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晋美画室 广州龙行同心画室

时间:2023-04-30 20:5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192 评论:0

那年冬,一干人等赴南方学习,陶亚力亦在其中。初识并无特别印象,但觉性情质朴、稳重谦和。几次课间讨论后,又多了几分了解,在其平实的外表下,总是不经意地显露出丰厚的学识和内涵,且在文学、美术以及其它艺术门类上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亦得知,他的绘画作品在朔州美术界乃至山西美术界颇有影响。





2017年,在朔州文联组织的一次书画笔会上,又见到了这位“同学”,仍是一副谦谦君子之风。

只见他挥毫泼墨,正在创作一幅《寒梅图》。屏息观望,其用笔似有挟风雷之势,干裂秋风,力重千钧;又如东风拂柳,润含春雨,游刃有余;点线节奏变化多端,干湿浓淡收放自如,极富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领略了中国画魅力的同时,陶亚力给我留下了“另类”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1991年大学毕业后,像所有怀揣诗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陶亚力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晋南故土,奔赴位于千里之遥的雁门关外——中外合资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工作,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事业航程。在近30年的职业淬炼中,他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办公文秘、行政管理、社区建设、后勤服务、党群工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而立之年,便担当起中煤平朔集团公司中层管理职务。在每一个不同的岗位上,他敬业尽责,努力开创新局面,不失为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工作虽繁复,但书画仍是陶亚力沁入骨髓的热爱。这些年,他从未放弃对书画的研习。那么,就让我们探究一下他走过的艺术轨迹吧。

陶亚力的父亲陶福尔先生是我省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家学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耳濡目染的熏陶和严谨的科班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笔墨造型能力和扎实的书法基础。美术中专毕业后,陶亚力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山西师范大学。在对专业的选择上,他最终确定的并不是家人认可的美术专业,而是汉语言文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使他在文史哲诸学科上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为他今后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艺术创作始终展现出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现实关注。

大学毕业之际,陶亚力分别在母校和临汾书画院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而这仅仅只是他追求艺术的一个良好发端。

1992年,毕业后仅工作了一年的陶亚力在中煤平朔集团举办了他的第三次个人画展。展出有100多幅作品,为塞外古城和中外合资企业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视觉盛宴。展览期间,有多幅作品被国际友人购藏,观众每日络绎不绝,以致画展延长至半月有余,观众里除了个人,还包括单位团体。令陶亚力所料不及的是,在展览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对画展津津乐道。一场小小的画展引发了持续而强烈的反响,并被载入《中煤平朔矿志.文化大事记》,这在建市之初的朔州文化界堪称一件盛事。

这一年,陶亚力23岁。





三次画展犹如清风叩开了三晋美术之门,他很快获批加入了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由此开启了其立志一生为之奋斗的艰难的艺术旅程。

当年,山西师大艺术系主任张德录教授在朔州讲学期间,看到陶亚力的阁楼画室,有感于他为艺术执着而深情的坚守,在他主编的《山西美术史》一书中,单独以“陶亚力现象”为题做了专业理论评述。

天道酬勤,陶亚力这些年分别获得全国煤炭美展优秀奖、铜奖、最高奖;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家大展优秀奖;山西省首届写竹画展铜奖;全国第五届山水画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山西展区中国画优秀奖等。

在外人眼里,陶亚力少年成名、小有成就。但随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越来越多,他内心却经受着炼狱般的艺术磨砺,不甘平庸的艺术理想和追求,让他渴望获得新的艺术能量和突破。

2013年,为了实施中国煤炭工业史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国煤矿文联选派优秀煤矿艺术家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培训。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且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陶亚力在世人不解的目光里,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赴京深造。

在中国国家画院大写意花鸟画高研班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里,陶亚力度过了两年的光阴。700多个日夜,他孤身一人,蜗居斗室,物质生活被极度简化,所有的时间都固化为三点一线:课堂——宿舍——美术馆。偶有赴京出差的同事去探望他,见地脚墙壁、案几床榻、皆盈积如堆的画稿和书籍。朋友们震撼于他为艺术拼博的精神,而他往往只是几句朴实地表达:

“企业能为我们这些煤矿搞艺术的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除了发自内心的感恩,只能以加倍的勤奋来回报,以更好的艺术水平和今后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

因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毕业之际,陶亚力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中国画创作方向访问学者”,同时被首都博物馆画院聘请为首批专职画家。

