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阿尔卑斯的少女国语版
2015年在德国上映的《海蒂和爷爷》,终于被引进中国。豆瓣9.1分,被赞温暖治愈,可依然有观众认为这片子过于童话,更像是部儿童片。
这部作品确实曾被拍成儿童向的动画片,那就是1974年由动画大师高畑勋拍摄、宫崎骏制作的著名的日本电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引进中国台湾时译名为《小莲的故事》。
而实际上,海蒂诞生于1880年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笔下,这部名叫《海蒂》的小说在当时被认为主要反映了大自然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对比与冲突。这样的主题在近14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化作品的出现,读者和观众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是童话吗?它当然是个童话,但绝不仅仅是面向儿童的童话,成人可以在里面得到更多的思考。它是一部温暖治愈系电影,却远比矫揉造作的炮制鸡汤来得高级。
两种生活,强烈的对比下传达的却是包容
虽然片名是《海蒂和爷爷》,但影片更多的是以海蒂的视角展开,故事主要讲述的也是海蒂的经历。
在电影中,海蒂经历了两种生活,一种是贴近自然的乡野田园的平民生活,另一种是富丽堂皇的高度城市化的贵族生活,两种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海蒂天生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尽管在姨妈家里生活过5年,但一来到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中,她就迫不及待地脱掉了繁复的外衣,只保留贴身的白连衣裙,愉快地在草地上奔跑。爷爷的木屋里没有太多的礼节约束,她可以尽情的在阁楼上打滚。每天和小伙伴彼得在山上放羊,雪天里坐着雪橇从山上飞驰而下。这样的生活对海蒂来说是自在的。
而当海蒂来到城市,住进像宫殿一样的大房子,虽然作为富家女的伴读她不需要被强迫着干活,每天吃穿用度一应齐全且奢华,但她的作息时间和活动空间都被严格的框定,还有一大堆的规矩和礼仪需要遵守,她过得并不快乐。
妙就妙在影片并没有借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海蒂的选择去一味地对城市和贵族生活进行批判。无论是富家女克拉拉还是她的父亲和奶奶以及家中大多数的仆人,对海蒂都表现得很友善。即便是作为反派出现的女管家也只是严肃呆板、恪守规矩外加盛气凌人,谈不上多么凶恶。海蒂无法在城市里生活下去一方面是她崇尚自由的天性使然,更多的则是由于爷爷亲情的召唤。
影片还在剧情中设置了两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共性。当害怕失去朋友时,富家女克拉拉和穷小子彼得都有过激的行为:克拉拉不想放海蒂回去,无礼的大喊大叫;彼得则把克拉拉的轮椅推下了山。在友情面前,他们都有渴望独占的小私心。
影片也反映了乡村平民思想上的局限性。比如彼得认为读书识字并不是必要的,因为他觉得未来用不到。而学校里的师生也不能理解海蒂的理想是写故事。而解决这些给海蒂带来的影响的人,则是来自于城市的克拉拉的奶奶。
片中体验了两种生活的不只是海蒂,还有克拉拉。在阿尔卑斯山上,她意外地站了起来,这个看起来带着些魔幻色彩的情节也在侧面告诉大家,改变环境,打破认知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因为如果她一直在仆人成群的大房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下去,很有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要站起来试着走路。
所以,《海蒂和爷爷》对两种生活两类人的刻画,表达的主题不是对立,而是互相了解和包容。
两种情感演化出多种形态,用善良召唤温暖
《海蒂和爷爷》中出现的两大类情感,是亲情和友情,但延伸出多种不同的形态。
从片名就能看出,海蒂与爷爷的祖孙情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也是不少观众被打动的核心点。爷爷是个独来独往孤僻的老人,对于海蒂被姨妈送到他这儿生活这件事,他毫无准备且十分抗拒。但人与人会在相互影响中建立情感。海蒂的到来为他乏味的生活带来了活力。她的笑容有感染力,她的单纯和热情让人难以抗拒,唤醒了爷爷对生活的热情。回想起来,如果小时候的我能像海蒂那样更努力的去表达我的热情,而非选择回避,或许我能多收获一个疼爱我的亲人。而爷爷对海蒂除了不经意间开始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完全不加束缚,让她做自己。
而克拉拉的奶奶对孩子的关爱则是循循善诱启发和疏导,让她们作出改变。她以探望海蒂为契机,带着克拉拉来到山野之间散心,教她体会另一种生活。她用有趣的故事书唤起海蒂对读书认字的兴趣。
在友情方面,海蒂不仅能和彼得成为朋友,还能和富家女克拉拉成为朋友,甚至和克拉拉家里的男仆也成为忘年交。这种跨越阶层和年龄的友情大约源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克拉拉和男仆内心深处也有对自由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海蒂身上得到了投射。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海蒂身上的纯真和善良。
海蒂的单纯和善良让人感动,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午餐分一半给彼得,也可以为了只见过一面的掉光了牙齿的彼得奶奶偷藏一堆松软的小面包。影片最大的温柔,或者说最具童话色彩的点在于,海蒂的所有善良都得到了善意的回馈。所以会让观众感受到温暖。
《海蒂和爷爷》是个童话,因为它创作了了一个充满善意与美好的世界;但它不仅仅是童话,因为它没有回避差异和矛盾,并启迪大家用温柔的态度和善良的内心来正视差异,寻求理解,积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