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图片郑板桥

时间:2023-05-02 05:5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84 评论:0

其实,我最早看到的书法作品,就是不知道在哪家客厅里看到的下面这幅字:

是的,我也不知道是在谁家看到的,因为在客厅或者书房里挂着这幅字的朋友实在太多了,当时盯着字看,是因为上面的字还认不全,比如开头的那个“难”字,就让我认了好久,更不用说下面的小字了。

估计这幅字之所以传之四海而认可者众多的原因,书法的原因倒在其次,最重要的可能是“难得糊涂”四个字里所包含的对世事通透的认知,中国文艺最早传达给我关于处世的学问的怕除了这幅字,就只有《红楼梦》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幅对联可以相比了。

这幅书法的主人公,就是那一直用下面这方小印“二十年前旧板桥”(语出刘禹锡的诗《柳枝词》)印的那位书画大家:郑燮,而他更为人所周知的名字是: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也就是说,他就只当过县官,所以他还有一方印叫“七品官耳”的印章,既自嘲,又自傲,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我喜欢这种气节。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第八十八首写到过这位大书画家,原诗如下: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十年前旧板桥。

我们逐句解释一下:

第一句,坦白胸襟品最高,指郑板桥的胸襟坦荡,襟怀坦荡,人品最为贵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已经61岁了,为民请命得罪上司,连七品县令也当不下去了。离任时,百姓拦路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离任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任官之时为民所重,离官之后洁身自好,实在是品性高洁之士。

第二句,神寒骨重墨萧寥,指的是郑板桥的书法风格,因为人生经历的原因,郑板桥去官之后,卖画为生,在扬州其间以游戏笔墨调戏扬州盐商,曾经说自己的书法根本不算是书法,过去隶书曾以“八分”称呼,而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是“六分半书”,因为不足十分,有凋谢之气,因此启功先生说他的书法“神寒”,但又因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虽然墨迹萧条寥落,但因为结体严谨,依然字力凝重。

第三句,朱文印小,指的上面提到的那方朱文印章,印章很小,但人品高洁的郑板桥,因为他的人品更得以流传千古。

第四句,二十年前旧板桥,前面提过,出自刘禹锡的诗作,原诗是“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诗是一首好诗,情愫深沉,格调深远。启功老先生引用此句,是高度赞赏郑板桥的书法与做人的风格。

郑板桥的名声很大,有的人认为是他书画的品质,有的认为是他的诗文,有的认为是他的优良的政绩,启功认为,全都是,也全都不是,原因是郑板桥这个人,秉性刚硬直正,但又出柔逊之行,以卖文鬻画为生,胸中无不可言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

韩信不得意时,曾受淮阴当地少年的胯下之辱,韩信得意之后,并不报复他们,而是收为己用;李广被罢官时,曾受过灞陵尉的羁察和看押,李广复官之后,把灞陵尉携至军中杀掉;项羽在拿下咸阳时,曾经叹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穿漂亮的衣服晚上走路别人看不到有啥意思,言下之意,穿好衣服应当在白天走道。郑板桥用他的“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小印盖在纸上的心情和得意之情,比这三个人的格调不知要高多少了。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88,图片来自互联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