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农历 北京时间农历日历万年历

时间:2023-04-30 18:0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720 评论:0

昨天是立冬

冬是一年之末

所谓冬者,终也

《千字文》开头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冬天是要好好休息,以备来年开春,开始新一年劳作的。

所以我们习惯于将一年之始放于立春,把新年过成春节。

事实上,这种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纪月法,只是古代“三正”中的一种。

也就是夏历。

其余两种则是,殷历和周历。

据传,夏历是夏朝建立时确定的历法,殷历和周历同理。

古代有所谓“三正”的说法,分别以三个不同的月份作为“正月”。

正月,顾名思义,一年的第一个月。秦朝时,为了避讳秦始皇的名字,又叫“端月”。

我们现在过的农历,其实是按照夏历来的。

而周历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我们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殷历则以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

换句话说,一年之始并不一定在春。

也可能在冬。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

这里有一份夏历、周历、殷历的季节对应表:

图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说到三正,就不得不提“月建”的观念。

像上文所说的「建寅之月」「建子之月」,其实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一一对应,称为月建。

比如,通常把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农历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所以有时候,古人也会以月建来代称月份,这点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南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的序言里就说:“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这个建亥之月,就是农历十月。

但正因为古有三历,所以在不同的朝代,会使用不同的历法。

秦始皇大一统后,也统一了历法,把我们现在的农历十月(建亥之月)当作岁首。

所以,秦朝人的新年在农历十月。(但并不在立冬这天。)

汉初沿用秦制。直到汉武帝时,才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正月。

此后,除了汉朝末年的王莽和三国时的魏明帝改用殷正,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改用周正外,一直延续至今。

这件西周青铜器,铭文完整记录了由年、月、月相、干支日组成的时间,呈现了西周的历法 图自/北京故宫

在先秦以前,因为历法的不同,各个文字典籍里记述的月份其实也和我们理解上的有区别。

比如《春秋》《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吕氏春秋》多用夏历,《诗经》则要看具体篇章。

《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我们传统农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所以可见,这里用的是周历。

《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和我们对四季的体验相吻合,很明显用的就是夏历。

《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说到“七月”时是夏历,“一之日”等就是周历。

古代历法,其实是根据天文来制定的。

比如,北斗七星,古人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所以当斗柄指北时,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示意图 图自/网络

斗柄就是北斗七星里连成勺柄的三颗星,玉衡、开阳、瑶光,古人把它们这个组合成为杓。

多说一句,剩下的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代称为“魁”。

杓和魁构成了北斗七星,要是按照西方天文学来划分,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组成大熊座尾巴的北斗七星,以及小熊座尾巴的北极星

图自/网络

沿着勺身最前端的天璇和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就能找到北极星。

古人极其重视这颗星。

听名字就知道了,《尔雅·释天》就已经记载,北极星又叫“北辰”。《论语》中更将它比喻为帝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所以,北极星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紫微星。

五代 敦煌卷子紫微垣星图局部 图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紫微星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观相、占卜和修仙典籍中。譬如“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可见,北极星在古人眼中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围绕着它四季轮转的北斗七星,就会在不同季节、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位,也就成了辨方向、定季节的最好依据。

《天开寿域南极图·紫微天宫》 图自/台北故宫

在古代,月建通常和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

东汉许慎的《说文》中,十二地支每个字的解释就和月份联系在一起。

月建中的“建”,解释为“斗建”。

换句话说,月建的这十二支,代表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十二个不同方位。

立冬所在的农历十月,斗柄指西北,所以为建亥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所以也就出现了,斗柄轮转一周天,人间就过去了一整年。

不过这种看法,很早就被推翻了。

南北朝的天文学家祖冲之、清朝的天文学家梅文鼎都指出,月建和斗柄所指的方位没有关系。

梅文鼎(1633-1721)

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我们对季节的文化认知,仍蕴含着早期农业文明的作息。

早先夏历的制定实行,是最贴近我们真实感受的,也最遵循农业种植的气候规律,所以在历时商周春秋战国的变更后,再次回归。

之所以,后续出现殷历与周历的更迭,其实是政权与天的人为授意。

夏朝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到了殷商则以建丑之月为岁首,替代殷商的周朝便替换成建子之月。

这就是古代皇权交替,受命于天的象征,要“更正朔,易服色”,表明正统地位。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中,立冬,并不仅仅只是节气。

撰文:子之

审稿:古一翻、大力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其他图片均来自摄图网

参考文献: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9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