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老舍 我这一辈子老舍简介
人人都有一辈子,至于怎么活,活成什么样,可以说千人千面。有的人一生顺风顺水,青云直上,功成名就;有的人从卑微的低层,凭借努力和机遇,一步步走向人生辉煌。
还有的人,纵使百般努力,拼尽全力操劳一生,可到头来,幸福的女神似乎将他遗忘,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内心的悲伤与凄凉无人诉说,在命运面前,一声叹息,一丝冷笑。
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绘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时的一个普通巡警坎坷的人生。
老舍赋予主人公以热情、冷静而又不失诙谐幽默的口吻,向人们讲述他的成长史,奋斗史,犹如一幅发黄的卷轴画,徐徐的铺展在人们面前。让我们从小人物的身上窥探到时代的历史沧桑,感受着他的感受,也感受着时代变迁的冷暖。
小说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1950年,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屏幕;2001年由著名编剧马军骧改编成同名电视剧,2006年、2012年、2017年又以话剧的形式登上舞台,演绎旧时代下的低层人民命运悲叹曲。
小说中“我”一辈子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我”这样的一辈子?对现代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小说,跟随“我”的回忆,触摸“我”的人生坎坷经历,去思考我们这一辈子该怎样的生活。
“我”这一辈子的经历过往
1.青年的“我”,是一个裱糊匠,靠着精明强干,为小小的梦想而拼搏奋斗
十五岁的时候,家里送“我”学“裱糊匠”,“我”当初的理想是,先吃两三年的苦,学个手艺,挣点钱,成个家,过自己快乐的小日子。这么简单的生活目标,没成想“我”却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没能实现想要的幸福生活。
年轻人要想学成一门手艺,吃些苦,遭些罪,甚至丢掉自尊是常有的事,也是成功之路的必要历练。
蘑菇定律告诉我们: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做了三年的“蘑菇”,“我”既学到了手艺,也学会了规矩,为将来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年轻时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成为“我”手中的拐棍,在背运的时候给了“我”站立起来的力量。
工作上精明强干,为人上忠诚和气,又娶了个“俏式利落”的媳妇,生了一对儿女,在外人看来,“我”得到了想要的幸福生活,似乎当初的梦想已经实现。
可天有不测风云,被宠爱的媳妇却跟师哥跑了,简直“带走了‘我’半条命”。家庭的变故让“我”无脸见人,也无法在裱糊行业继续下去。但日子还得过,生活还得朝前走,当巡警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2.中年的“我”,是一个巡警,面对生活的磨难咬牙坚挺,期待人生的改变。
“我”一向看不起巡警,说他们是“臭脚巡”,因为巡警是个地位很低的工作,“当巡警是穷而文明一辈子;穷得要命,文明的稀松。”“这群人全是‘狗熊耍扁担,混碗饭吃’”,但是为了生计“我”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一干将近20多年,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和稀泥”的事业。
在巡警的日子里,“我”兢兢业业,不敢偷懒,因为还得指望那点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期待能谋取个一官半职,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贫穷境地,改变贫困的人生。
可是在那个风雨动荡的年月,穷人想要翻身,简直比登天还难。儿子最终也当了巡警,女儿嫁给了巡警,儿媳妇的娘家也都是巡警。也许这就是穷人的命。
干了20多年的差事,自认为“狗老了还没有人一脚踢出去”,本想谋个轻巧的差事,老了以后靠养老金度日,人生也算圆满了。可是穷人活着,真的不如条狗,因为留胡须,“我”被新来的局长像踢一块碍事的砖头似的,一脚踢了出来,卷了铺盖。
3.老年的“我”,靠打零工糊口,冷眼看待这不公平的世界,无奈的面对人生残局。
都说穷人的命比纸还薄,儿子福海因为想多挣两块钱,生病舍不得花钱,错过治疗期,死了。五十岁的“我”感觉走到了绝路,但还必须“卖着最大的力气,留着十分的小心”,忍饥挨饿,咬牙坚挺,只为给孙子找点粥吃,找点衣穿。
“我”在笑看世间冷暖中,回忆一辈子的过往,在看似诙谐幽默的语调中,透露出社会的无情,命运的无助,人生的沧桑凄凉,“我”把希望寄托在死后,“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回顾“我”这一辈子,按理说“我”头脑灵活,精明强干,任劳任怨,深谙世事,而且工作极度认真,人也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应该能过好这一辈子。可是付出和回报很难成正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只是理想化的状态,几乎成为善良人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善良人依旧食不果腹,恶人依旧吃香喝辣。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月牙儿》中的“我”和母亲,起初都是对生活报有热切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过上好日子,可是越努力越滑坡,最终被沦为“咬人的狗”、“肮脏的暗娼”。
穷人的命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面前犹如雨打浮萍,怎么能把控住人生方向?能够维持基本生存,如蚂蚁般卑微的活着,已是幸事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这样的一辈子
