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威震太阳神 威震太阳神
历史上有一场唐朝跟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叫怛罗斯战役。之前看历史书的描述也是不清不楚,网上对这场战争的评论也都五花八门,在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终于把这事大概搞清楚了,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那时候跟唐朝对抗的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因为其王朝崇尚黑色所以史书上也成为黑衣大食(yi第四声),在它之前还有个白衣大食,也就是崇尚白色的阿拉伯倭马亚王朝,不过后来被阿拔斯王朝给取代了,这就类似我们中国的王朝更换一样。
此外还有个绿衣大食,这里就不说了。对于阿拉伯帝国的名称,西欧人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而中国的唐朝则称呼他为“大食”。为什么呢?
根据史料记载, 阿拉伯帝国有一支离波斯王国很近的部落,这支部落用波斯语翻译过来就是大食(Tay)的意思。所以,波斯人喜欢用这个部落的名称来代指整个阿拉伯民族。
中国人因为经常跟波斯人通商所以从他们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因此也跟着叫大食了,大食其实就是塔什,或塔吉克,这词现在中亚国家还在用像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三字,还有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中的塔什二字。
好了,回过来聊阿拉伯这个神奇的民族。
1阿拉伯帝国是如何崛起的?
阿拉伯帝国崛起得益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在早期的时候阿拉伯半岛这块土地上也是部落林立,信仰这块主要是以原始宗教为主也就是自然崇拜。
比如,在河流农业区的人民觉得,这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所以就崇拜太阳,就有了太阳神。而沙漠中的游牧人民觉得,这白天太热了,晚上月光比较柔和,清爽凉快,适合牧草着露生长,所以就崇拜月亮神。
还有的觉得,嗯,这沙漠中水很重要,这必须得崇拜啊,于是就崇拜水神。于是经常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就乱七八糟的神一大堆,大家各信各的,都觉得对方是沙雕,彼此之间打来打去,谁也不服谁。
这就跟夫妻关系似的,连共同的语言都没了,不就得经常吵架闹离婚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6世纪初,也就是我国唐朝初年那时候,伊斯兰教的兴起,创始人默罕默德以他那非凡的口才征服了周围的人们,大家表示,嗯,你说的好有道理,我既然无言以对,然后纷纷入教。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就开始了武力说服统一周边部落的过程,左手经书,右手战刀,就问你选哪个。
当然武力征服大部分只用于扩大领土,传教这块其实更多的是应用经济上的手段,比如,非穆斯林要多交人丁税,社会地位低下,政治上还会受到歧视。而穆斯林信徒则可以免缴税,还享有各种福利,节假日去清真寺做礼拜还能领到钱。
这一手段一出,大家入教的热情更积极了,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啊。就这样随着这共同信仰的统一,阿拉伯半岛也开始凝聚在一起,一个强大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诞生了。
随后就是开挂般长达一百多年的南征北战,在651年灭掉了波斯萨珊王朝。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个叫伊斯的人物,他自称波斯王子,就是这样的背景,国家被灭了,只能流亡唐朝。
这说明编剧的历史还是合格的,因为在古代,正常情况下,一个王子在另一个国家居住,要嘛是作为两国要结盟或依附而派过去的人质,要嘛是国家内乱或者灭亡才被迫流亡,不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就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当初就是因为秦赵结盟而被派到赵国做人质。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因为国家内乱而流亡诸国。
话说回来,在进攻波斯的同时,也对拜占庭王朝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展开了征服,在阿拉伯人强大的武力面前,拜占庭王朝节节败退,到最后只能依托君士坦丁堡(就是今天的土耳其首都)的坚固防御才勉强守住。
