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张伯伦 二战张伯伦

时间:2023-04-30 19:3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148 评论:0

搜索创作挑战赛

01 慧眼识珠

“她很有个性,身上带着一种威严,让人肃然起敬,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实在不寻常。”

这是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二世后,对他的夫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当时的女王只有两岁半,且还不具备王位继承人的资格。但阅人无数、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丘吉尔,一眼便准确地捕捉到一个娃娃身上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帝王气质。

23年后,这位当年“让人肃然起敬”的娃娃,25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在患肺癌的父亲睡梦中突然离世后,继承了王位,成为了英王。

比女王大52岁,从第一眼见到她、就喜欢她的爷爷辈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从此和女王开启了君臣与师徒,亦师亦友的模式。他耐心地指导并帮助女王妥善地处理政事,共同面对陨落的日不落帝国,使英国重拾信心,重建家园,重新面对新的世界格局。

虽然,丘吉尔在二战前的政绩和生活中诸多的“不靠谱”,但多年后,当女王被问及你最喜欢哪一位首相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他是那么地有趣。”

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时对英国的杰出贡献,和对女王的耐心指导,获得了女王的尊重和喜爱。

02 《至暗时刻》是一部最生动的丘吉尔传记

影片《至暗时刻》生动地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前期,临危受命,就任战时英国首相,带领英国走出绥靖政策的泥潭,冲破纳粹德国步步紧逼的至暗时刻,赢得敦刻尔克战役胜利的故事。

1940年,希特勒已经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以及挪威。三百万德军逼近了比利时的边境线,随时准备征服欧洲其余的国家。在英国,议会对他们的领袖——内维尔.张伯伦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张伯伦辞职,作为和张伯伦同为保守党的丘吉尔上台出任首相。

面对毫无心理准备的民众,和一个认为他“不靠谱”的国王,以及张伯伦为代表的保守党议和派,和差一点就取代他,就任首相的哈利法克斯子爵的质疑,丘吉尔用铁血手腕与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推进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将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影片通过他人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丘吉尔的方方面面,内在与外在的人格魅力。

国王对张伯伦说:丘吉尔的政绩是灾难

03 一身臭毛病:抽烟、喝酒、暴脾气,不拘小节、“葛优躺”

影片一开始,新任秘书伊丽莎白.雷顿小姐推开丘吉尔房间的门,眼前的景象让她怔住了:没想到,她走进的房间不是办公室,而是丘吉尔的卧室。

黑暗中,身穿粉红睡衣的丘吉尔在床上点燃了一支雪茄,面前的餐桌上摆着白兰地和威士忌酒,还有早餐。丘吉尔看见雷顿小姐后,立刻张嘴口授:“致法国大使......”看见她还在发愣,喊了一句,快点打电报啊。雷顿小姐这才意识到,在床上的丘吉尔已经开始工作了。

随后,不注重卧室隐私,大条、不拘小节的丘吉尔,四脚八叉,鲤鱼打挺地从床上坐了起来,让在大人物面前拘谨紧张,不苟言笑的雷顿小姐都无法控制,不由自主地笑了。

当看到雷顿小姐用单倍行距的格式打字后,丘吉尔立刻暴跳如雷,大喊:滚出去。吓得雷顿小姐魂飞魄散,带着羞愧的神情与眼泪快速逃离了房间。

透过雷顿小姐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早晨睁眼就喝酒、一生抽了25万支雪茄、创造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丘吉尔。还看到了在臭名昭著的、纳粹党首领戈培尔日记里的丘吉尔形象:此人饮酒无度,穿丝绸内衣,或在浴缸里,穿着短裤,口授各种文件。还有他随时爆发的坏脾气。

丘吉尔购买的雪茄账单

在后面的镜头里,我们还看到了光着脚丫,从浴室出来的丘吉尔,吓得在门口做笔录的雷顿小姐再一次迅速跑掉,这个镜头充满了喜剧色彩。原来,喝酒抽烟的丘吉尔还有一个“好毛病”——爱洗澡。对于这一点,无论是他的孩子还是他的秘书,都有丘吉尔爱洗浴的记录。不仅如此,丘吉尔每次浴后,酷爱穿粉红色的丝绸内衣。

就像丘吉尔的夫人对被丘吉尔怒骂,吓得从房间跑出来的雷顿小姐说的那句话——“他只是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样。”

影片是想通过对丘吉尔这些生活细节的表演,呈现给观众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名人传记,从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这个人物,更进一步深刻地了解这位英国首相。

当丘吉尔接受国王认命回到家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为他准备了极简的庆祝仪式。他的妻子说,我和你们的爸爸结婚的时候,我想悔婚。我想悔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知道,就算是那个时候,他也会把民众的福祉放在首位。结婚后,我们的孩子们也得接受同样的事实。在国家和家庭面前,丘吉尔永远将国家排在第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永远排在第二。

