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喜欢两个人 男朋友同时喜欢两个人
斯蒂芬·茨威格,因为他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别精彩,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所以被誉为最懂女人的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的生命中也有两个女人,第一任妻子弗里德里克·温特尼茨和第二任妻子夏洛蒂·阿尔特曼。她们就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当茨威格与弗里德里克在一起的时候,却沾染了夏洛蒂;当他与夏洛蒂在一起后,却与弗里德里克的书信往来不断。
大约这就是婚前婚后的不同,从朱砂痣和白月光变成了蚊子血和白米饭吧!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莫里茨·茨威格是一位纺织品商人,因为家境不错,而且他本人非常喜欢文学,所以他绝不是那种大腹便便口沫横飞的那种俗流。莫里茨举止言谈非常有教养,会弹钢琴,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和德语都不错。茨威格的母亲出身于意大利世家,也是一样的犹太血统,在这位大家闺秀的影响下,茨威格也说的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
茨威格与兄弟阿尔弗雷德
茨威格的整个童年至少年时代都过着富裕、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而他居住的城市维也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可以说是这个世界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巅峰。在茨威格的记忆里,这里美好、平和、安宁、繁荣,是他的精神家园。然而盛极必衰,茨威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祖国会急速衰落下去,以至于他的后半生都在追忆故土的繁华。
斯蒂芬·茨威格
金钱充沛的人往往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茨威格就是如此。17岁他就发表了诗歌作品,然后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完成学业之后又去周游世界,他先后去了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一边四处旅行,一边发表作品,同时翻译一些优秀作品。他结交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斯蒂芬·茨威格
如果不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许他的美好日子还会继续下去。1914年,随着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被引爆了,整个奥匈帝国都被拉入战火中。维也纳一片狼烟,在此之后,茨威格只能通过回忆来怀念曾经那个美好的家园。
弗里德里克·温特尼茨
弗里德里克·玛丽亚·冯·温特尼茨比茨威格小了1岁,同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有文化的犹太家庭。在那个年代,女人是不被允许上大学的,但弗里德里克依然受过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育。她精通法语,25岁时与一个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的男人温特尼茨结了婚,但是婚后的并不幸福。
弗里德里克·玛丽亚·冯·温特尼茨
弗里德里克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她酷爱文学,喜欢写作,做梦都想成为一个作家。而她的丈夫却喜欢交际、赌博,整日流连在外不乐意回家。男人觉得妻子死板无趣,女人觉得丈夫不靠谱,就算弗里德里克接连为丈夫生下了两个女儿,他们的感情也并没有进展。温特尼茨在外面有了情人,经常与妻子分居,弗里德里克觉得这样的婚姻着实无趣得很。
弗里德里克·玛丽亚·冯·温特尼茨
19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弗里德里克认识了茨威格。在此之前,弗雷德里克就已经拜读过茨威格的大作,诗人细腻的文字让她十分感动,当见到本人之际,一下就对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青年产生了好感。弗雷德里克就像是一个小迷妹一样用目光追逐着茨威格,之后还写了一封信给偶像。信中洋溢的热情和对文学的见解打动了茨威格,两人成了笔友。
1912年,两人再次见面了,这一次,他们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茨威格与弗雷德里克
可是弗里德里克已经结婚了,虽然丈夫与她早已经分居,但在这个年代,离婚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又因为两人的家庭也算得上是名门,他们并不敢在维也纳相会。这两人就像是一对苦命鸳鸯,在巴黎、苏黎世等地约会。这样的日子既煎熬又快乐,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爱情似乎永不疲倦。
1917年,茨威格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一幢房屋,这是一个小巧的狩猎别墅,背靠阿尔卑斯山,幽静闲雅,去欧洲其他地方也很方便。
茨威格与弗雷德里克
不知道是不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见过了生死,弗里德里克的丈夫终于同意与妻子离婚。1920年,已经与茨威格相恋了8年的弗雷德里克终于在维也纳市政厅结婚。这两人结婚之时均已人到中年,婚礼是个简简单单的仪式。然后他们就搬到了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房子中去。
家庭、爱情、事业
婚后,弗里德里克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小家庭的建设中去,她将两人的小家布置得温馨又舒适,接管了丈夫作品的出版事宜,同时还接了一些翻译工作。这个并不是以美貌著称的女人在离婚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对事业充满着热忱。
斯蒂芬·茨威格
虽然战后整个奥地利的经济都陷入停滞,物资也并不丰裕,但他们的小日子过的非常平静,弗雷德里克对文学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激发了茨威格的灵感,他在这段时间内屡有杰作问世,就算许多年后茨威格自己都说道:“在我个人生活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那几年有一位客人来到我的家里并友好的留了下来,这就是——我的成就。”
这座房子还迎来了不少访客,罗曼·罗兰、霍夫曼·斯塔尔、雅各布·瓦塞尔曼……许多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画家、学者在来到欧洲时都会来到这里拜访,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所有的事情将会如此美好。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只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了欧洲上空。
