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哲理
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
讲宋明理学必先讲李翱,因为宋明理学针对汉唐经学是一种转向,转向心性之学,李翱就是第一个系统谈心性的哲学家。李翱的思想影响要大于韩愈。比较起来,韩愈文学的光芒盖过了思想的光芒,而李翱是思想的光芒盖过了文学的光芒。李翱的文章写得也很好,但与唐宋八大家相比还是有点差距,所以《古文观止》里面他的文章就选不上了。
李翱虽然也反fo,讲道统,提倡古文运动,但是他与韩愈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韩愈骂fo教,是要废掉fo教;李翱骂fo教,是要超越fo教。后面这一招,恰恰是宋明理学的做法。所以说,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
但是,儒学要超越fo教,你得先研究fo教,搞清楚fo教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说白了,你得先拜和尚为师,然后想办法超过师傅。不过,文人士大夫未必有闲工夫去研究释教,李翱与释教的结缘,应该与他个性有关。他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的人,也明白急躁不好,于是想办法去补救,那叫“缺什么补什么”。
1、李翱是个急性子
李翱比韩愈少6岁,他的性格比韩愈还要耿直,《新唐书》说他:
性刚急,议论无所避。
性格刚强急躁,说话从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你看他的文集,里面有好几篇议论别人的文章,其言辞之激烈,几乎不留余地。即使是对他的老师韩愈,也一点情面都不讲。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李翱的急性子还真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影响,他也因此和释教结缘。
李翱年轻的时候做了多年的底层官员,他嫌官小,很不满意。他越想越气,就在中书省谒见宰相李逢吉的时候,当面破口大骂,说宰相的种种不是。这位宰相装作没听见,不与他计较。但是,说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李翱很后悔,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觉得自己的行为过于鲁莽,于是自己请求休假。一百天以后,按照制度要把他的官职停了,这个时候,宰相李逢吉上奏举荐他为庐州刺史,相当于做庐州市长,当时的一把手。我们现在看到唐宋时代的朝廷官员,犯了错误,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你到落后地方去做过县令或者刺史什么的,这是个值得研究的古代官场现象。
李翱做过国子监博士,还有史馆修撰、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等,这些官位确实不大。地方官做过几任刺史,如庐州、郑州、潭州(今长沙)、朗州(今常德)、贵州刺史,后面还做过一个节度使,叫做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管理的区域包括湖北、河南、重庆的一部分,是当地的军政一把手。这是他最后一任,最后在这个节度使任上去世。
李翱在做地方官时,与当地的很多的高僧有交往。根据释教方面的记载,至少有四五个,比如西堂智藏、药山惟俨、鹅湖大义、紫玉通道、南泉普愿。这些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高僧,还留下几段佳话。其中有两个特别有名的公案:一个叫做“南泉救鹅”,一个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
2、“南泉救鹅”
李翱曾拜访过南泉普愿禅师,于是有了这段对话:
李翱直接问大师一个问题:“有个人在玻璃瓶里养了一只鹅,鹅慢慢地长大了,瓶子快要撑不住了,但是养鹅的人既不想打破瓶子,又不想伤鹅,这该怎么办?”南泉禅师并不急着回答。李翱就很急。突然,普愿叫了一声:“李翱!”李翱吓了一跳,立马回答:“在。”禅师说:“不是出来了吗?”
这个公案,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一般人看得莫名其妙。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星云大师引了这个例子,标题叫做“作茧自缚”,一语中的。其实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3、“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二个公案叫做“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个与药山惟俨禅师有关。李翱在做朗州刺史时,朗州就在常德,那里有个药山寺。有一天特来拜访药山寺的惟俨禅师,可药山没把他当回事,继续跟别人说话。侍者提醒说,太守大人在等您呢。注意,这里的太守和刺史在古人看来是一回事,指当地的最高官员。药山继续装糊涂,不当一回事。李翱心中抱怨,说了句“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你名气虽大,见了面也不过如此嘛。等了好久,药山禅师才突然喊他的名字,李翱马上答应。禅师问:“太守为何贵耳贱目?”太守大人为何重视耳朵、轻视眼睛呢?这都是双关语。李翱这才放下架子,他赶紧向禅师请教:“请问什么是道?”“道”在这里指的是“fo法”,fo法的根本在哪里?药山禅师用手指了指上面的天,又指了指面前的瓶子,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心中多年的迷惑顿时消失,恍然大悟。他为此而写下千古名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们很多人总以为fo法有多么的高深,而禅宗的高僧们却用极其平易的方式告诉你,fo法就在当下,蓝天白云、行云流水都是佛法。
前面提到,李翱25岁的时候在汴州认识了韩愈,拜韩愈为师。其实在此以前,他还跟了一个老师,叫梁肃,而梁肃的老师是天台宗大师湛然。这两个老师对李翱都有影响。李翱批评释教对国家不利,提倡以儒学为本,与韩愈有关。李翱吸取释教的优点,与梁肃有关,也跟他多年与禅师打交道有关。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李翱不可能写出他的哲学作品《复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