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七大流派
这是我6年前的参观手记。不知条友们去过没有,会不会与我有同感呢?
6月23日,我作为第一批接受培训的人员如约来到位于芍药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当我找到这组园林式的建筑群后,第一感觉就是:在车水马龙的喧闹都市中,还有这方净土来保存文化财富,实属难得。这座承载着百年文学风云的殿堂显得那么壮观和典雅,让人心驰神往。在这里,我们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活动。
文学馆院内非常静谧。院落中矗立着鲁迅、巴金、叶圣陶等十三尊作家雕像。文学馆正门上嵌有一只手模,这是著名文学家巴金的手模。按着手摸推开大门,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更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为我们做讲解的竟是一位七旬老者朱霭昭女士,她是一名退休语文老师,在这里常年做义务讲解员。
跟随朱老师的脚步,我们参观了一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展厅。展厅由一圈圈的展板隔开,展板上展示出我国自20世纪以来各个时期作家的照片及代表作介绍等。展厅内还设有玻璃展柜,展柜中摆放着很多作家当年出版的书籍、原创手稿,其中不乏老舍、曹禺、沈从文、田汉等大家的书信、稿件。
第一、二展区是“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及 “五四文学革命”,朱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自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别介绍了陈独秀和蔡元培。尤其对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给予高度评价。第三展区是“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此阶段许多革命文学作品对20世纪30年代及后来文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巴金的《家》、等。第四展区是“战火洗礼中的文学”。分为“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三个单元,第五展区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分为“小说、话剧与歌剧、报告文学、散文与杂文、诗歌、儿童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七个单元,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反映革命艰苦历程和新中国社会风貌的优秀作品涌现。朱老师着重讲述了小说《红岩》创作背后的故事,令我们十分感叹和动容。第六展区是“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中国迄今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及其代表作。还看到了顾城、海子等新生代诗人的作品。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作家当年的手稿真迹,并用手机拍了下来,虽然照出来的字迹不那么清晰,我还是如获至宝。手稿中有的字是被修改数次,有的段落干脆是写完后又被删掉的。
一路看过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作家们严谨的写作态度以及创作之艰难,同时也使我想到了当下的文学状况。我觉得,现在的作家已经没有了那时作家创作时的激情与态度了。或许,“激情”是有的,但其写作目的似乎已经变了味。当今是一个浮躁的、物质的社会,作家创作时多少也带有对金钱、荣誉的渴望。其实,这些东西本无可厚非,但对于写作这样一个本该“寂寞”的事来说,我想,多了功利的态度,其作品的质量往往也不会很高。文学创作是寂寞的事业,喧嚣不是她的本色。但是,文学的作用就在于用守着寂寞的心性对付喧嚣的时代。充满悖论和荒诞的喧嚣有疲累的时候,文学的纯真寂寞却可以永恒。这座现代文学馆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