一个聪明能干的头脑、热心向上的人却毫无价值地荒度了自己的一生,这正是鲁迅所说的,“消磨于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而造成“我”人生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1.社会的黑暗动荡
造成“我”悲剧的客观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整个社会动荡和催生出来的黑暗。
清末民国初期,新旧势力在对抗冲突中完成政权交接,而社会并没有得到改变,依旧混乱不堪。
“我”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变,“辫子兵”放火烧了整街商铺,把整串的金银镯子提回营里,反过来又以执法者身份“杀了拾了双破鞋的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抢完烧完,再出来就地正法别人。
“民国的民倒不怎么样,民国的官和兵可了不得!”那次兵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国只不过是一个兵和官横行的世界,非但不比晚清好,反倒更坏,所说的“自由”、“平等”只是一句赤裸裸的谎言。
“我”对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只能挤出一丝冷笑,对民国表示深深失望的同时,也在内心萌发新的希望,希望有更好的制度出现,拯救水火之中的民众。
所以小说以“我还笑,笑我这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作为尾声,给人以警醒,也令人沉思。
2.职业的卑微低下
“我”的职业是巡警,当然和现在的巡警有本质差别,不可相提并论。巡警这一职业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传入我国,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的1902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和二十年代。
巡警,按照社会政治学的分析,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的一部分,他们属于官差,享受官饷,还有一定的权利,似乎是个美差。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巡警的地位十分低下,大都是城市里的受苦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选择的职业。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
“巡警和洋车是大城市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车。拉车不用什么本钱,肯出汗就能吃窝窝头。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
职业的卑微低下,薪水自然低的要命,一个月挣六块钱,即使后来随着职务提高,也就多挣个一、二块钱,比普通工人还要低。
据史料研究记载,民国初年普通工人基本月入1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若仅用于个人生活尚可自足,要赡养家庭则显得捉襟见肘。
而“我”六块钱的饷粮,扣除吃饭穿衣、人情往来、两个孩子开销,即使再怎么节余,月月还不够嚼谷,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困难重重。
既然巡警是个官差,当然也有晋升的门道,“我”也梦想有朝一日混个一官半职,以期改变人生,也改变家庭的命运。
“任我的聪明与本事,不久我必有个升腾”。靠着精明强干、善良正直、要强好胜,“我”的确得到了晋升,补了巡长,后来做了冯大人的卫队长,又被调到防疫处做守卫,可是因为留胡子的原因,最后被踢出巡警队,一切又回到原点,只不过多了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奈。
阶层的固化,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富人一盒胭脂五十块钱,穷人卖女才得四十块钱,还不及一盒胭脂钱,这就是活生生的、残酷的、让人匪夷所思的现实。
穷人单凭自身的努力,妄想改变命运,跳出贫困圈,简直比登天还难,“一个人当巡警,子孙万代全得当巡警”,富贵可以世袭,贫穷也被世袭。
在黑暗的旧时代,毫无反抗能力的穷人只能挨饿受穷,接受被压制、奴役、剥削的社会地位,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命。
“人还能大过天去吗?”“水大漫不过鸭子”。这种逆来顺受的,消极的宿命论为他们的思想带上了禁锢,他们想不到或不敢用反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逆来顺受,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改朝换代上,这也正是低层民众的悲哀,也是小农意识的缺陷。
3.人性的虚荣懒惰
造成“我”这一辈子的也不能排除主观上的原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爱慕虚荣、懒惰自私的心态,而“我”身上也存在这种因子。
妻子的离家出走是“我”人生道路中关键的转折点,“我”无法走出熟人们火辣辣的视线,只好改行,从此踏上了当巡警这条不归路。
当“我”逐渐明白巡警只是个“和稀泥”的角色,不仅无聊,而且还不如当仆人更有钱后,“我”却没有勇气再换一次职业,相比较巡警这个职业还是比较“舒适”。
此时,人性中的虚荣与惰性占了上风,“我”也承认自己的这一弱点,坦言道:“一个人的虚荣心每每比金钱还有力量,当惯了差,总以为去当仆人是往下走一步,虽然可以多挣些钱。”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了奋进的力量,让“我”更不愿意离开巡警队了。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假如“我”能够放下自尊,少一些虚荣,跳出舒适区,趁着年轻力壮,多吃些苦,多遭些罪,多积累些钱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改变不了命运,至少也能改变一下捉襟见肘的生活。
