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争霸71 星际争霸单机怎么1v7
载人航天从“曙光”到“天宫”,
中国空间站或为全球唯一;
半个世纪的深空逐梦,
几代人的艰苦卓绝;
探索之路从不平坦,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本期《大新闻大历史》为您讲述
星际争锋,谁主沉浮。
美国最不乐意看到的一件事发生了,美国眼睁睁地,看着这件事发生了。什么事呢?中国建立了天宫号空间站。6月17日,中国的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往天宫号空间站。7月4日,刘伯明、汤洪波出舱漫步。大家知道,2021年,在外太空运行的空间站,一个要进,一个要退。谁要进?中国要进,中国建立了天宫号空间站,中国在前进。谁要退?国际空间站要退。国际空间站是美国、俄罗斯、欧洲,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合作的空间站。这个空间站已经在外太空运行了20多年,目前已经严重老化,退役进入倒计时。
-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上午9点22分,搭载神舟12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
- 当天15点54分,神舟12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仓成功实现了交汇对接,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
- 18点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仓,茫茫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飞行时间从神舟11号的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3名航天员成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
航天员每人都配有一个手持终端,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APP调节舱内照明环境,避免长时间处于单调的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同时航天员们还能依托WiFi网络,通过随身携带的骨传导耳机与地面通话。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12号航天员进行了通话。
除了天地通信,这次神舟12号还有一个大亮点,那就是天和号上的机械臂。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机械臂之一,机械臂承担着悬停飞行器抓获、辅助航天员舱外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体状态检查等重要任务,这些都需要机械臂具备精准控制和强大的自由运动能力。为此,空间站机械臂拥有7处关节,可以实现类似人类手臂的运动能力,工作时可以承载重达25吨的大型航天器舱段。
国际空间站是个国际合作项目,可是中国没有参与。中国为什么没参与?因为美国不让。美国为什么不让中国参与?因为美国害怕中国掌握尖端的航天科技,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法律,规定中国发射的任何卫星都不能含有美国的零部件,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跟中国有任何合作,NASA所有的研究人员都不准跟中国企业、中国公民进行双边合作。NASA有一些设施对普通游客开放,但是,中国游客概莫能入。可以说,在航天领域,美国早就将所谓的脱钩推向了极致,可是怎么样了呢?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是包括美、俄、欧、加、日和巴西在内的“国际空间站”的六个参与方之一。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完成设计,总计花费超过一千亿美元,最初计划使用至2015年,随后又将工作期限延长至2024年。近几年国际空间站连续出现内舱漏气事件,虽然多次修修补补,但漏气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太阳能板也都已经老化需要紧急替换。
虽然美国与俄罗斯已经决定从现在到2026年左右共同研发并建造“深空之门”空间站,然而即使“深空之门”顺利完成,也至少要在2030年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而在这段时间之内,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全球唯一的空间站。面对这个空间站的空白期,欧洲方面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最新的太空站。目前中国已收到了近30个国家的合作申请,并且已经宣布,中国空间站将向17个国家的宇航员和太空科研项目开放,其中欧洲国家就占据了十个位置,包括了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和比利时。这样欧洲各国的宇航员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利用中国太空站完成各项太空任务。
不过因为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器上采用全中文,外国航天员如果要使用中国空间站,恐怕还需要懂中文,才能“客随主便”。而欧洲航天局早在2015年,就和中国航天局达成合作协定,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名航天员,都在抓紧时间学习中文。
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将来大概率会成为全球的“唯一希望”。
美国的媒体报道说,禁止中国人参与国际空间站,其实是激发了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而美国并没有对外公布建设新的空间站的计划。如果,现有的国际空间站退役而美国又不建设新的空间站,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美国人将没有空间站可用。您会问,中国的空间站美国人不能用吗?问题在于,如果美国人想进入中国的空间站,障碍不在中国,障碍是美国的法律。
如果美国人进入中国的空间站,可能会触犯美国的法律。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1年4月,美国国会出台法律,明令禁止美国人跟中国进行高端技术交流。这就是所谓的《沃尔夫条款》。可是,美国在对中国筑起高墙的时候,也是作茧自缚。而实际上,美国建的高墙,拦不住中国。美国媒体CNBC报道说,中国被禁止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这推动了中国制造自己的空间站的雄心壮志。2020年底,中国的嫦娥五号到月宫溜达了一圈,带回来一堆月球上的土产,成功返回地球。美国的政治学者沃马克写了一篇文章说:嫦娥五号的成功说明,美国再怎么遏制中国,都不能把中国束缚在地球上。事实上,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半个世纪前刚起步的那一天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
1957年10月,正值美苏争霸,冷战浓云密布。苏联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得知苏联发射卫星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在此之前,美国对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和研究一直领先于苏联,因此他们曾坚信,发射世界首颗卫星的殊荣必将属于美国。然而现实的打击,让美国人从梦中惊醒,为了重新夺回太空领域的主导权,美国政府向太空总署增加了1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发展航天计划,并在三个月后成功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地球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太空”成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暗中角力的新战场。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美苏太空争霸的角逐,引起了中国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也纷纷建议中央,应该尽早开展发射卫星的规划,他们预测,在未来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 1965年,钱学森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中央领导很快就通过了他的提议,成立了专门研制人造卫星的机构,并任命钱学森负责总体设计工作。
