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4完整版

时间:2023-05-01 09:1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900 评论:0

舌尖上的中国3:为什么恶评如潮?

春节假期已近尾声,尽管今年春节基本在加班,但还是忍不住等着初四晚上8点看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3》。舌尖3自2012年第一季开播以来,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创造了同类节目的收视纪录。

第一季的匠心、美食,技艺带来了超好口碑,带动了第二集的热播,第二季的情感,情怀和故事也算差异化,虽不及第一季的口碑和好评,但也算是诚意之作。

连续看了三期,很是失望。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本以为开篇巨制,第一集:器。应该是一炮打响的。

节目中展示了刀、锅、灶、笼、案、坛、盘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制作方式。中华千年的烹调技艺本可以侃侃而谈,遗憾的是,除了七孔穿山灶让人印象深刻,其余都是蜻蜓点水。

剪辑混乱,那个卖锅的,炒了一个菜,某宝的锅卖到几千块一个,也真是够了。

第二集“香”,更加失望,感觉就是随意拍摄和拼凑起来的,镜头一会这里,一会那里,不知道表达什么。记住了一句神文案:爱,是最好的调味品。导演,导演,我也是醉了。

今天节目组还在网上说,他们很辛苦。摄制组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种美食。谁不辛苦,我现在还在码字呢,难道不辛苦?

不错,400多种美食,为我们筛选出的是“大宝天天见”——串串、麻辣烫、煎饼果子、胡辣汤。

不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人人都知道这些美味,但神奇的节目组可以把这些美食场景搞砸,拍得一丁点味道都没有。

剪辑都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整个都看得让人很难受。尴尬的无人机航拍、错位的人物采访镜框、DV水平的高对比度、慢速镜头直接放慢帧数,造成不美观的拖影。

这样粗糙的摄影、剪切,致使食物美感全无,灵性全无。这是个什么导演,什么摄影团队?

今晚又看第三集,感觉比起前两集好一些,但也基本调不动我的兴趣了。

央视巨制,舌尖3,这次没有教你做菜,不讲做菜技术,也不讲拍摄技术和镜头,更不讲情怀和理想,文案还奇烂无比,导演说的那些所谓的民俗文化,也变成了干巴巴的一通无力演说。

解说还是那个解说,这个锅不该李立宏来背啊。这么稀烂的文案,你要他怎么解说,我估计解说也很无语,也很无感,怪不得说解说没有感情。

文案,也算一大败笔,坑了解说一把。

是不是完全没有感觉呢,也不是。还唯一有点《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就是每一集快要结束的时候,还用一二季文案口吻做一个小结。可能,这才是舌尖3最精彩的部分了。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几个关键词,对不对你们去评说吧,我应该不会再看第三季的第四集了。

诚意与匠心

互联网时代,极致产品,用户思维,这才是核心。没有做好的东西,不完善的半成品,不要呈现在客户面前。拿出来的东西,可以是由于时间关系,少拍几集,也要拍出精品,而不是糊弄观众。

一部片子是不是有诚意,跟一个菜,一件作品是一样的,总还要有点匠心吧,广告主找来一堆,怎么交差?一个好好的超级iP,就这么被毁了。

这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技术与故事

走技术流,还是故事流?这都是拍摄和讲述故事的方式,现在倒好了,技术没有技术,故事没有故事,干巴巴的讲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七零八落,所谓的文化到底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难道就是讲一段百度上有的资料,还是航拍一下?或者在结尾抒发一下无中生有的感情?

感情与滋味

都说李立宏这一季的解说没有感情,但我要说,你拍的没有感情,文案没有感情,你让解说怎么办?

看了三期,不但看不出感情,平淡如水,而且那些菜,本来美味无比,被导演和摄制组拍的一点味道也没有了。前两季每集都看的你咽口水,联想不断,想入非非,这一季,基本没有任何的味蕾刺激,这些上天的馈赠,怎么就索然无味了呢。

就是缺了感情,也就少了滋味。

情怀与正能量

一部作品,从立意上要高远,观点要鲜明,逻辑要清楚。我不懂剪辑,拍摄等专业技术,但至少我还有一些欣赏水平吧。

以前也有人说,情怀是什么,能当饭吃吗?当然能了。

也有人说,舌尖3,相比前两部也不会那么差,只是人们的欣赏水平提升了,眼光更高,更挑剔了。也许吧,但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正是我们服务提供者努力奋斗的方向吗?互联网不也正是让我们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吗?

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这是时代的大主题。但消费升级却不是买更贵的东西,而是回到本质和人性。

中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供需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已经不是落后的生产力,不是供应问题,而变成了对品质和品位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民不再是要求吃饱,而是要吃好,吃得满足,不但满足口欲,更要满足心欲。

很多人总是给我讲他的产品有多好,产品好的标准是什么?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产品,有认知吗,有价值吗,解决了什么痛点,然后又解决了什么痒点?

一个好产品,就是同时要解决痛点和痒点,最好解决尖叫点,这就是互联网的产品观。

因此,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跟以前就会不同了。不是功能第一位,而是情感是强需。要赋予产品和品牌以情怀、梦想,用一种正能量的方式,促进品牌跟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

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人性深处的渴望和精神的寄托。

观点:深知精准营销CEO 蒋军

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策划运营,品牌IP化构建,场景化产品策划,互联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运营,资源导入及项目落地,快速实现销售转化。

更多行业解决方案、品牌营销观点、案例,请关注本人搜索号原创文章;新书《互联网精准营销》开启预售。详情请关注本人搜索号原创文章或者私信。

了解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