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66医院

时间:2023-04-30 21:5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260 评论:0

王从军

有一年,我曾在一部介绍新中国核武器发展的电视纪录片里,意外地听到了“466医院”这个熟悉的名字,很好奇,就想多了解一些。

我们这一拨当年的北京孩子,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都知道学校附近有一座解放军的医院,名字叫“空军北京医院”,老百姓更多地是叫它的代号“466医院”。这个医院的位置在今天北京西三环外北洼路,与香格里拉酒店隔路相望。

那时,466医院与北京无线电厂、化工三厂、解放军军乐团等,是周边我们熟悉的主要地标类单位。有的同学上学放学要走过466医院,我们班级里还有同学家就住在这座医院里,家长是那里的军医,我曾经的一位初中同桌就来自那里。我印象里,家住“466”的几个同学,名字或是叫“京生”,或是叫“志伟”,觉得都挺好听。特别是在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全民总动员,我们班的同学离开家里的“抗震棚”,集体来到这座医院,在炎热的日子里参加义务劳动,为支援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医疗队,搬运生理盐水等医疗物资。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这样一个当年孩子们说起来平淡无奇的院子,在过了许多年之后,我们才意外的知道了这块土地上的秘密:这里是新中国导弹火箭研究的起点,这里是国家航天事业的摇篮,这里是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奋斗的地方。

少年时,我们距离这块传奇之地很近,但知道它的传奇却很晚。

关于当年的往事,我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网”等处,看到过这样的记载: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临时借用的北京西郊解放军第466医院(空军北京医院)小礼堂举行,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元帅亲临会场并宣读命令。当时全场有200多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钱学森、李强、安东、钟夫翔等。台下坐着的是几十名与火箭技术有关的专家,和当年暑期被分配到这里的143名各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有少量的行政工作人员。聂荣臻宣布: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领导大家从事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

上图就是那座小礼堂,在有的资料记载里被称作大食堂,如果从历史照片上看,后面的称呼可能更贴切。那一天,这里英雄汇集,肩章闪耀,征程开始。

那一段时间,许多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科技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的北洼路。在资料里,我读到一位亲历者的回忆文字:“我们一行5人下了火车,坐上了筹备组派来的两辆三轮车。车夫蹬了1个多小时才把我们送到466医院。”

在资料里,我还看到关于另一位亲历者、航天专家王桁的回忆:“9月8日,王桁一行8人走出北京前门老火车站,一路向着西北方向,坐车来到位于车道沟附近的空军466医院。”

在今天看过去,“国防部五院”这个陌生名词后面,是辉煌的功勋和历史。这个名字与“哈军工”、“马兰基地”等名词一样,代表了一代人富国强军的光荣与梦想。

只是那时,因为见识所限,我们这些中小学生,确实不懂得什么“国防部五院”。不过,我们倒是知道与“国防部五院”有些关联、传承关系的“七机部”之类的新称呼,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父母在“五机部”系统工作的同学,确实还是能从这些大单位的称呼里,体验到那个年代的时尚与自豪。

作为共和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的故址,作为国家战略核武器原子弹的腾飞始发站,重新读到“466”这个名字,我有了全新的感觉。时至今日,原来的466医院已经不存在了,它还曾叫过的其他的名字也不存在了。解放军又一次军改之后,这里大门上的名称变成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区)”。

不知当年的那座小礼堂还在不在?不知在我们熟悉的身边,还藏着多少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