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的浮生半日闲全诗

时间:2023-05-02 08:4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2800 评论:0

元丰六年的一个晚上,忙碌了一天的苏轼正准备去休息,抬头的一瞬间忽然被窗外皎洁的月光所吸引,便去了好友张怀民的住所承天寺。

是夜,俩人漫步庭院中,为月光下的美景深深陶醉,由此写下名作《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睡,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个“闲”字,连苏东坡也曾无限地心向往之。

01

闲,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却屡屡怀才不遇。

因与王安石的激进改革之举意见相左,被贬黄州,如同流放。

此时的他,成了一介“闲人”,也终于体会到了身为“闲人”的幸福。

月色好看,就邀请友人一同夜游承天寺,此刻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和宛如湖水一般清澈的月色,好不快活。

这些事情在别人看起来无用,在苏轼看来却是有滋有味,自得其乐。

生活中不缺风景,但要真正体会其中的好,于寻常生活中发现妙趣,却需要有一份甘于远离喧嚣的清宁,一束淡于繁华的素简。

有一次,一个记者访问林清玄:“休闲时做些什么?”

“什么也不做。”林清玄说,顿时两人僵在那里。林清玄只好补充说明:“我不用心去做什么。”

其实,休闲主要是放松心情,不在时间和形式,只要保有几分闲情,再忙的时候也能减少焦虑,没事做时不至于无所适从。

不为一个念头操心,不被一个焦躁留住,念来念转,身心自在,这才是闲情。

如林清玄所说:

名利是闲情的世仇,潇洒是闲情的好友,无碍才是闲情永远的伴侣!

02

闲,不是荒废时间,而是找到乐趣

苏轼的一生,忙归忙,却不忘闲适之道。

他在《临皋闲题》中写道:“江山风月,本无常客,闲者便是主人。”

对他而言,“闲”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心境上的选择。

不管现实处境如何,都不妨碍他闲观山水淡看月。

被贬黄州之后,他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猪肉,文火慢煮,加上佐料,做成了名扬四海的“东坡肉”。还专门写了篇《猪肉颂》来科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被贬惠州之后,在这个岭南的不毛之地,苏轼竟也找到了新乐趣,那便是品尝荔枝的美味。于是,就有了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就是苏轼,即便流落于天涯,也能安之若素。

在他眼中,所有的闲适时光,都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

他的“闲”,从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日,而是于感知细微美好中,寻找乐趣,收获平静。

得益于这份智慧,让他可以摆脱俗世诸多烦恼,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大自在。

正所谓:但得心闲到处闲。

人有一颗闲心,哪怕是在最低的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03

从今天起,不妨作个闲人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66岁走到生命尽头。

苏轼这一生,真的太难了。

可是,他却抓住苦难绝地反击,在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从文人落魄成农夫,他能从农作中获得快乐,自号“东坡居士”;

路遇暴雨无伞,他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从容地在路上唱歌;

贬到哪儿,吃到哪儿,最后吃出了一部苏轼版《舌尖上的大宋》……

他在《行香子》中写道: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他在《中隐堂诗》写道:

“好古嗟生晚,偷闲厌久劳。“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

忙碌午后的一盏清茶,一壶老酒,一首小诗,都是莫大的享受。

闲,是苏轼一生追求的大境界,也是他留给我们,万古不朽的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

人生最适宜的状态,是在忙碌中修行,在休闲中怡情;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

从今天起,不妨作个闲人——

有闲心,有闲情,才是生活。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天地”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