铃中学毕业后去了下关姨父家的上山文英堂书店工作。其间,她读了西条八十的童谣便萌生了写作的想法,西条八十称新人金子美铃为“天才诗人”“年轻童谣诗人中的巨星”。
1930年3月9日,金子美铃去世,在遗书中,她曾将誊写了两部三册的手抄本童谣中的:“一部给敬爱的西条八十,一部给弟弟”,可见西条八十对金子美玲的重要影响。
让我们重返西条八十与金子美铃初见时的场景:1928年,金子美玲背着自己的女儿房江翻山越岭来到下关车站,与前来演讲的西条八十有过五分钟的会面:“恐怕我当时和她交谈的时间还不及我抚摸她背上的那个可爱的婴孩的时间长。”西条八十这样回忆道,两个童谣诗人的短暂相遇,宛如大山与小镇的通信,一转身便是诗歌的一生。
秋天来信
作者:(日)金子美铃
翻译:田原
大山写给小镇的信:
“柿子、栗子即将成熟的季节
白头翁、斑鸫鸣叫
山间的庙会临近”
小镇写给大山的信:
“燕子们飞走的季节
柳树叶飘落的季节
寒冷、孤寂临近的季节”
大山和小镇本来是无生命体,但是诗人让他们活过来,谈论季节、动物、植物和庙会,其实就是诗人借助大山和小镇的心灵,倾述自己的生活。这是非常微妙的写法,童诗语言来临的时候是崭新的、灵性的,我们要抓住它消失前的光,那里隐藏着语言的生命。
翅膀的信
作者:闫超华
翅膀的信
两页,折叠在一起
背在小小的
身后
穿过田园与深山
稻草人的村庄
若隐若现
在暴风雪来临之前
稻草人戴上它的
围巾和帽子,回信道:
“谢谢你们的祝福
是时候说再见啦”
蝴蝶、蜜蜂和瓢虫
花瓣一样
枯萎了
翅膀的信
两页,在晚风中
不停翻动
收信的稻草人
再也没有出现
我近期写了三十多首关于《万物来信》的童诗,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西条八十的“信”诗的回应。“翅膀的信”也是“信的翅膀”,没有谁是真正的收信人,包括稻草人本身。信中的每个字都有精灵在推动,最终与我们的世界流淌在一起。那么,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信吧,在信封没有盖上邮戳之前:
写信
作者:(日)西条八十
翻译:美空
沙沙下小雪的晚上
大家一起来写信
妈妈要写给的是奶奶
乡下的硬朗能干的奶奶
哥哥写给的是朋友
“后天一起打扑克吧”
我写给的呀是老师
“时逢年末 谨致问候”
屋里暖暖的
大家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沙沙下小雪的晚上
在暖炉上写信
撰文/闫超华
编辑/王铭博
校对/陈萩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