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飞到城市另一边 你飞到城市另一边含义

时间:2023-05-01 12:43/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840 评论:0

业内曾描述“民谣过往的火爆更多体现为一些个体的走红,并没有达到大生态、全产业崛起的程度”。而内地民谣音乐产业沉沉浮浮30年,看似低调,实则一直在积淀力量。站在年末节点,热播中的《我们民谣2022》又重新把大众视线聚焦到了沉寂的民谣身上。除了探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民谣音乐产业将怎样呈现与城市间丰富的文化联结?

作者 | 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有人说,民谣就是一部书写城市的音乐历史。

的确,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起伏,都被写进了民谣里。

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民谣观念逐渐完成了“当代化”转变。以高晓松、老狼、小柯、沈庆等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民谣,成了当时中国歌坛大受欢迎的一股清流,搭建起知识青年走入城市的桥梁。

△1994年大地唱片推出的《校园民谣1》

20世纪90年代商品化和现代化大潮迅速“都市化”,国企改制、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形势的变革,也让民谣发展进入了另一个前进的轨道。北、上、广、深等城市涌入了以李春波、小河、万晓利、周云蓬为代表的一批异乡客,他们在酒吧街区、live house和体育场里找到了赖以生存和展示交流的空间。

新世纪前十年,中国城市民谣开始“占领城市”。“野孩子”乐队在北京三里屯创办了“河”酒吧,它被称为中国当代民谣的“母亲河”,不少对民谣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的歌手都曾流连于此。2006年,更是被人们称作“民谣元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独立音乐人有了传播自己作品的平台。新一批民谣音乐人如宋冬野、马頔、赵雷、陈鸿宇、尧十三、好妹妹等,产出了《理想三旬》《你飞到城市另一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新民谣。许多城市在这些作品的见证下,一起向着新文化自由生长。

回过头来人们才发现,内地民谣音乐产业沉沉浮浮30年,看似低调,实则一直在积淀力量。2022年年末,民谣音乐竞演综艺《我们民谣2022》让半个民谣圈再度重聚。

这一次,不仅要让大众了解民谣,爱上民谣,还要让更多人看到民谣与城市间丰富的文化联结。

一曲民谣一座城

音乐IP打造城市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民谣歌手的地域与歌词遍布大江南北——《西安人的歌》将钟楼、城墙、泡馍等美景美食写进歌曲,呈现出文化古都的焕然一新;《黄河谣》让朴素而深沉的兰州被更多人熟知;《安和桥》则捕捉到了城市繁华表象之下的不安与迷茫……

显然,深入人心的民谣一度成为了树立城市形象的符号名片。人们通过民谣音乐了解到其背后所蕴藏的城市风貌、人文魅力、时代变迁,还能从民谣音乐人以及他们对都市日常生活化的解构中,品味到城市柔软温情的独特一面。

在《我们民谣2022》中,就有许多歌手扎根于自己生活与热爱的土地,创作和演唱了一批亲近动人的“城市之歌”。像马飞用陕西方言在《我能chua》里吐槽了一番琐碎生活的苦闷,张若水用四川方言描绘了《小镇的天桥》;海尾巴用汕尾话在《隆隆隆》中刻画了一座美好的海边小镇。

借助场景塑造、情感链接,民谣总能迅速抓住城市特质,刻画城市轮廓,借助城市乡音、风物民俗等本土化元素引发裂变式传播。因此,人们总是在民谣的意境呈现中深刻地记住一座城市。

这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凝练,还是一种对城市气质的浸染。

以2017年的现象级民谣《成都》为例,歌词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抒怀,用安恬、悠闲、淡然的氛围对成都“慢节奏”生活进行充分的渲染,让刚刚被媒体评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瞬间爆火。

而歌曲中唱到的“玉林路”“小酒馆”,无疑也成为了丈量这座城市人文的尺度——只有真正于细微处显现人文关怀和包容理解的城市,才能让人情有所寄,心有所归。

无独有偶,在转型变革的浪潮中,不少城市都在主动地策划推广主题宣传曲,像《无锡旅情》《平遥行》等创作,都在借助民谣的音乐特性来诠释不一样的城市故事。

当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进程让城市个性变得日益模糊。民谣将音乐内容与不同城市的生活场景进行深度结合,为城市寻找鲜明的差异化特质与不可替代性做出了有益尝试。

扎根城市,跨界文旅

民谣产业找回高光时刻

民谣从城市里来,要回到城市中去。

热心网友发现,历史文化名城在民谣版“城市宣传曲”中出镜率最高。像《安阳》里有文峰塔,《合肥的石头》里有三孝口、四牌楼,《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一口气提到了秦淮、雨花石台、玄武湖、夫子庙……而“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筒子河”“香山”都是民谣里的“特邀嘉宾”。

正是这些极具人文韵味的地标式建筑,共同构建起了一幅生动的“民谣城市地图”。

民谣圈最出乎意料的走红,便是柳爽的《漠河舞厅》。仅历时一个月,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就超过了23亿次,衍生了27万个二次创作作品,黑龙江省漠河市文旅局一夜之间涨粉3万,无数人对这座中国最北端的小城产生了浓厚兴趣。

