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的后方埋藏着天使 天使降临到我身边角色
台基厂最近动静有点大!去年12月29日,好几百老街坊集中到一起,启动签约工作。台基厂三条5号(法国兵营)周边老城风貌保护项目腾退工作正式启动。
等等,等等……您听到这儿可能纳闷,市中心、王府井对过儿怎么冒出个”法国兵营“来?好吧,今天”旧京图说“就给您细说端详。
馆区往事
台基厂大街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列强签订城下之盟——《天津条约》。依据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东江米巷开始耸立起一座座异域风格的小洋楼,这条胡同也由此改名为东交民巷。
台基厂大街就坐落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畔,北起东长安街,南至前门东大街,与赫赫有名的东交民巷相交,是解放前使馆区最主要的南北干道。
法国公使馆原为辅国公纯堪的宅第。纯堪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二子辅国公博和托。1860年中法签订《法中北京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法国公使葛罗提出,清政府应提供与英国公使馆规格相同的一座府邸作为法国公使馆。后经协商,清政府决定把纯公府作为法国公使馆,租金与修葺费比照英国公使馆。在义和团运动中,法国公使馆大部分建筑都被损毁。
纯公府旧址
1900年义和团杀入北京城,围攻东交民巷。不过,血肉之躯抵不过洋枪洋炮,仅仅56天后,八国联军攻陷了京城。
第二年,清政府与英、美、日、德、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
”使馆区的四至,南起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是原来使馆区面积的20倍。清政府与英、美、日、德、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区的四至,南起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是原来使馆区面积的20倍。
《辛丑条约》还赋予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的权力。于是,各国纷纷开始在东交民巷大兴土木,建造兵营。使馆区四至建起6米高的界墙,上设炮台、碉堡,下挖壕沟。图为民国时期东交民巷入口,原来的木栅栏门改成铁门,白天由外国士兵把守,晚上关闭,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
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法国使馆,时间1910年左右
法国使馆旧址 杏仁茶/摄
再往西,是法国邮政局的旧址。左侧即法国邮政局旧貌。
今天的法国邮政局旧址 杏仁茶/摄
低调的机关重地
外交部决定自1950年1月开始,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接收东江民巷兵营。1950年1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布告张贴到了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原美、英、法、荷等国领事馆门前。
美国“总领事”柯乐博本打算做最后得争取,可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处收到柯乐博的信函之后,立即告诉他:中美没有外交关系,柯乐博作为普通外国侨民,没有资格代表美国政府向中方表明态度。
1月14日上午,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开始接收行动。上午9点40分,军管会代表李幻山、谭志超带着一名联络员和一位摄影师来到前美国领事馆。
与此同时,对法、荷等国兵营的接收行动也按计划进行,并于当天下午4点全部结束。只有英国人的兵营稍稍推迟了一些,于4月11日交出。东交民巷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
台基厂大街两侧坐落着中共北京市委、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市总工会等机关单位。北晚新视觉图
此后,台基厂大街3号院成为中共北京市委的办公地,市委大楼的设计师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赵冬日。简化的欧式风格,融入中式建筑元素,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风格相当一致。
中共北京市委老办公楼,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北京日报 袁克夫/摄
台基厂大街上的市委大楼 1959年4月1日 北京日报 陈肇宗/摄
这栋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成为台基厂大街上一处显眼的地标。时隔50余年,由于楼体老化,才在原址上重建新楼,在保持原有大气风格的同时,在入口处增设了高大的拱券门廊。曾经“坐镇北京18年”的彭真,便住在市委大院对面的胡同里。
台基厂大街上北京市委新办公楼
1956年1月,彭真在北京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讲话,彭真自1948年起至1966年,曾长期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等重要职务。北京日报资料图