而另一路西征大军则攻入了北非,继而攻占西班牙,这战斗力实在是666啊。这也迎来了阿拉伯帝国史上的最高光时刻,一个横跨亚非欧,东到印度河和葱岭(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西抵大西洋沿岸,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的封建大帝国诞生。
写到这段历史,再对比下今天一个个分崩离析的阿拉伯国家,被小小的以色列按在地上各种摩擦,不知道他们的先祖在天上有何感想。
2 唐朝在西域的情况
简单介绍完阿拉伯帝国,现在视线回到同期的大唐帝国,在664年也就是唐高宗时期,阿拉伯人打到阿富汗这个地方就跟唐帝国接上边了。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双方都对彼此有很多了解了,阿拉伯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间商,多多少少也认识到了唐朝的强大,而唐朝也从被灭亡的波斯人口中听到了阿拉伯这个国家的实力。
理论上以葱岭为界,这也是两大帝国势力所能达到的最远边界了。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古代行军最先考虑的就是后勤问题,葱岭(帕米尔高原)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行军运输的天堑,参考现在美军在阿富汗的情况。
在只靠人力畜力运输的条件下,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为例,千里运粮,加上蜀道之难,十担粮食运到前线只剩下一担,因为在途中就要被人畜吃掉九担,你想想这消耗量。更别说唐朝时候要从中原运到西域这更远的路程,中间还要越过茫茫的沙漠。
所以为了解决粮食转运困难问题,唐朝在西域施行屯田,驻守西域的士兵不但要打仗还要负责种地。就这样还是刚好够日常消耗,碰到行军打仗的时候还要向周边部落国家征调。
所以说唐朝其实对葱岭以西的地方并不感兴趣,在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的期间也就是贞观年间,据史料记载,波斯曾三次遣使向唐朝求援,李世民的反应都是:嗯,我知道了,下去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原因嘛,也很简单,先不说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帮你,就算我有这个能力,那跑那么大老远帮你了,我能得到什么。
当时唐王朝的核心利益就是保障丝绸之路的商业畅通。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断绝与唐王朝的贸易。比如,唐朝的昆仑奴,也就是黑人,就是阿拉伯人贩卖到唐朝的,这点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有体现,就是那个黑人葛老。
事实上黑人被作为奴隶跨洲贩卖,第一次就是在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当时大批的东非黑人被贩到伊拉克等地开采盐渍地硝石矿等艰苦劳动,这比西欧的奴隶贸易还要早。你说这黑人的命运嘛,从古到今,真是一言难尽啊。
所以说唐朝当时的态度也很现实,既然贸易线没有断绝,那你中亚地区的人作为中间商就爱谁谁了,只要能做生意就行。
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扩张的过程中,国内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种族矛盾,也无力继续向东,只是偶尔在边界地区联合其他的部落搞个试探骚扰动作。双方实际以葱岭为界形成一个平衡。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这样,那怛罗斯之战又是如何打起来的呢?
这就要谈到西域的情况了,唐朝在西域施行的是州县制和羁縻府州两种管理方式,啥意思呢,当时在西域除了驻守的士兵外还有大批的中原移民,这些大部分都是被流放过去的罪犯,所以在这部分汉人聚集的地方就施行跟中原一样的行政制度,也就是州县制。
那在非汉人地区呢,就施行羁縻府州制,“羁”就是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于控制,“縻”就是用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与安慰,简单说就是大棒加胡萝卜,双管齐下。
在重点地区,比如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唐朝控制军事权,而在行政管理上则保留原有的人事和习俗,唐王朝只是赐予都督、刺史等官名称号,这有点像是低配版的一国两制。
但在偏远地区和葱岭以西的地方由于势力无法触达,就只是单纯的给予任命而已,并无军事上的控制,所以那些部落名义上是属于唐朝管理,实际上都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地头蛇。
这也导致了他们经常会因为一些利益或者更强大的外部威胁而背叛唐王朝。而到了唐玄宗时期,之前最强大的对手突厥已经被干趴下了,周边其他的部落也在唐军温柔的说服下,服服帖帖。
