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真假
(原标题: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对接沙龙召开)
5月17日上午,由继续教育处主办、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对接沙龙”在甲所会议室召开。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继续教育处处长邓丽曼、副处长郭大勇,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等出席会议。
来自学校近20家非实体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与继续教育学院业务培训部部长及业务中心主任等40余人齐聚一堂,集智集力,共同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模式。会议由邓丽曼主持。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对接沙龙召开
此次对接沙龙的目的,是希望充分发挥学校虚体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力量和资源优势,共同促进研究机构和继续教育在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继续教育深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
杨斌副校长从三方面对当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工作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首先,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创收,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要价值就立在育人上。而既然是清华大学办继续教育,就要有格调,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紧紧围绕清华的使命和定位,培养与清华声誉相称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后备骨干。与学位教育的中长周期、宽厚培养的特征相比,继续教育的特色体现在“急用先培”、“适时学习”,针对性强、服务性强,探索性强,反应速度快,具有学位教育很难实现的特殊社会价值,值得发扬。
其次,继续教育助力教师深入实际,是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壁垒的重要渠道。他认为,继续教育要办出实效,就要把立德树人靠得住、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产生真知的人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师资体系。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师生要拜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产生宝贵的“活性知识”、“源头活水”。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本身就体现了对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活性知识尊重的价值观。
第三,继续教育要做出专业化、精品化,就要克服小作坊意识、千万不可各院系各中心“人自为战”,必须在全校范围追求资源聚合。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学院的继续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平台,这是学校的财富,各院系要善于用好而非另起摊子低层次重复。他表示,新成立的许多学校非实体的科研机构,要守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初心,发挥好“智库”作用、平台作用的同时如果有继续教育的动力,应融入到继续教育学院或学校的大平台上来进行资源对接,实现激励、互补、共赢。
高策理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业务发展以及合作模式设想,他表示,继续教育学院具有在市场调研、项目推广、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而科研机构在研究和师资方面具有优势,相信双方强强联手,定能在培训领域实现新的增长点。
继续教育处副处长郭大勇谈了几点关于校内合作的思考。首先,继续教育处非常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在继续教育办学中发挥作用,也会将其纳入学校规范管理体系。其次,要回归到学校设立研究中心的初衷和立足点,回归到继续教育的本质。各中心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载体和桥梁作用,促进和推动中心学科发展。最后,要发展继续教育的“增量”。他强调,这次合作,是产生新的创新成果的合作,是对学校继续教育领域、品质、高度的重要提升和补充的合作,不是简单、重复劳动,也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合作办学。通过合作,梳理现有“存量”,实现“增量”,为清华的继续教育增加新的亮点。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院、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全球产业4.5研究院、中以交叉创新中心、终身学习实验室、全球变化研究院、台湾研究院、体育产业中心等研究机构代表分别介绍了自身研究领域和主要优势,对学校搭建继续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平台表示感谢,并希望结合自身情况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相关合作,共同探索、开发新的合作模式。
(供稿: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