台基厂搜索 彭真旧居
这是一个普通的院落,一幢3层小楼伫立院中。满院的梧桐,还挺立着两棵苍劲峭拔的枣树。就是这个院子,陪伴彭真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的岁月。1980年,年近80岁的他受命复出,主持了宪法的修订。
这是彭真主持新中国法制工作的巅峰,他也因此被称为共和国的法制奠基人。
1987年4月11日,彭真委员长主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式。新华社图
传奇的外交舞台
市委大楼对面,有个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院子。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从波浪纹饰的铁艺围栏中露出来。
台基厂大街上的原国际俱乐部
与高大的市委大楼相比,它显得有些“小清新”。 不过,这个看上去文艺范儿十足的小院来头可不小。当年,这里是北京城十分有名的“北京国际俱乐部”。
国际俱乐部旧照 北京日报资料图
说起国际俱乐部,也许您第一时间想起的是紧邻建国门外大街的那个。
建国门外大街上的国际俱乐部 北晚新视觉图
因为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此与美国副总统老布什交锋。这场“中美网球对抗赛”后来被人评价为“网球外交”。
1985年,万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球友和对手,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 东方IC 图
其实,“网球外交”真正的发源地在台基厂。1957年,锡兰(现斯里兰卡)国家网球队来华交流,比赛地点就设在当时位于台基厂大街7号院的国际俱乐部。这支网球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支与中国队交锋的外国球队。
1957年,周恩来(左七)、贺龙(左三)与我国网球队和外国网球代表团合影,身后的小楼就是位于台基厂大街的国际俱乐部。 新华社图片
从那以后,来华交流的各国网球队络绎不绝,国际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场所。直到1973年,国际俱乐部才从台基厂迁往建国门外。
曾经的“子弟学校”
解放前,台基厂和东交民巷一样云集了各国使馆。这里是“国中之国”,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更谈不上设立任何对中国人开放的公共机构。位于台基厂大街14号的东交民巷小学,是这个使馆区里第一所中国学校。
台基厂大街上的东交民巷小学校门
解放后,随着诸多政府机构落户台基厂,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的需求,东交民巷小学应运而生。校舍临近原法国使馆区,紧挨着圣弥额尔教堂。这间有百年历史的精美天主教堂,一度是学校的礼堂。
圣弥额尔教堂是1901年建成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闻名。京报网 张宁/摄
直到1986年,学校才从教堂中搬出,但校园中还是留存有不少水灰色尖顶的欧式建筑,环境别具一格。起初,这里的学生大多是附近机关单位的子弟。东交民巷小学也曾一度带上“子弟学校”的标签。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这种烙印已经慢慢淡去,但它却依然因身处台基厂而特别。
东交民巷小学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擦洗“路名牌”。1965年 北京日报李士炘/摄
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东交民巷小学五年级学生每星期五、六都到111路无轨电车、10路汽车上打扫卫生、擦玻璃。 1983年3月20日 王宝琴/摄
东交民巷小学1961级的学生时隔40年后,探望母校段俊生老师。2001年 北京日报 戚海燕/摄
东交民巷小学搬出后,这里又恢复成圣弥厄尔教堂。虽然,它与北京著名的“四大教堂”( 即八面槽的东堂、宣武门的南堂、西直门的西堂和西什库的北堂)相比,它的规模最小,但“颜值”可以秒杀北京所有教堂。
如今的圣弥额尔教堂 杏仁茶/摄
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最后一座教堂,由法国神父高思铎于1901年创建。教堂供奉的圣弥厄尔,在《圣经》中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后来成为新约子民的守护天使。
圣弥额尔 杏仁茶/摄
小巧精致的教堂,坐北朝南,高两层,是“根正苗红”的欧洲哥特式风格。外面是双尖石塔,里面是尖圆拱券、百年前法国定制的玻璃花窗,分分钟就置身遥远的法国,而且是百年前的法国。
教堂内景 杏仁茶/摄
台基厂大街北口 北晚新视觉图
法国兵营项目现位于东城区台基厂三条5号,属东华门街道辖区,总建筑面积1929.37平方米。该院落包含平房及中式楼,其中中式楼及部分平房为法国兵营旧址,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由于历史原因,法国兵营内还有74户居民居住,影响了文物的整体风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018年,按照中轴线申遗工作要求、东城区“十三五”期间文物腾退计划和区政府折子工程安排,要求基本完成台基厂三条5号周边老城风貌保护项目。
项目于2018年12月26日正式启动签约,并于12月29日签约第4天完成全部74户居民的签约工作,签约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