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查询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一直到90年代市场经济的潮流才席卷整个中国,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逐步开始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人能够随心所欲的吃肉也不过20几年的事情,想当年毛主席时代打造的中国乡镇企业兴起,那个时代第一次中国农民大规模迁徙,却是秉持着“不离故土不离家乡”,但从第二次大规模转移“进城务工,下海进厂”风气席卷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家乡桑梓,以至于到如今连宅基地也保不住了。
无处安放的家
中国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其实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这种规律的行为就像极了候鸟式的迁徙,外出的农民工人成为了几十年以来中国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人口红利,而没有外出的农民则是在县城乡镇周围从事一些非农业工作对农业收入进行补贴,只有极少数上了年纪失去选择工作机会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才会选择全心全意的干农活。
宅基地对于农民到底有多重要,当然不仅仅是居住的功能,这里面还有辅佐农业经济生产的作用,对人的心理具有保障作用,让人觉得有一种极大的家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农民仅有的一点财产得以在宅基地之中保存,中国农民对于宅基地的需求巨大,所以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些,也不可能像宣传之中的那样无条件退出。
只有一些人已经脱离了农村,从事高收入行业的新农民,他们对现在自己的工作有信心,觉得农村的宅基地对于自己来说可有可无,才会选择退出,本来分析之中以为高收入农民会选择退出,但现实之中的结果却是连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对于他们来说宅基地虽然居住的时间很少,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创收,但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总不能说没有经常使用就要自愿交出去吧!
经过我的调查发现这些人的意见其实很朴素,农村之中是没有人愿意自愿退出自己的房子的,在家种地的人就更不用说将宅基地交出去了,没有房子的话中国农民住在哪里呢?为什么农业专家从来都不替农民着想,反而是想着办法欺负农民这些弱势群体呢?有些人发达之后在城市安了家,将土地承包出去了,但也不会退宅基地的,因为宅基地一退出,就等于没有家,不属于这个村子的人了。
宅基地是最后归属
很多人在被我调查的过程之中都提到农村宅基地最后之家这个概念,从这个家意识之中可以看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问题,有的宅基地即使你拿出超过这个宅基地本身价值钱财作为补偿,他们也不会退出,因为宅基地闲置的时候虽然看起来没有多少用处,但一旦你自愿退出宅基地,那就意味着你到哪里都没有家了,过去虽然在外面务工作上流人的人口红利,但农村之中依旧有一个安放心灵的家。
中国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所包含的意义是钱买不来的,农民之中只有通过这种存放了自己过去记忆的宅基地才能找到自己的历史感,而中国南方农村大多数以宗族为团体,也只有在这种几百年不变的宗族社会之中才能保留这种历史感和当地感,历史感保留了每一个人对于农村对于家乡的记忆,当地感则是成为了每一个人最后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被城市工业挤压到活不下去的时候。
中国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之中,早就已经形成了我是当地人的概念,传统乡土中国里面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之中,而农村则是熟人社会的最小单位。宅基地周围的祖先记忆、祖先坟墓、祖先流传下来的房屋都标志着自己是当地人的一部分,这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也是自己从小就生活长大的地方,几十年如同一日的往复让每一个人都举得这里就是自己认同的安乐乡,让每一个人都看重归属感。
自从进入到市场经济之后,中国农民价值观和过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钱不择手段。对于家乡的归属感也有所削弱,但从小在农村之中长大的人依旧只能在自己的家乡农村找到归属感,大城市即使再好也不过是“他乡”。只有自己的地方才有家的感觉,只有家才能给自己外面受伤的心灵带来抚慰,如若不是这样,中国农民将会同时失去精神和物质世界。
结语
有农村生活史和在农村之中长大以及现在还是农民身份的人都清楚,家的体验感是在城市之中得不到的,新时代农民许多虽然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因为各种户籍制度、福利政策、等级制度、排外心理,城市的归属感依旧很弱,而城市之中的历史记忆就更不用提及了,所以在中国南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赚钱之后的第一选择依旧是在村里建房子,村里建房是改善居住环境也是找回自己的尊严,更是对合法拥有宅基地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主权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