陶亚力的作品是在草木菁华和山川悠远中带给人心灵慰藉和水墨畅怀的。





他近期的创作主题更多地集中在写意山水与写意花鸟中,山水画创作始终贯穿着历史观照与家国情怀。笔墨语言上承明代龚贤、沈周之苍润沉郁,下接黄宾虹之浑厚华滋。在沿袭古代先贤的基础上,陶亚力开创了个人苍劲厚朴,沉雄寂静的画风,画面野逸宏阔,旷达不羁,树木与山川浑然一体,却又层次分明,密而不乱,气韵超脱。陶亚力的花鸟画多为水墨大写意,在其笔下,花木有情,飞鸟传神,墨色酣畅,离披纷杂。尤擅画梅,枝枯梅清,点点含香,目之所及,苍茫冷峭。同时,他广泛汲取青藤白阳、八大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三杰,以及近现代诸名家之营养。以求如僧托钵,集千盅粟而成一钵粥,充分挥写着对自然的心灵观照、审美境象与豁达畅明的生命情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些年,陶亚力的足迹遍布国内名山大川,但阅尽千帆,他的画还是回归到了养育他的故土家园。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方汉子,他对三晋大地的山川风物别有情愫。尤其近两年,他竭力避开蜂拥而至的所谓“大众题材”和“市场热点”,将艺术视角投向了晋北山川绵延数百公里的长城遗迹上。他说:“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宝贵遗产,是维系中华文化历史的一条血脉,也是山西厚重文化底蕴的象征。在当今全面继承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新认识、挖掘和提升长城文化是有其深远意义的,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




随着他追踪长城遗迹的脚步不断延伸,一幅幅以表现长城文化为主题的画作问世了。

陶亚力的长城创作分为两个系列:《烽火长烟》与《留住乡愁》。

《烽火长烟》在大量实地写生的基础上,以宏大的笔触呈现了长城的逶迤壮阔。静默于画前,不觉有厚重雄浑之气袭来,仿佛人已入画,于巍巍长城之上,猎猎朔风拂面,俯瞰丘壑纵横,回想战鼓雷鸣、人仰马嘶时;或置于茫茫山林间,感受草木润泽芬芳,不见虫鸟,却闻得唧啁,不见流水,却知隐于暗涧。那独独矗立的烽火台,孤高而傲岸,几只大雁飞过,雁声阵阵。而烽火台是见证过“骷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和“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的征战场面的。大雁与烽火台的相互照应,一动一静,使人在凝重的历史回望中感受现实的激荡。更有那皎皎古月一泻清辉,令戍边将士忽然念起家乡、念及亲人……在陶亚力的笔下,残垣断壁亦可入画,那些被截断的长城,亘古而顽强地喘息着。








《留住乡愁》表现为长城脚下正在消逝的村庄。这些村庄,多为古战时戍边将士繁衍生息定居而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大多数古村落正在走向衰败。这样的村落在长城沿线随处可见:败落的小院,门扉紧闭,只有一丛繁茂探出墙来,主人抑或移居城市,抑或已暮年。最初离开村庄的是青壮年,去往城市打拼他们想要的生活,当生活稍稍得以稳定,又带走了他们的孩子,因为随着村庄的衰败,学校也将不复存在,唯有老人不愿离去。于是,树与人仍在坚守,树有了年轮,人有了皱褶,村庄在萎缩。树是村庄最后的标志,老人则是村庄最后的支撑、最后的麦田守望者。从此,那蔚蓝色的,月色如水的,回不去的故乡,将成为异乡客们遥远的记忆。









亚力的故乡在尧都,他对乡愁有着深刻的理解。乡愁,不仅是飘零者对故乡的回首和思念,更多的是他们失去了改造乡村的能力,是近乡情怯的另一种“乡愁”。但值得欣慰的是,那些从乡村走出去的、随着时代崛起的精英,即将成为乡村未来的希望。

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和艺术视野的不断扩展,陶亚力身上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日渐深沉。一个地域,一个艺术群体,是需要积极良好的艺术氛围的,更需要一批有着共同理想和文化担当的人凝聚人气,携手前行。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陶亚力以坦诚的胸襟感染着身边人,以谦恭的态度教学相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本土学子步入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在山西,甚至全国美术界都出现了更多的来自朔州的身影和声音。





陶亚力善于思考,不求闻达,不被现实虚浮所诱惑,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于寂静处安放身心和自己的艺术理想。多数时候,他于城市一隅,在他以书籍和画卷为永恒主角的画室里,一曲琴声,一盏老茶,两三同道,读书习画,自得其乐。他读书广博而专精,涉猎文史哲、诗书印、儒道释等。陶亚力亦是性情中人,曾见他酒酣握笔状:面如枣色,庄重肃穆,仿若英雄提刀,力透纸背,畅快淋漓。





陶亚力又是敏锐而智慧的,对于文化以及艺术学习他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学习传统文化和艺术一定要遵循正确的道路,溯本正源、取法乎上,以先贤为师,与经典对话。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要从严苛的基础训练开始,万不可在入门阶段出现偏差,否则耗费终生之力也难以矫正。作为一名艺术的追求者,所有的学习和历练是为了觉悟,一字一句,一笔一墨,既是坚守,也是构筑,既是传承,更是创造;一心一念,一言一行,既是过程,也是收获,既是执着,更是开悟。

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是文人画的特质。画为心声,读一幅作品,不仅止于画家的技艺层面,更多的是一个画家的内在精神、人格理想和他对作品超然于物外的表达。不经思考的创作是盲目的,而没有思想的作品则是苍白的。在艺术的漫漫长路上,陶亚力的脚步坚实而执着,其作品的面貌是洗尽铅华后的练达,是融入了传承与坚守的人文情怀,是一个艺术家关照历史、关照现实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对此,我们有无限的期许和期待。

【作者简介】:北方,实名刘新丽,现居山西塞北。山西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于《海燕》《延河》《都市》《山西日报》《小说月刊》等报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