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朱光潜 嚼文嚼字朱光潜文章大意
讲课前,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第二天上早朝时,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就更好了。
童鞋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什么呢?原来,“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可见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都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专论—《咬文嚼字》 。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青年时代曾赴欧洲留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这些领域的广博知识为其美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形成三者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讲美学与西方文学。
学术代表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等。
《咬文嚼字》选自1946年出版的论文集《谈文学》。(识记)
一分钟概括
说起“咬文嚼字”,大家仿佛都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个贬义词啊!没错哦,《汉语词典》里将其解释为:“卖弄学问,过分推敲字句。”而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咬文嚼字”被朱光潜先生贬词褒用,赋予了新的意义,他广征博引,实例充分,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提倡我们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应具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原文
《咬文嚼字》
核心考点
1、本文作者及其重要论著。(见文章开篇)
2、本文的文体类型:文艺专论
3、本文的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本文的主要观点:
作者通过三个分论点一个总论点阐明:第一,“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说明了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第二,咬文嚼字不只是表面斟酌文字的分量,而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说明了什么是“咬文嚼字”,或者“咬文嚼字”的本质是什么;第三,咬文嚼字的难处在意义(主要指“联想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必须防止“套板反应”产生的流弊,说明了怎样“咬文嚼字”。最后归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5、本文的结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自然段见本文插图)
第一部分(1-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情感的关系。
第二部分(5-6):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和说明有正负两面,破除套语滥调的创造态度。
第三部分(7):总结上文,领略文字运用应具有的”谨严精神“,养成文学创作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6、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 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文学实例
对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法—— 阐析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