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编码是多少 邮编查询入口官网

时间:2023-05-02 01:1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898 评论:0

“路边摊”颇受不少上海市民的喜爱

然而近些年来

这份烟火气陷入“治乱循环”的怪圈

网友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网友表示喜欢这种烟火气

挺好的

也有网友对城市环境和食品安全

表示担忧

你喜欢路边摊吗?

为进一步加强设摊经营活动管理

规范市民集市、创意夜市

分时步行街、超出门窗

和外墙经营(简称外摆位)等

新型设摊行为

2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拟定了

《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即日起至3月22日

《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设摊开放区”

设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

记者获悉,《指导意见》明确,严禁无序设摊和跨门经营。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以及堆放物品。本市道路两侧和广场周围建(构)筑物内的经营者不得擅自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

但在此基础上,上海考虑设置“设摊开放区”,允许有序设摊。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根据需要,综合考虑市民需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菜篮子”供应保障等因素,可以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

其中,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高品质要求,品牌化、主题化、特色化的集市、夜市、外摆位、限时步行街等点位。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特色点具体实施方案,优先在园区、商圈等自有区域及已批准的公共区域内选点。应确定运营主体及责任人、经营业态、时段、区域、摊位数量、设施、外观,落实管理要求,应征求周边市民意见,建立设置和撤销机制,并向社会公布。

疏导点是以服务基本民生为主,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利用闲置空间经营的点位。乡镇人民政府结合本辖区农业资源条件、农产品品种特点等实际情况,可以在农村地区的公共区域设置疏导点、管控点,组织农村村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各街镇结合本辖区标准化菜市场等“菜篮子”供应零售网点实际情况,在零售网点暂时供应不足的区域可以设置疏导点、管控点,保障周边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全市划定

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

记者发现,并不是上海所有区域都可以设置上述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根据《指导意见》,上海行政区域采取差别化管理模式,划定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严禁区内不得开展设摊经营活动,严控区内仅可设置特色点,控制区内可以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

其中,严禁区为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以及学校、医院、交通枢纽、重大活动场所100米范围内等区域;严控区为《上海市主要道路(河道)和景观区域范围界定》确定的全市170条主要道路及两侧,“一江一河”等90个主要河道两岸,60个主要景观区域;控制区为严禁区、严控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同时,允许设摊区域应确保设施安全、整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市民集市、分时步行街等搭建临时性设施的,应可拆卸、可移动,定期更新。外摆位等形式的设摊,不得在店外进行食品加工、乱堆杂物,桌椅、遮阳棚等设施应摆放整齐。设摊开放区应合理配置环卫、垃圾分类、污水处理、交通、照明、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引导各经营主体合法、规范、文明经营,降低油烟、灯光、噪声等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设摊开放区也有“退出机制”。相关部门将进行监管指导,对拒不履行整改、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设摊开放区予以撤销,市绿化市容局也将对设摊开放区的管理实效开展评价评测,建立检查督察、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价制度。

满足市民对“烟火气”的需求

绿化市容部门表示,设摊管理始终是城市管理难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还路于民”“分类管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四阶段,通过专项整治、门责自律、疏堵结合等措施,无序设摊已处于可控状态,跨门营业等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而对商业配套不足的地方,上海建立了74处设摊疏导点、管控点,满足了周边居民对“菜篮子”“小修小补”等基本生活的需求。

近年来,市民对“烟火味”的需求颇有期待,出现了外滩枫径、安义夜巷、凯田路夜市以及商业体沿街外摆位等具有特色的商业形式,新型设摊兴起的同时,给新时期设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拟定的目的,正是适应社会治理新形势和市民对高品质、亲民化生活的新需求。

市民和各单位可以将书面意见直接寄送至上海市胶州路768号308室,邮编:200040;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至shsrglc@126.com。

地摊经济如何走出“治乱循环”?

文/李一能

2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加强设摊经营活动管理,规范市民集市、创意夜市、分时步行街、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简称“外摆位”)等新型设摊行为,为上海地摊经济的复苏按下加速键。作为城市“烟火气”重要载体的“路边摊”,始终在争议之中曲折前行,陷入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治乱循环”。而上海在重启地摊经济前的一系列组合拳,正是试图破解这一死循环,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努力探索。

在许多上海人的记忆中,地摊经济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物资还不那么丰富的年代,星罗棋布存在于上海大街小巷的地摊繁盛一时,其实惠亲民的价格、充满烟火味的购物体验,给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是我们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但自地摊经济兴起伊始,繁荣生长与有序管理之间的角逐就一直没有停息,并在2013年彭浦夜市到达了顶峰。

从2004年左右开始,当时在闸北区的临汾路、闻喜路彭浦新村附近,出现了许多深夜小摊,以烧烤、油炸小吃、小商品为主。随着人气越来越旺,慕名而来的摊位也越来越多。发展到2010年左右,它已经成为了上海北部地区最大规模的摊位集群。在2公里的道路上,成百上千家摊位“争奇斗艳”,每天前来逛街的市民人山人海,8条公交线路因此改道,它的“名声”甚至已经远播海外,成为了上海地摊经济、夜市文化的最高峰。

我在2012年前后也曾经有幸体验过彭浦夜市最后的辉煌时光。回想起来,这样的体验前所未有,和国内乃至海外几大著名夜市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野蛮生长带来的繁荣不可持续,由于占道经营、噪声扰民、影响交通、食品安全、垃圾激增等原因,2013年忍无可忍的政府部门重拳整治,上海史上自发形成的最大夜市很快烟消云散。自此之后,上海逐步加强针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力度,试图将其引导至有序发展的轨道,但都不太成功。那些风光一时的知名夜市,就好像珍稀的野生植物,经过“驯化”之后,就完全变了味,最后难逃逐渐枯萎的命运。

地摊经济的萎靡,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成为了许多人心头的遗憾,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都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特别在疫情发生后,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需求尤为迫切。从2020年开始,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试图重振地摊经济。本次公布的最新“征求意见稿”,正是这一“组合拳”的最新举措,明确允许在划定的设摊开放区内可以有序设摊,对路边摊经营的区域、准入规则、管理细则、责任主体、发展路径进行了详尽规划。

有人觉得,上海重启地摊经济的速度有点慢,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依旧在深思熟虑、谋篇布局。但我觉得,管理部门的谨慎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才更加明白地摊经济要达到“治乱平衡”非常困难。以上海的人口体量、消费能力、市民意愿,只要稍稍放松管理,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再现类似彭浦夜市的盛况,但如何保证不再“翻车”,重蹈那些“野生夜市”的覆辙,事先多做些“功课”是必需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全新出发的上海地摊经济,在不失去市井味道的前提下,能做到正规有序、合法合规。

目前,从即日起至3月22日,《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盼上海“小摊头”回归的各位,大可参与其中建言献策,希望在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下,华丽转身的上海地摊,不失本色也可令人刮目相看。

记者:金旻矣

来源: 新民晚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