斯蒂芬·茨威格
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宣扬种族主义,犹太人这个族群开始遭到灭顶之灾。
那些狂热的纳粹分子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包括海涅、托马斯·曼和茨威格的作品在内的大批书籍被焚。只要身具犹太血统,无论你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家、作家,一律被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
茨威格与弗雷德里克
德国一片白色恐怖,令茨威格绝望的是,奥地利当局屈服在纳粹淫威之下,他们派人抄了他的家。令茨威格不得不离开萨尔茨堡,转到了英国伦敦居住。弗里德里克不得不往返于英国和奥地利之间,茨威格希望她能与自己一起到伦敦居住,但弗里德里克自有主张。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奥地利,作为母亲,她不想照顾不到女儿们。并且她还有自己的翻译和出版事业,弗雷德里克并不甘心情愿放弃。
茨威格总是在妻子面前抱怨自己缺乏工作助手,弗里德里克便在伦敦为他物色了一个女秘书,也是因为这朵白玫瑰的出现让红玫瑰彻底退出茨威格的生活。
夏洛蒂·阿尔特曼
夏洛蒂·阿尔特曼比茨威格足足小了27岁。这个出生于意大利的犹太女孩也是因为纳粹的迫害才流亡到伦敦,因为知书识字被弗里德里克选中做了丈夫的助手。
夏洛蒂·阿尔特曼
这是一个与弗里德里克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她温柔,恬静,善解人意,就像是一根蒲柳一样柔弱无依。她崇拜着茨威格,爱的卑微极了。在朝夕相对间,茨威格与夏洛蒂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婚姻中走进了第三者,那么这段婚姻也必然会走向末路。
茨威格两相为难,他爱着弗里德里克的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但他同时也喜欢夏洛蒂的柔顺善良。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茨威格谁都放不下。在煎熬中,他选择向妻子说出实情。弗里德里克并没有哭闹,她选择退出这场可悲的婚姻,放茨威格自由。
茨威格与夏洛蒂
两人离婚后,茨威格并没有感到解脱和自由,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弗里德里克:“这次分别在我的内心里留下的只有悲伤,因为在心灵的深处我们并没有分手,或许还更亲近些……你逝去的并不太多,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我变成了一个热爱孤独,与世隔绝的人……”虽然他们不再是夫妻,但茨威格还是希望能与弗里德里克做好朋友。
弗里德里克同意了,他们自此一直保持着联系,茨威格与她的信件也往来频繁。
茨威格在巴西的住所
1939年,茨威格正式与夏洛蒂登记结婚,1941年,两人移居巴西。
而弗里德里克在离婚后定居法国,1941年到了美国,她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专门为作家服务的机构,帮助那些流浪海外的作家翻译作品,并且联系发表。
茨威格最后的信件
1934年,茨威格就被德国归入“德意志不欢迎的、有毒作家一号名单”。虽然巴西政府以贵宾的规格来欢迎这位伟大的作家,这里没有战火,他可以过上平静体面的生活,但茨威格的每一日都在煎熬中度过。如果说一战摧毁了一个青年对家国美好的幻梦,那么二战就直接摧毁了茨威格的精神家园。他惶惶不可终日,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同胞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奥地利人,他的祖国美好河山被炮火炸毁,敏感又懦弱的作家他撑不住了。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孤岛,茨威格被困在其中。
斯蒂芬·茨威格
夏洛蒂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她患有哮喘,茨威格又日渐老迈,她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照顾丈夫这件事儿上去。在这份感情中,她是有些卑微的,她不觉得自己可以像弗里德里克那样勇敢对茨威格说不,也不能像她那样大声与茨威格讨论文学和艺术。她总是听话的,柔顺的,从来都是以丈夫的喜好为优先。她知道丈夫一直在给前妻写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人是属于她的,这便足够了。
无论走到哪里,茨威格都在给弗里德里克写信,甚至在给朋友的信中也不断地提到前妻。
茨威格与夏洛蒂
1942年,茨威格给弗里德里克的信件越发频繁,2个月间就写了三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在他决定自杀的前四天,也就是1942年2月18日,茨威格写信给弗里德里克:“我全部的思绪都在你,我希望你的孩子们能找到好的职业机会,走他们自己的道路,看见一个更好的世界。我想你的身体健康,情绪良好,而在纽约,因为它的多样,你至少可以参加它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而这里,我只有大自然,和读了又读的一些老书。想你,永远。”
斯蒂芬·茨威格
在他自杀的当天,茨威格又写了一封信给前妻:“我太累了,承受不了这些。而你有孩子,因而有责任要承担,你兴趣广泛,精力没受到损害。我相信你会看见好时光,你会理解我没能再等下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给你写下这几行文字,你可以想象我是怎样地快乐,自从做出这个决定。亲吻你的孩子们,不要为我抱怨……”
在写完这封信后,也就是当天的12点至16点之间,茨威格带着第二任妻子夏洛蒂服毒自杀。
夏洛蒂·阿尔特曼
我们已经不知道夏洛蒂抱着怎样的心情与丈夫一起赴死,或许她真的愿意与自己的丈夫同生共死,或许这是她唯一能完全拥有他的方式。茨威格带着他的白玫瑰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间,而弗里德里克则一直活到了1971年。
她的光辉完全被文采斐然的前夫所遮盖,其实弗里德里克曾在1913 年以温特尼茨的名义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翻译了无数著作,在茨威格死后创立了“美欧友好协会”,同时还担任国际茨威格研究会的名誉主席。她的确坚强勇敢,即使是独自一人也将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老年的弗雷德里克
或许男人们都希望生命中能同时拥有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是灵魂伴侣,可以讨论人生,还能将他的事业打理的妥帖;白玫瑰则百依百顺,温柔小意,以夫为天。如果可以同时拥有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儿。
当然,世间哪儿有那么好的事儿,不负如来不负卿,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