谈到“对民谣的理解”时,柳爽在录制《我们民谣2022》第二期时就一度感慨着自己在新疆的成长经历对音乐创作带来的影响。在他看来,民谣就是一个一个的地点,很多时候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在带起思绪万千的同时灵感也翻涌而来。

这也恰恰印证着,音乐是虚拟内容和现实场景之间绝佳的连接体。

这样的属性在《我们民谣2022》中得到了强调。制作团队将“民谣与城市”的关系注入节目灵魂,一开始就决定“不会放到一个豪华的录影棚里去录”,秉持“用民谣的方式打开一座城市”的初衷,节目组将录制地点选在了极具烟火气的长沙。

第一场演出见面会在潇影厂录制,周围居民家属院环绕,生活气息浓厚,为民谣找到了富有年代感的录影环境。第三期节目录制场地则换到了由团队历时20多天建造的“民谣城”。

当城市内随处可见的游戏店、米粉店、文具店、书房、咖啡厅、水吧、小楼阁被“搬进了”节目现场,记忆中长沙市井小巷的风情、与极具烟火气的各色商店尽收眼底。在这里,《我们民谣2022》成为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最佳注解。

对于这座网红城市而言,她也不只是像大众认为的那般热闹与喧嚣。除了坐拥解放西、文和友等知名打卡点之外,长沙的一批批本土籍民谣音乐人,如房东的猫主唱小黑(王心怡)、著名鼓手文烽等,也成为助推当地发展民谣音乐产业和刺激音乐文旅夜生活的新生力量。相信这座“爱乐之城”温暖、深厚、治愈的气质,将以“民谣新地标”的魅力拨动更多人的心弦。

实际上,以满足休闲文化的旅游需求逐渐替代着传统观光旅游需求,音乐旅游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城市旅游景观中一类稳定的细分市场。深度挖掘民谣音乐文创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将其逐渐打造成一个成熟、稳定且极具持续力的休闲旅游品牌,所带来的长尾效应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注意。

近年来,围绕着民谣音乐的可能性,音乐小镇、音乐社区、音乐节、live house等文旅业态不断涌现,孵化出了不同的文旅内容和消费场景,为民谣音乐产业带去新的增量。

《美好城市指数白皮书》指出,在美好城市构成要素中,31%的受访者会因为娱乐活动而关注一个城市。同样,民谣音乐产业能够通过文化消费让人们得以对城市产生更多情感联结,更多游客愿意为“情绪的共鸣”而前往旅游目的地。

像这样挖掘“音乐+文旅”跨界融合的精准旅游创新模式,为地区拉动个性化旅游创新发展、提高旅游竞争力赋予了更多想象。

寻找城市文化张力

民谣虽迟但绝不缺席

诚然,城市就是一个偌大的文化空间,音乐则是城市最好的“发声器”。

而现阶段如何将其传播势能转变为文化发展动能,进一步打造一个可感、可触、可消费的目的地来承接大量客流,仍是地方文旅局和产业运营方需要长期探索的“必修课”。

一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和音乐运营机构联手,为打造协作互利、共融共建的民谣音乐产业生态而积极发力。

致力于成为“国际音乐之都”的成都,此前就在平乐古镇成立了“民谣之家”项目,旨在打造国内首创的集“民谣音乐人交流学习平台、民谣爱好者音乐旅社、音乐专业学子暑期创作营地、流浪歌手温情港湾、民谣粉丝专属聚会地”等属性为一体的中国民谣音乐基地。

音乐运营公司“十三月文化”纷纷把开发重点放到了民谣音乐营销和城市文化产业的联动上,以旗下厂牌“民谣在路上”和“新乐府”在音乐内容创新上的聚合优势,先后联合各个地方政府、文旅机构共同定制策划了一批音乐创意空间。

△在青岛即墨古城每年5月-9月会举行为期4个月的演出季

另一方面,民谣也因能够激荡起人们内心的集体性情绪而拥有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在商业价值之外传递出城市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好妹妹”的秦昊曾解释《我们民谣2022》好看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柔软的共情。爱奇艺对民谣的打法,正在于跳出音乐的局限,让民谣成为年轻人认可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这档节目的意义便在于此——在传递时代感召的同时,携手一批民谣音乐人共同创造着、生长着新的民谣纪元,彰显着爱奇艺富有人文色彩的平台底蕴。

事实上,不只是民谣,爱奇艺自2021年起,就围绕《人世间》《风起洛阳》等内容IP掀起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热潮,不断努力去传递影音娱IP在文化传承、商业开发、文旅发展等方面的产业价值。

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将内容融进城市称谓,是城市的骄傲和自豪,更是一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显现。而民谣如同文学作品般自然朴素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城市自我表达的文化诉求。

正如万晓利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道理揉进音乐中,提醒着人们那样,“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在追逐产业升级、GDP增长和流量喧嚣的现代化转型中,民谣一直在帮助我们找到城市文化的张力所在。

参考文章

1.曹成竹,《听觉审美的“空间修复”——中国当代民谣“城市乡愁”问题研究》

2.赵唱,《“留给民谣的一二线城市已经不多了”:中国内地民谣的初心是什么?》

3.中国旅游研究院:李时慧,《音乐旅游》

4.广东文旅投融,《线下模式被改写,「音乐+文旅」未来趋势如何?》

5.广电独家,《专访爱奇艺吴寒、张妙 | 抹掉综艺惯性,<我们民谣2022>选择这样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