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委蛇是什么意思 虚与委蛇怎么过

时间:2023-05-02 02:3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396 评论:0

汉字所组合的成语可以说是汉文化中最为经典且足以令人拍手称赞的构造,如同文章的双层含义般,成语也有其表层与深层次的含义,也只有了解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知晓成语的寓意。

我们常形容不以真诚的态度待人为“虚以为蛇”,这也是如今常用的成语之一,实际上这个妇孺皆知的成语少有人知晓为何“蛇”需要读作“姨”,大多数人仅使用却无用其正确读音

“虚以为蛇”的来源

要想知晓“虚以为蛇”的正确读音,得先从其初始的典故说起,知其故才可解其意。查阅史书,最早在《庄子》之中出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而此处的引用还得谈及当时的背景,据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人精通占卜之道,且其占卜术可算出人们生老病死的时节,这位神乎其神的占卜师名为季咸。

季咸的所属国为郑国,当时郑国的人们几乎都对他报以十分崇敬的态度,被尊奉为通神者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担忧个人的不幸被其占卜到而不敢见到他。

郑国有个人名为列子,身为一位追崇学识的道家学者,在亲身见证到季咸的神通之处后心服口服,并且还心生从师之意。

这时列子已有师长名为壶子,第一次见到比自身老师还厉害的人感叹地对他的老师说起季咸,声称此人竟然比自己老师的境界更深。

壶子并没有过多的惊叹,而是神色不变地向自己的弟子说,他并没有学到道学中最为精深的地方,因此还没有领悟到“道”的高深,仅学到了皮毛之处。

话语间已然将季咸的道行比为门外汉,列子半信半疑地听了。壶子再说可以让那位传说中的神人请来给他看命脉,列子立即在第二日请季咸前来。

谁曾想季咸对列子说,他的老师壶子已经命不久矣,最多只可能活到十天,称其命脉宛如即将离世的枯竭之态,列子听闻不禁眼眶湿润,将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

听闻此言壶子的神色并没有过多的变化,说这是他故意所为,让列子在下一日继续请季咸来,定然会说出不同的言论。

“蛇”的正确读法

当季咸再次前来拜访,阐明了与前一天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次说是因为幸运遇到了他,所以壶子的生命得以延续且有生机勃勃之色。

列子再次如实转告,壶子并不觉得意外,他在与季咸面见的时候已经疏通了筋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季咸才看到了壶子的回春之况,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让列子再让季咸前来一次。

在连续拜访了几天之后,季咸观壶子的心迹竟然忽而闭塞忽而开拓,认为此时不适合观测,只有在壶子的心性稳妥之时才能够观测得准确些。

壶子则将自身的所做都告诉给列子,他的所做正是将内心的阴阳之态都显现出来,季咸只能摸到表浅的境界,因此才会这么说。

而那名被声望极高的季咸在下一次的拜见中竟然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害怕得逃跑,列子这时才意识到这位所谓的巫师其道行甚至没有自己老师的一二分。

列子在晃过神来想要去追季咸,谁知道这时候季咸已经没了踪影。在这时壶子语重心长地对列子言道,他起先本就没有显现自己真实的命脉,是为了应付季咸才随之做出改变。

这正是虚以为蛇的最初缘由,壶子为了向列子告知季咸的表浅,做出了顺从季咸的行为。“虚”也就是沉浮于表面之色,“委蛇”是形容不带真心的周旋行为。

委蛇起初是一个物种,长得“人首蛇身”,《山海经》与《庄子·达生》都有过相关记载,此物种四不像,既不像人也不像动物,更被认为是“鬼”的一种。

在“虚与委蛇”中被借用,也并不难以理解,如同见到了人伦常纲中所不存在的物种,自然便是不真实,而是虚假地对待。

古代中常有本字不读作本音的做法,通常用作通假字,事实上“虚与委蛇”中的“蛇”通“虵”,如“也”字的读音,在古代正是“姨”的读法。

“虚以为蛇”乃变通之道

“委蛇”也“虚与委蛇”中的“虚”大意为非实,“与”可跟“予”有共通之意,有进行某事的含义与行为的导向性。

此外“蛇”还有其他的解意,在古代中也可看作是蜿蜒、逶迤之意,也为“姨”字的读音,《广韵》之中就有具体的解释。

另外在《庄子·庚桑楚》中也有相关的描述,“与物委蛇而同其波”,在此处本意为顺着山河,意译为顺势、不逆从。

如若“委”字单解也与“委蛇”的理解大多一致,即委婉、非直言。是应付之类的含义。

“虚与委蛇”并非贬义词,从宏观上解释应当是带有中性词义,虽大多都认为是敷衍应对的的意思,而在《史记》中的“大直若诎,道固委蛇”则是需要顺从境况。

有时候顺应时势并非畏首畏尾的行举,而是一种懂得变通的称赞,而虚以为蛇也不过是一种适应社会的举措,耿直的人更易折,懂得变通的人则更加能够生存下去。

如今看来成语中的每一字其解释的含义各有不同的渊源,“虚以为蛇”也被人们认为偏贬义的词义,实则其感情色彩诸多受到世人的偏颇。

古文的语句时常还缺少标点符号的加持,其断句也时常引起不同含义的理解,成语也亦然,不同字之间的结合与否所引申的含义大不相同,如此一来可知古人的智慧非常之高。

而通假字则大多是因为古代文人的笔误或借用,导致古文通常一个字便可有多种意义。而成语的来源也是如此,成语追根溯源正由古文的典故所衍生。

许多有如“虚以为蛇”种种由故事演化的成语,虽然渐渐地人们都在运用,但实际上世人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大多没有过多的了解,仅仅只是作为人们的常用词语使用。

处在人情世故中,想要没有任何委婉或恭维的时刻,那必然是断不可能的,世人只知“虚以为蛇”的虚伪,却不知在起初这本就是一种适用的变通之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