只剩下高原上的勇猛汉子吐蕃还一时搞不定。吐蕃也经常跑到西域去挖唐朝的墙角,就这样西域的那些地头蛇就习惯性的在唐朝和吐蕃之间来回摇摆,那随着阿拉伯帝国的逼近,他们摇摆的对象就又多了一个。
不过这也没办法,小国的命运,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控制的。
像春秋时候的郑国,倒霉催的刚好夹在当时的两大霸主晋国和楚国之间,两国动不动就拿郑国出气,“吃饭睡觉打郑国”成了日常娱乐,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被楚国攻打两次,被晋国攻打五次。搞得郑穆公受不了打击,气的一命呜呼,他儿子郑襄公从此立下了“惟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国策。
惹不起,也躲不了,那只能躺平了,最大希望就是对方蹂躏的时候能温柔点。
以上就是当时大概的国际局势,现在我们回到主线,也就是这场战役的主角,高句丽人高仙芝,因为履立战功被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这身份就相当于二战后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地位,你想想看有多威风。
这里大家要知道一点,高句丽不是今天棒子们所说的高丽,高句丽当时的势力范围大概在东北南和北朝鲜那一块,在唐高宗时期才被唐军彻底灭亡,高丽史在高句丽灭亡后在唐朝的扶持下建立的另一个政权,范围大概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那块,前些年韩国人就别有用心的拿高丽当高句丽来碰瓷,也是够无耻的。
熟知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唐王朝当时奉行以夷治夷的策略,所以很多边关将领都是外族人担任,像安禄山,史思明这些都是西域粟特族,因此也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在西突厥灭亡后崛起了另一支强悍的部落突骑施,唐朝本来是利用他来抵挡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进攻的,没想法这突骑施的老大苏禄也是个老滑头,看到自己的价值后又跟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勾勾搭搭,想来个三方通吃。
这唐朝不能忍了,就联合阿拉伯帝国直接给灭了,你瞧瞧这关系,真实的体现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之后其残部逃到了石国大概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界。高仙芝就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发兵征讨,简单翻译下就是,你小子活腻了是不是,敢收留我大唐的敌人。
石国一看老大怒气冲冲的提着西瓜刀过来了,连忙下跪赔礼道歉。
这时候高仙芝的表现就很不厚道了,表面答应石国的投降请求,过后就不分男女老少直接给屠城了,抢光了金银财宝后,绑着石国国王献给了唐玄宗。
因此战,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这官职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区司令。
石国王子在此战中侥幸逃生,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阿拉伯帝国刚好借着这次机会打算联合周边部落攻击安西四镇。
然后高仙芝看到这个情况后本着先发制人的原则,主动出击了。不过对于这个说法,史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阿拉伯帝国但是并没有想主动攻击安西四镇,这都是高仙芝为了立功心切而编造的谎言。
相关原因就是高仙芝作为一个没有大背景的外族,急于立功表现。
据史料记载,高仙芝是个有强烈表现欲的人,每次出场都要二三十个穿着花里胡哨,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做陪衬,就跟现在的某些明星似的,动不动就保镖开道,粉丝哭昏。
更有之前攻占小勃律后,直接越过上司,向中央报捷的极端事件,气的上司夫蒙灵察对他破口大骂“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
要知道在任何时代越级汇报可都是大忌,更何况高仙芝还是这位老上司一手提拔起来的,由此事可见高仙芝有多么的贪功心切,连一手提拔自己的老领导都不放在眼里了。
再结合之前石国的屠城邀功,也有理由相信这一观点,如果在对阿拉伯人的战役中获胜,那高仙芝凭战功就可以出将入相了(唐朝一直有战功的边将入朝为相的传统),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高仙芝的种种所为也能理解了。