- 1967年10月,钱学森主持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方案的修改论证会,暂定方案得到了200多位参会专家的认可。
-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在导弹航天领域的重大成果,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组织协调到发射试验,从尖兵返回式卫星,固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系统,氢氧发动机等都留有钱学森的智慧和汗水。
- 1999年7月,一趟专门列车开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车上的几位特殊乘客,正是人们为之付出7年经历和心血的,准备进行首次无人飞行实验的第一艘飞船。神州一号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成功迈出第一步。
- 2003年10月15日,作为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5号同首位飞向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由于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戚发轫被媒体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之父。
- 2005年的10月,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6号搭载了两名宇航员升空,验证了中国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能力,标志着中国人开始真正尝试太空生活。
- 2008年的9月,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之后,神舟7号接到了开仓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的舱外活动。翟志刚在舱外的太空行走持续了19分35秒,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神奇的发射像教科书一样完美。
-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实现了三次交会对接的任务。自此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汇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的重大技术。
中国的航天事业轨迹大致是这样的:1958年,钱学森第一次提出研制人造卫星;1967年,孙家栋主持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2003年戚发轫主持神舟5号,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21年,神舟十二号成功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是独立自主的,而且走得相当扎实。按照计划,今年和明年,中国还将陆续实施11次载人航天任务。2022年要完成一件重大工程,就是空间站在轨建造。这边厢,中国的航天计划稳步进行,那边厢,各国富豪们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争什么呢?
探索太空,一向都是政府跟政府所认可的大型航天承包商的事。不过,这已经成为历史。
过去20年间,私营航天公司破土而出,在各类航天竞赛中崭露头角,一票亿万富豪争先恐后要上太空。就在前几天,7月11日,71岁的英国富商理查·布兰森,抢走了头柱香,先“升”夺人。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英国知名富商、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搭载旗下私人公司维珍银河的“太空船二号”,完成首次太空旅行。太空船二号由载机携带,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航天港跑道上起飞。二者分离后,太空船二号启动火箭发动机,经过15分钟飞行,抵达86公里的最高点,随后缓缓下落并安全着陆。这一高度虽未达到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冯·卡门线100公里的标准,但已处于太空边缘。飞船上共有两名飞行员和四名机组成员,布兰森是成员之一。
布兰森在7月1日突然宣布7月11日亲身参与飞行测试,外界普遍认为,是为了回应其竞争对手——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即将在7月20日开展的太空旅行计划。据悉,贝索斯将与他的兄弟一起搭乘他自己创办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制造的“New Shepard”号火箭飞向太空。蓝色起源诞生于2000年,这个已经运营了21年的项目终于迎来了历史上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而且还是老板亲自飞。
理查·布兰森上太空前一天,有经济分析师看好布兰森的维珍银河,预言说,布兰森上太空之后,维珍银河的股价会向上飙涨。没想到,事实刚好相反,布兰森上太空之后,维珍银河股价暴跌,重挫17%,创下2020年3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另一边厢,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来恶心布兰森。贝索斯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发布了一张图表说,只有飞行高度超过100公里的卡门线,才算是进入太空,布兰森的太空船只飞离地球86公里,根本就不算上太空,顶多只能算是飞到太空的大门外徘徊了一下。事实上呢,离地球86公里不算上太空,100公里也不算上太空,都只是亚轨道飞行而已。
亚轨道一般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不超过100公里高度的冯·卡门线,后者是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的大气层与太空分界线。运载火箭一般需要具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能力,而亚轨道飞行的难度相对较低。对于游客而言,亚轨道飞行到达一定高度,获得的体验和进入100公里高度以上的太空实际没有本质区别。当飞行器达到50公里以上高度时,大气密度已经非常稀薄,蓝天逐渐变黑,游客将看到具有一定曲率的地球表面,在自由落体状态下也可以获得失重感。因此,亚轨道飞行也可算作太空旅游。
探索外层空间是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争夺太空话语权已成为多国战略竞争的重要方面。
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太空大国,2025年前后,将成功研制可以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在距离地面20到100公里空域飞行,也就是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实现“亚轨道太空旅游”。2030年会实现重型运载火箭首飞,火箭直径接近10米,使用推力达到500吨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等,运载能力达到百吨级,将有助载人登月,也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运载能力。2035年,则会实现运载火箭完全重复使用,让更多民众可以遨游太空。
当年,中国顶尖科学家钱学森要从美国回祖国效力,美国不让钱学森回国。美国政客的逻辑是这样的,你钱学森在美国学的高科技,这高科技是美国的,姓美国名美国。后来是中国政府拿了朝鲜战争中俘虏的11名美国飞行员,才换了一个钱学森回国。最近美国拒签500位中国留学生签证也是出于同样心态,过去是不让在美国学了高科技的钱学森回国,现在干脆不让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高科技。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无论美国用尽什么手段,都无法阻碍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在航天高科技方面的发展。
这真是,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7月18日 晚19:15
大新闻大历史 为您讲述
星际争锋,谁主沉浮
敬请留意
编辑:王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