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出自 愚公移山出自《山海经》吗
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到底该不该删?这个问题近几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70、80、90后们从小背诵着的传统古诗词,到底给他们长大后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这似乎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
当中秋佳节还在异乡求学的我们,抬头看着一轮明月,想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诗词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当我们陷入爱河却不得不忍受分离时,我们想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诗词给了我们爱下去的理由;当我们有了孩子,听着孩子们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想到幼时烛光里的母亲时,依然会泪如雨下,古诗词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闪光背景木桌上的开放式古董书形象
正因如此,古诗词都没有从课本上消失,虽然部分的增删一直在进行着,而近几年争议最多的是《愚公移山》。说起这篇文章大家应该都知道,它出自《列子·汤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在课本里躺了几十年,我们在背,我们的弟弟妹妹在背,我们的孩子们也在背。
前几年,我国著名诗人席慕蓉女士在南开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建议将这篇文章移出课本,她这样说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山挡了愚公的路,所以他就要将山移走,而且还要鼓励多代人去挖,这显然是不尊重自然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席慕蓉女士的话确实是没错的。但这并不是咱们学这篇古文寓言的目的,相信多数小朋友也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而产生破坏大自然的想法,这就像我们读到小学课本上“铁杵成针”的故事时,也并不会每天拿着一根铁杵去磨一样。
所以删与不删,问题并不在环保上,而是在于现代人如何用如今的观点来重新解读《愚公移山》,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要删的人纠结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愚公是不是真的“愚”?对此,小编的观点是这样的:
首先,对愚公来说,他要翻越太行、王屋虽然困难,但比起移山来说还是容易多了,所以他移山并非出于为自己的考虑,而是为山里的其它人,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愚公的行为,你还会觉得他愚蠢吗?这种精神不但不应该被忘记,而且还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
其次,理智地看当时他有没有其它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最后的结局是山神向天帝禀报了此事,于是派大力神移走了这两座山。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的事,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处理,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感动到什么人,但这种坚持初心的信念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
综上,小编认为这篇文章不应该被删。很多经典的东西讲了几十年了还在讲,是因为每一代人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精神内核。老师们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能结合现代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来讲,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多收获。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