不过无论是何种原因,结果都是高仙芝带领着3万左右的唐军穿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达到怛罗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随后与赶来的阿拉伯十万联军展开激战。
关于这场战役的过程,史料并没有描述,只是说双方激战五天不分胜负。最后因为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
在这里我们分析下一个问题,分析完后,大家就可以自行脑补这场战斗有多激烈了。
就是唐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
我们在看汉唐的历史时经常能看到汉(唐)军几千人马击溃几万,几万人马击败十几万的例子。
比如汉朝时的陈汤(那句著名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他说的)利用西域的驻军加仆从国区区小数万人马就把北匈奴王郅支单于给灭了。唐朝在西域的驻军最多不超过三万,却能威震周边各国,控制着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这些强悍的战斗力就来源于汉唐当时世界顶级的装备,得益于强大的国力,国家可以给军队配备最优质的战刀,最好的弓箭,还有最安全的铠甲。
而同期的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生产力所限,根本无法拥有这样的装备,很多的箭头还都是兽牙磨的,战刀的质量因为冶金技术的差别也是差的很远。
唐朝当时装备一种非常可怕的陌刀,是用来对付骑兵的,长约2米多,专门挑选训练有素的强壮士兵所持,几百上千人,结成方阵,史料上是这样描写的:“如墙推进,人马俱碎”。
看这有多恐怖。如果古代的骑兵是坦克的话,那这陌刀就是最强的反坦克武器了。
另外一样就是铠甲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同等装备下,有穿铠甲的士兵最少一个可以打五个没穿的人。
另据汉朝陈汤(没错又是这个陈汤)曾评价“一汉当五胡”。
举个例子,明末的袁崇焕,在广渠门之战中,被后金射成了刺猬,可因为身穿重甲,愣是毛都没伤到(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也记载,古希腊人在战斗过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扒死人身上的铠甲,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它不但值钱而且真的实用。在有铠甲护身的情况下,在战场生返的概率可以大大提升。
所以在古代私藏铠甲等同于造反,唐律规定私人藏匿铠甲三具便可以直接处以死刑。可见这铠甲有多么重要。
就拿现代来说吧,美国号称不禁枪的国家,可是却对重型防弹衣管控非常严格。一般人根本不可能买到,这是为什么,你可以好好体会下。
据《通典》所记,唐朝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也占了总数40%。
所以有了武器和铠甲的双重加持,汉唐的士兵就变成了特种兵般的存在,再加上严密的组织,吊打人数多于自己的敌军就不足为奇了。就跟现在的美帝一样出去维护“世界和平”了。
回到正文,很多小伙伴一定很好奇这葛逻禄部众到底是什么鬼,为什么会当二五仔呢。
葛逻禄部落史书上一般记载为三姓葛逻禄,不是因为他像吕布一样认了三个干爹,而是因为,他是由三个不同姓氏的部落联盟而成。
葛逻禄属铁勒人诸部之一据称是匈奴人的后裔,不过在当时其实就跟那些随风摇摆的地头蛇差不多,属于节操可以拿来卖钱的一群。
据后来史学家考证,当时的阿拉伯帝国许诺,如果葛逻禄部落能够帮助他们打败唐朝军队,则默许他们可以在两河流域扩张。在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葛逻禄背叛也就很正常了。
此次战役看着好像很唬人,实际上无论是对阿拉伯帝国还是唐帝国都没什么影响,大家控制的区域也都没变化。
在战后的6年里每一年都派来使过来访问,仅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来了四次,可谓生意照做舞照跳,这也验证了很多人的观点,就是这场战争两大帝国边境的一次小冲突,类似“你瞅啥”“瞅你啥地”,干完之后。哎啊,兄弟,不打不相识啊,来喝酒去。
真正让唐帝国放弃西域的就是安史之乱,由于这场战乱的爆发,不得不调西域的军队回去平叛,而阿拉伯帝国还派了一支骑兵过来帮助唐朝平叛,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至此,再次离开的中华的怀抱,下次就要等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了。
顺便说个趣事,被阿拉伯人俘虏的唐军,有个叫杜环,战后受到优待,跟着商人环游世界了,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比明朝的郑和早多了,杜环还根据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写了本《经行记》,可惜后来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