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 雾都孤儿观后感1500字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大量工业排放烟尘。伦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为家居燃料,产生大量烟雾。这些烟雾再加上伦敦气候,造成了伦敦&34;远近驰名&34;的烟霞,伦敦有着古老的建筑。当烟雾来袭,四周的能见度没有多少,连在路边的路灯,十步之后不见一点光芒。整个人就是如同走进了巨大的迷宫,找不出归路。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小主人公就是在雾都开始了一段可怕的旅程,不仅仅是路看不清,也反映社会上人有时也看不清。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34;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34;。
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崔斯特,是一名生在济贫院的孤儿,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尔夫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可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窃贼团伙的首领—费金费尽千方百计,企图把奥利弗训练为扒手供他驱使。奥利弗跟随窃贼伙伴&34;机灵鬼&34;和贝茨上街时,被误认为他偷了一位叫布朗洛的绅士(恰巧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后因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说明小偷另有其人,他才被释放。由于他当时病重昏迷,且容貌酷似友人生前留下的一副少妇画像,布朗洛收留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洛及其女管家比德温太太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窃贼团伙害怕奥利弗会泄露团伙的秘密,在费金指示下,塞克斯和南希费尽心机,趁奥利弗外出替布朗洛归还书摊老板的图书的时候用计使他重新陷入了贼窟。但当费金试图惩罚毒打奥利弗的时候,南希挺身而出保护了奥利弗。费金用威胁、利诱、灌输等手段企图迫使奥利弗成为一名窃贼,成为费金的摇钱树。
一天黑夜,奥利弗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正当奥利弗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主人报告时,被管家发现后开枪打伤。窃贼仓惶逃跑时,把奥利弗丢弃在路旁水沟之中。奥利弗在雨雪之中带伤爬行,无意中又回道那家宅院,昏到在门口。好心的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无巧不成书,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利弗的姨妈,但双方都不知道。在梅丽夫人家,奥利弗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温馨和美好。但费金团伙却不能放过奥利弗。有一天一个名叫蒙克斯的人来找费金,这人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由于他的不孝,他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遗产给了奥利弗,除非奥利弗和蒙克斯是一样的不孝儿女,遗产才可由蒙克斯继承。为此蒙克斯出高价买通费金,要他使奥利弗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以便霸占奥利弗名下的全部遗产,并发泄自己对已去世的父亲的怨恨。正当蒙克斯得意洋洋的谈到他如何和邦布尔夫夫妇狼狈为奸,毁灭了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听见。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利弗的遭遇,冒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
正当罗斯小姐考虑如何行动时,奥利弗告诉她,他找到了布朗洛先生。罗斯小姐就和布朗洛商议了处理方法。罗斯小姐在布朗洛陪同下再次和南希会面时,布朗洛获知蒙克斯即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温·利弗得的不孝儿子,决定亲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们的谈话被费金派出的密探听见。塞克斯就凶残的杀害了南希。南希之死使费金团伙遭到了灭顶之灾。费金被捕,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与此同时,蒙克斯被布朗洛挟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奥利弗被布朗洛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为了给蒙克斯自新的机会,把本应全归奥利弗继承的遗产分一半给他。但蒙克斯劣性不改,把家产挥霍殆尽,继续作恶,终被锒铛入狱,死在狱中。邦布尔夫恶有恶报,被革去一切职务,一贫如洗,在他们曾经作威作福的济贫院度过余生。
在小说中,正面主人公一般都会得到好的结局,小说的基调基本上也是乐观的。从《雾都孤儿》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比较突出,他自己的创作风格虽已形成,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成熟。《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伟大的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主要反映刚刚通过了济贫法的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作者在创作上爱憎分明,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他笔下的人物富有鲜明的个性,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他笔下的人物风貌和语言风格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狄更斯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革新家,他在《雾都孤儿》中描写了一系列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杜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说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他的倾向性,而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憎恨。同情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等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还用了行业的黑话。然而,狄更斯决不作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进行加工、提炼和选择,避免使用污秽、下流的话语。主人公奥立弗语言规范、谈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窃为何物。
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奥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罗。第二次,他在匪徒赛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窃,被偷的恰好是他亲姨妈露丝·梅莱家。这在情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使你读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对这种本来是牵强的、不自然的情节也不得不信以为真。这就是狄更斯的艺术世界的魅力。
狄更斯善于处理细节,于细节之处展现他的幽默,例如在小说的结尾,犯罪集团首领费金在接受审判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幽默:他从上往下看,眼睛从天花板一直看到了地板上,但是他只看见了众多的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自己,他听到了法官对自己审判的报告,他转向律师,目光恳切地看着律师,希望他大发慈悲为自己辩护几句。但是,这下面坐着的人群中,有的人在吃东西,有的人在用自己的手绢扇风,居然还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在给自己画素描。他在内心里想着:到底怎么样?他画得像不像呢,真想过去看上一眼呢。一位绅士出去又进来,他想着这位绅士一定是去吃饭了,他会吃什么样的饭呢?此后,他又想到了绞刑架,突然听到了自己被判处绞刑。他只是喃喃地说,自己岁数大了,大了,接着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了。我们从这段费金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狄更斯对反面人物的一种幽默化处理,罪大恶极的费金此刻站在法庭上还不诚恳地承认自己的罪行,死到临头还在想着与自己罪行无关的事,这恰恰说明了费金内心的无助。这种细节处的幽默让读者深知&3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34;,同时讽刺了罪犯费金的恶行。
这种细节化的幽默还在描写新兴资产阶级上有所体现,表面上这些人说话文质彬彬,谈吐文雅,实际上是一群贪图金钱之徒。狄更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举止得以展现。同时,也通过对南希等弱势群体的细节化描述来展现英国底层人物的乐观,通过他们的语言,得以看到他们乐观的品格,这些幽默的细节化处理使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充分享受狄更斯带给我们的乐趣。
在《雾都孤儿》中我们好象看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是却可以通过主人公奥里佛的经历联想到作者童年的遭遇。狄更斯在他的自传中告诉我们,小说中那个读者皆曰可杀的贼首费金得名于作者少年时代当童工的鞋油作坊里一位对他十分关照的同伴鲍勃·费金,&34;他比我年长好几岁,个儿也高得多。&34;作者的创作材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现实,同时又进行了艺术性的成功改造,他的创作我认为可以用&34;艺术性的现实主义&34;来概括。
在这个小说中,奥利弗,南希,罗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他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们堕落或彻底堕落,反而更显示出他们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最后,邪不胜正,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虽然南希最后遇难,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正是她在冥冥中的在天之灵,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因此在小说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奥利弗则得到了典型意义上的善报。而恶人的代表——费金,蒙克斯,邦布尔,塞克斯无不一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雾都孤儿》问世一百多年来,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经典作品。小说中那个愚蠢、贪婪、冷酷的教区干事&34;邦布尔&34;在英语中已成了骄横小官吏的代名词,并由此衍生出&34;妄自尊大,小官吏习性&34;等词义。邦布尔先生婚后训斥老婆,&34;哭能够舒张肺部,冲洗面孔,锻炼眼睛,并且平息火气。&34;这句话收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新版《哥伦比亚名言辞典》。
小说《雾都孤儿》后来改编成了多种电影、动画片、连环画,搬上了荧屏、舞台。在中国,《雾都孤儿》大概可以算得上一代又一代读者最熟悉的世界文学名著了。&34;奥立弗要求添粥&34;一节编入了我国出版的多种英语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