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晴明无雨色 圣女の魔力は万能です
前言
前天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旭的《桃花溪》一诗?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得一席,因此广为人知。诗歌本身的含义,其实并不难理解。
不过,这首诗却并不一定是草圣张旭的作品。
一、张旭其人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中曾经写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是书法史上著名的草圣,特别爱喝酒,喜欢喝醉了写字,因此被人称作张颠。
据《新唐书》记载,在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34;三绝&34;。
张旭又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桃花溪》是其最有名的两首诗之一。
张旭不仅仅这首桃花溪存疑,他另一首《山行留客》也令人质疑,有可能是宋朝人的作品。
二、张旭最有名的两首绝句存疑
清朝吴乔的《围炉诗话》中说:
今人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张旭自画所作,不知是君谟也。”
君谟,是北宋诗人蔡襄的字,即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
在蔡襄的《端明集》中,张旭这首《桃花溪》叫做《度南涧》: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的《山行留客》,在蔡襄诗集中叫做《入天竺山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过,入云深处亦沾衣。
可以看出来,蔡襄和张旭的这两首一字不差。
清朝欽定四库全书中的《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宋詩卷六十五》里,这两首诗归为蔡襄。
三、《桃花溪》、《山行留客》写哪里的景色?
蔡襄诗名为《度南涧》,南涧寺在福建省福州乌石山东,蔡襄是福建人,又曾经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他的这首诗是不是写在福州呢? 不得而知。
假如这首诗是张旭作品,又是写的哪里呢?很多人认为是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据说陶渊明笔下的这个地方在湖南常德桃源县。一个湖南、一个福建,一个盛唐,一个北宋。
而《山行留客》不太清楚写在何时何地,蔡襄这首诗叫做《入天竺山留客》,在福建厦门有天竺山,在杭州也有天竺山,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云: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写緑油。”
山上有上、中、下三个天竺寺,清朝时,乾隆给这三个寺庙改了名字,即今天著名的“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
四、诗歌简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溪》《度南涧》
野烟,山野或村野的云烟。石矶:是指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度南涧》
诗人在江边望见远远的云烟中,有一个横跨清溪的桥,于是问江边渔船上的人,我看见这桃花随着流水而下,请问那个传说中的洞口在哪里呢?
可见诗人在山下的江边,清溪从山上流下,中间流过飞桥,由远而近流到诗人眼前。流水中的桃花,引起诗人的疑问,这桃花长在何处呢,是不是山中真的有一个桃源洞呢?
诗人说话,未必当真。这里的清溪洞口,也许是武陵人传说的桃源洞这个地点,也许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诗人笔下的任何洞口都可以比作桃源洞。
《桃花溪》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作者用写景的方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有远景:飞桥野烟,有近景石矶、渔船、流水桃花。
末句以提问结束,引起读者美妙的遐想 ,空气中仿佛带有淡淡的怅惘,含蓄而悠远。
假如这首诗是蔡襄所写,即使远在福州,也可以这样写。
?另一首诗,可以注意作者如何表达”留“这个字。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春光正好,莫要因为一点雨意就要出山归去。写出了留客之意。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后两句,写出了留客的原因,为什么不要太在意”轻阴“呢?因为在山中,就算是不下雨的晴朗天气,云烟起处,也会沾湿了衣服。
作者诗中写留并不是强”留“,而是婉转地通过写景来表达”留客“之意。
结束语
这两首诗很有意思,在《全宋诗》中有,在《全唐诗》中也有。明朝另一位才子杨慎说是张旭的诗:
余又见崔鸿胪所藏有旭书石刻三诗,其一《桃花矶》云:“隐隐飞桥隔野烟.......”其二《山行留客》云:“山光物态弄春晖...........”其三《春游值雨》云:“欲寻轩槛列清樽,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字画奇怪,摆云捩风,而诗亦清逸可爱。
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选》里,这两首诗被认为是张旭的作品。古人传抄、刊刻时经常出现错误,这种搞不清作者的案例挺多。
@老街味道李白说杜甫太瘦生、作诗苦,南宋人说他讥嘲杜甫,有道理吗?
随园诗话中,袁枚提到的这两幅对联,到底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