纵然拼尽全力,依然生活在穷困潦倒中,这是生活在低层民众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我”开始“笑”对人生,“我的笑常常和眼泪碰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这是苦笑、冷笑、惨笑,一种啼笑皆非的笑,无可奈何的笑,用笑来控诉这个无情、黑暗的社会。
“我”的生命也在这“笑”中苟延残喘,但是却没有绝望,仍然报存生活的希望,“黑夜无论怎么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我们该如何过好一辈子
通读小说,我们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愤激而又平静的讲述他一生经历的悲惨故事。迂腐的旧时代也在冲锋的号角中,被摧枯拉朽式的人民战争打的灰飞烟灭,时代迎来新的阳光和雨露,“我”的最后希望,终于成为现实。
沐浴着新时代阳光,读着用血和泪交融的悲剧,我们是否也该梳理一下当下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踏实的过好一辈子,不让人生留下遗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人无法避免死亡,但我们可以给生命做倒计时,用向死而生的心境度过每一天,不留遗憾。”
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我们被赋予很多能量,获得了很多自由空间,更面临很多发展机遇,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把握住一个“势”字,让这一辈子过得充实而精彩。
- 度势:审时度势,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小说中“我”在时局的动荡中,恰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命运随波沉浮,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已是万幸,谈论人生方向近乎是个奢侈的事情。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社会风平浪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在大形势下,应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找准人生定位,设定好人生目标,把控住人生方向。如此,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的踏实而长远。
- 布势:布局优势,在喜欢的领域深耕。
小说中“我”本是个善于改良创新的裱糊匠,只因为妻子的离家出走,感觉在圈子里抬不起头来,放弃了喜爱的职业,而选择了被他称为“臭脚巡”的巡警职业。
如果当时“我”能走出阴影,离开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人,到陌生的地方重操旧业,凭借“我”的精明,对手艺再创新,人生将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与其被动的工作,不如主动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让它为成你的优势,并持续专注的精进,用内在动力驱动工作,你会发现,工作已不能称其为工作了,它已变成一个快乐的游戏。
正如《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所写的一句话:找到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 造势:营造气势,打造个人的精气神。
人这一生丢掉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丢掉自己的精、气、神,那是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能称其为人的基本元素。
小说中“我”无论是少年当学徒,青年做裱糊匠,中年干巡警,还是老年打零工,虽然经常控诉和谩骂社会的不公和官场的腐败,但并没有像祥子那样为此而颓废沦落,他身上总有一股力量,支撑他活下去,乃至老年为一点稀粥卖着最大力气时,还讲“仗着力气与本事挣饭吃,豪横了辈子,到死我还不能输这口气。”这正是“我”的精气神的体现,更彰显了“我”这一辈子的坚强与无奈,使悲剧更加悲怆。
鲁迅曾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点精气神的。如果一个人精气皆无,神魂不在,那他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充其论是一个会直立行走的尸体。
所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无论经历再大的挫折,遭受再大的磨难,只要精气神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结束语: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剧,可以映射出旧时代的黑暗与荒谬。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新时代,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能够让我们在清山绿水间自由的徜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过着想要的生活。
感慨之余,我们也应深度思考一下,在伟大的时代面前,我们应当尽一已之力做事,方能不辜负时代的馈赠。
把握时代的风向标,审时度势,布局优势,营造气势,去追逐梦想,方能完成生命的重托,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