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是骂人吗
又是一年的初秋,按过去的老讲究正值“贴秋膘”的时节,虽然对于今天物质相对富足的人们来说,显然减肥才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但“贴秋膘”仍然成为了北方人的一项文化传统。
对北京人来说,在最常见的“贴秋膘”吃食当中,涮羊肉和爆肚是理想的选择之一,按照北京过去的老理,涮羊肉只吃两个季节,那就是秋季和冬季。
过去的老北京人家里没有空调,夏天炎热酷暑,闷在屋子里吃着热气腾腾的涮羊肉那是真想不开了,而春季虽然天气凉爽,但天干物燥,草料也不丰美,这个时节的肉质不够肥美,也容易上火,所以均不是最理想的吃涮羊肉的时节。
早些年间,北京还没有专门切肉片的机器,那些薄如蝉翼,入口即化的口感全仰仗切肉师傅的手艺,京城的涮肉馆子对这些技艺高超的匠人们的态度是:用他们半年,养他们半年。
尽管春夏两季没切肉师傅什么事了,但如果您不想到秋季开工的时候再满处踅摸切肉的师父去,您就得给人家工资照开。
今天的北京人都搬进楼房了,一般人想在家里吃顿涮羊肉已经不会再有那么多讲究了,直接不锈钢的盆子坐上电磁炉上,水开放肉就算齐活了,但过去老北京讲究的是“铜锅,炭火,清汤,干盘”。两根筷子是又粗又长,比咱们家扒拉米饭的筷子要长出三分之一。为的就是能够让您更加优雅的从铜锅里夹肉。
好的鲜切肉片放在盘子里,给它倒过来摇晃,肉片都纹丝不动。
和南方的火锅相比,北京的铜锅与之区别就在于: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北京的涮肉没有各种味道厚重的锅底,严格意义上讲就是清汤寡水,原汁原味,除了蘸一点小料之外,其他的调味品尽量全部取缔。“鱼羊”为“鲜”,只有清汤才能将羊肉的鲜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过去铜锅涮肉是北京一道相对高端的吃食,连乾隆爷都是铜锅涮肉的“忠实粉丝”,据史书记载,在乾隆四十四年,他在9月份一共吃了66次涮羊肉,算起来除了早点之外,基本上这一天就泡在铜锅里了,可见这道吃食有多大魅力。
一直和涮羊肉联系在一起的爆肚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却没那么高雅,正所谓“阳春白雪涮羊肉,下里巴人吃爆肚”。一句俗话就道出了涮羊肉和爆肚的历史地位,然而在广大南城的劳动人民眼中,爆肚的魅力比起涮羊肉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叶、散丹、肚领、肚仁、肚板、食信、蘑菇头各个部位有各自的特点和味道,然而您别看爆肚在过去作为羊下水,是底层人民的吃食,但爆肚的品类中也有贵族,俗话讲:“富吃肚仁、穷吃散丹”。
一口放在嘴里,松软滑嫩之极,搁上三分钟,它一凉就皮了,所以您还得趁热吃,别小看就这一盘肚仁儿,一只羊身上也出不来几钱,所以它是是名副其实的肚中贵族。
北京人吃下水对“蘸料”有着极为趋同的标准,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这三样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剩下的就是现炸的“呲啦呲啦”响的辣椒油,切成碎末的香菜杆。如今生活质量高了,再点上一滴酱油,撒上一把芝麻粒。蘸一蘸料送到嘴里一嚼,那真是神仙闻见都得跳墙。
已故的演员谢园曾经说过:“一个北京人,不管你从意大利,西班牙,还是法兰西回来,兹要是下了飞机,您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亲戚,不是朋友,不是您那房产,不是您那豪车,一准儿得惦记着这一口”。
这一盘爆肚,一瓶“扁二”下了肚,瞬间那股北京的味道就回来了。甭管您出门在外受多大委屈,吃多大苦。“兹儿喽一口酒,吧嗒一口菜”,全治愈了,所有的面目狰狞全成笑脸了。
说起来也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年间羊肉片可比牛羊下水金贵多了,可如今下水可算翻身了,成为了比羊肉片还奢侈的美食。
对于北京人来说,不管您的格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吃上的这一口正宗的吃食它都是老北京的文化。外省市的同胞们常会对北京人的吃食嗤之以鼻,甚至北京在许多人眼中还有着“美食沙漠”的别称。
但没办法,美食就美食沙漠吧,尽管中华料理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中华大地遍地都是美食,但北京的老少爷们们就好自己家门口的这一口,再精致的美食也无法策反咱这一颗忠心耿耿的北京胃。
这两道旁人看来不入流的吃食,它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年的秋冬,眼看着老北京“一岁一枯荣”,在无数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它带给我们的温暖透过肉体浸染了灵魂。
随着时间的烹调,它的味道越发浓厚,除了食物本身的余味,还有我们对记忆中老北京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