04 决不妥协:先民众,之后外阁,最终内阁

就任首相后的丘吉尔,面对极其艰难的至暗时刻。一方面,法国溃败,他号召动用民间各种船只前去敦刻尔克协助英军撤退,在全国上下的倾力合作下,短短八天时间,就撤出了33万的英国士兵。从而保留了继续坚持战斗的有生力量,谱写了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激荡历史。另一方面,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逼,英国国内议和的思潮没有消退。当接受记者采访时,丘吉尔始终毫不犹豫地做出手势——“胜利”。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丘吉尔开始了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的行动:他先是征得国王的支持,然后深入民众,倾听民众呼声。随后,他再将民众的呼声传达给外阁,取得外阁的支持。最后,在议会大厦,他用自己逆转性的恢宏演讲,力挽狂澜,坚定了全国上下与德军奋战到底的决心。

国王乔治六世劝诫他到民众中间走一走,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于是,丘吉尔第一次坐上了地铁,走进了伦敦市民的中间。地铁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这个大人物的驾到,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群情激奋。(不得不说,丘吉尔旁边的这位市民表演得太棒了!既惊奇,又害怕,验证是“活”的之后,赶紧挪摊。)

丘吉尔问道,如果敌人出现在大街时,你们会怎么做,市民异口同声地回答:“打!跟法西斯打!”

他继续问道,“如果我们与希特勒和平谈判,你们会怎么说呢?”

“决不妥协!永不放弃!”

得到民众支持的丘吉尔,迅速将民众的呼声传达给外阁。一个个市民的名字,一句句平凡的话语,在丘吉尔生动地叙述和交流中,富有感染力。

丘吉尔说,这些市民朋友对我说,如果我有一丝和谈,他们就会反对我,甚至把我撕成碎片。

他大声地问:

“他们说错了吗?”“没错!”

“他们说错了吗?”“没错!”

“他们说错了吗?”“没错!”

在一问三连的重复问答中,外阁官员们激情澎湃,回答的声音一浪比一浪高。

通过语言的魅力,他成功地激发了人们的信心,让人们产生了抗争的动力。与此同时,他又不至于让人们感到害怕,而丧失对这一主张的支持。

05 出色的演讲能力——他用语言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影片最高潮的部分是丘吉尔最后在议会大厦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任何海域战斗,我们将在空中战斗,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英伦全岛或者大部分落入敌手,造成饥荒,但我丝毫不会相信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还有我们的海外属地,驻守在帝国海外领地的舰队仍将继续斗争,直到老天爷认为合适的时候,新世界会挺身而出,全力以赴,拯救旧世界!”

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令全场的人,挥舞起手中的白手帕,燃起高昂的斗志——绝不投降!绝不屈服!

对于演讲,丘吉尔指出,“演说家要能以情感染大众,他自己先须情不可遏;要能激起大众的怒火,他自己先须怒火填膺;若能让大众感动流泪,他自己先须涕泗横流;要说服大众,他自己先须坚信不疑。”

除了丘吉尔与纳粹德国抗争到底、不容置疑的决心外,我们以此还看到了丘吉尔高超的演讲能力。他十分善于用修辞的手法,用一个个排比句,用一个个短词,及对比的方式,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入听众的骨髓。

丘吉尔说,“在所有赋予人类的才能中,没有一种比演说家的天赋更珍贵,拥有它,人的力量比伟大的国王还持久,他是世界上一支独立的力量、即便被他的党派抛弃,被他的朋友背叛,失去了他的职位,只要能掌握这一能力,他就仍然是令人敬畏的。”

06 隆重的国葬,女王送别最喜欢的首相

温斯顿.丘吉尔(1874.11.30——1965.1.24)的一生,曾两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的作品《不需要的战争》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此外,他还两次出任英国首相。

第一次是1940年至1945年

第二次是1951年至1955年

他第一次做首相时,女王是14—19岁

他第二次做首相时,女王是25—29岁

由此看到,女王在自己最为黄金的年龄,在人的成长上升阶段,在最需要大量学习与引导的年龄段时,遇见了“良师”丘吉尔,无疑是幸运的。丘吉尔既见证了女王的成长,又伴随女王度过了继位初期的迷茫和慌乱,并悉心指导她处理政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亦长辈的深厚情谊。

1965年1月24日,90岁的丘吉尔与世长辞。1965年1月30日,是丘吉尔国葬日。女王破例出现在送葬的队伍中,为她最喜欢的首相送别。

国葬是英国的最高葬礼规格,一般来说,只有在位的君王才能够享受国葬,即便是王室成员也不可能进行国葬。在此之前,非国王而举行的国葬,英国历史上只有两位——1853年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1898年格莱斯顿首相。

丘吉尔国葬当日,长达1.6公里的3500人的送葬队伍以1分钟65步的速度缓缓前行。灵车从威斯敏斯特大厅出发,最后来到圣保罗教堂,以合唱圣诗和奏哀乐开始,最后以唱丘吉尔喜欢的《共和战歌》结束。

当年的她为他送葬,如今两人都已作古。

阴阳相隔半个多世纪后,90岁的丘吉尔和9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天堂重逢,一定会感叹当年的风云际会,今朝的瞬息万变。他们共同见证的二战期间的这段至暗时刻,以及战争带给全球毁灭性的灾难和对人类命运的影响,让我们更强烈地拥有一个愿望——愿世界和平!

本文为原创,请尊重作者。抄袭或转载人士请止步。)

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