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和纽交所 纳斯达克迪拜交易所
“美股是全球的钱在选全球公司,港股是全球的钱在选中国公司,A股是中国的钱在选中国公司。”
(资料图)
《财经》记者 吴杨盈荟/文 宋玮/编辑
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目前小米公司正在跟投资银行洽谈2018年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方案。小米上市后市值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将成为“明年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小米曾考虑的上市地点包括香港和美国。据彭博社报道,银行建议小米最可能的上市地点选择香港。
如果小米赴港上市成功。香港将又迎来一家市值巨大的中国科技公司。继美国之后,香港正在变成中国科技公司争相上市的首选之地。
大行业龙头公司赴美,细分市场领先者赴港
从2017年9月底开始,中国科技公司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轮赴港上市的热潮。9月28日众安保险(06060.HK)在香港挂牌上市。11月8日,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00772.HK)在港交所上市。8天之后,汽车金融公司易鑫(02858.HK)在11月16日于香港上市。
这些赴港上市的公司拥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他们都某个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在互联网单个垂直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但所处领域的市场规模不大。例如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公司,然而中国网络文学的整体市场规模只有46亿元。
可作为对比的是选择去美国上市的搜狗(NYSE:SOGO)。比起阅文集团,搜狗在市场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更加巨大。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是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的20倍。搜狗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仅次于百度和360。同时其背后有腾讯和搜狐这两家全球知名公司作为大股东,增强了海外投资者的信心。2017年11月8日,搜狗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53亿美元。
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众安和易鑫也面临和阅文同样的问题。众安保险2016年保费总收入34.08亿元,排名互联网保险领域第一。但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整个互联网保险只占中国3万亿保险市场的7.58%。易鑫招股书显示,易鑫集团以18.7%的占比居2016年互联网汽车零售交易市场份额第一位,但在整个中国汽车零售市场的占比仅0.6%。
相比于大行业的龙头公司,这类公司要想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并不容易。中国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的最大挑战是市场地位。美国的资本市场拥有全球最好的流通性,更容易提供合理的公司估值。在公司实力足够时,去美国上市是最佳选择。但由于中美市场和文化差异,如果一家中国公司不具有足够的全球影响力,在美国资本市场获得的认知度有限,到美国上市价值容易被低估。
除了价值不被美国资本市场认可,这类科技公司想在国内上市也颇为困难——门槛主要卡在利润规模和时间成本上。
“利润规模是国内上市的基础。”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娄爱东告诉《财经》。行业普遍认为,年利润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得上市机会,而年利润少于3000万元的公司则机会渺茫。而科技公司的发展模式是先牺牲利润扩大规模,后期再慢慢盈利。这让大部分科技公司都被挡在了上市大门外。同时中国上市排队时间过长,许多企业往往需要等待2-3年才能上市。美国和香港的上市时间表确定性更高,大多在6个月左右可以完成上市。
如今,香港给中国科技公司提供了更好的上市选择。如果一家公司既无法达到美国上市的影响力,又不想忍受中国上市的排队时间和苛刻营收条件,那么它上市的最好选择是香港。
“如果你是一个大行业的TOP3,利润规模足够大国外又有对标企业,就适合到美国上市。如果不是我们更推荐去香港上市。”一家证券投资公司执行总经理告诉《财经》。J.P.摩根的一位分析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行业第一名适合在美国上,第二名可以在香港,因为很难讲好最好的故事。”
港交所改革,为中国科技公司上市敞开大门
事实上,香港一度对科技股并不友好。过去10年间,金融和地产股票在这块资本市场最受欢迎,分别以38%和10%位居港交所市值占比前两位。彭博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7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澳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6%。
不过有意思的是 ,目前腾讯一家科技公司就占据了港交所总市值的近12%。据Wind数据,截止到2017年11月17日腾讯市值为3.8万亿港元,港交所总市值为32.6万亿港元。腾讯市值在港交所排名第一,是第二名建设银行的2.3倍。
中国科技公司的巨大市值潜力促使港交所进行反思。香港逐渐意识到,用传统上市制度的高门槛拒绝科技公司上市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痛失阿里巴巴是港交所对科技股态度改变的转折点。2013年,阿里巴巴曾有意在香港上市。但由于阿里巴巴实行“同股不同权”的A/B股架构,港交所则坚持“同股同权”的制度,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申请最终遭拒。阿里巴巴随后转赴美国,2014年9月20日在美股纽交所挂牌上市。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公开表示:“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
不愿意错过下一个BAT, 港交所从2017年下半年起展开20年内最大力度的改革行动,改革目的直指“争夺内地大型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这给中国科技公司敞开了一扇上市大门。
2017年6月16日港交所公布了《创新板框架咨询文件》和《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两个文件。文件指出,香港上市机制改革后,将开放接纳三类公司:尚未盈利的公司、采用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及拟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
这三类公司都是中国科技公司的重要特征,港交所改革后,香港对中国科技公司上市的欢迎姿态展露无疑。
唯品会(NYSE:VIPS)和京东(NASDAQ:JD)是未盈利公司“流血上市”的典型代表。唯品会2012年初上市,前一年亏损达到1.07亿美元(合约6.74亿元人民币)。京东2014年上市前夕的一季度净亏损更是高达37.95亿元人民币。港交所数据显示,过去10年香港因为盈利限制,错失了中国内地6000 家公司。这些公司转而到新三板、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
允许内地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无疑将吸引更多中国科技公司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而接纳采用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如阿里巴巴一样采用A/B股结构的科技公司。这两个限制条件放开后,阿里巴巴不需从美国退市就能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香港亦能弥补当年错失BAT的损失。
对中国科技公司来说,赴港上市还能更容易地找到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平衡点。香港跟全球资本联系紧密,同时这个资本市场又更加理解中国故事。投资银行瑞信的数据显示,香港上市的公司大部分是亚洲投资者,达到了60%左右,剩余是欧洲和美国投资者。美国上市的公司近70%是美国投资者。
“美国是全球的钱在选全球的公司,香港是全球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A股是中国的钱在选中国的公司。”前述证券投资公司执行总经理表示。
中国科技公司中,能被美国资本市场认可的大行业龙头公司毕竟是少数。对于剩下更多在细分市场领先的公司来说,选择香港上市显然更加有利。
该证券投资公司执行总经理判断,未来香港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聚集更多中国科技公司上市的资本市场。“只有大行业龙头能在美国立足。香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今年国内互联网公司去港股上市的趋势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