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目山昭明寺 东天目山昭明寺牌位

时间:2023-05-02 11:4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7250 评论:0

上篇:英武睿哲统佛道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被称为“圣君”实属难能可贵。然而,南朝的梁武帝肖衍(公元464-549年)却是其中之一位。。他世系为汉代武帝相国肖何之后,前后“武帝”似乎冥冥之中深藏玄机。

首先,他生而超凡:肖衍的出生大抵与史上圣哲的降生雷同,据记载是她母亲吃了一种发光的菖蒲而诞生。故天资聪慧,造谐不凡。年轻时志向高远,有诗为凭:“唯当勤精进,自强行胜修。”《梁书-武帝纪(中)》载武帝:“独行周闾,肥迎丘园,不求闻达,藏器待时。”说明他做人低调,深谋远虑。 他通晓天文,可与诸葛武侯媲美。故在历代帝皇中为惟一。南朝(齐)东昏侯肖宝卷荒淫无道、乱殊朝臣,杀人如麻,整日里与鼠为伍,称为“老鼠皇帝”,堪比殷纣王。《汉书-天文志》记:“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即举兵革事,改更王朝。他凭借星占之象称:“今太白出西方,仗义而动,天时人谋,有何不利?”便在谋臣张弘策的合意下,一如周武伐商举义除暴,而让肖宝融称齐和帝,仅一年优胜劣汰中,南朝(齐)群臣请求齐和帝退位,于是公元502年4月,中兴二年肖衍受禅登基为皇。

为免后史记的贬笞误录,他在《净业赋-序》中说道:“独夫既除,苍生苏息。便欲归志园林,任情草泽。下逼民心,上畏天命,事不获己,遂膺大宝。” 如此般肺腑之言,《梁书武帝本纪》评论道:“兴文学、修郊祀、治五乱、定六律。”总之,是“英武睿哲”。他的匡济之心充分表达在对道家与佛法之中:《隋书-经籍志(四)》道:“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又,《太平御览》的《道学传》记载,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乃舍道归佛,由是大兴佛法。”其中,有史表明,武帝奉行“内圣外王”之道的由来,乃免不了道家高人的幕后训导。是时向曲山(茅山)金坛洞宫,自号华阴真人的陶弘景与梁武帝为厚交,即成“山中宰相”,卒于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缢号贞白先生。故而,人们只知武帝崇佛,而不知他是道家的门徒。他出类拔萃的天文星卜之术便得教于道家。他“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且绝无仅有地记载了罕见的“老人星”天象凡14种57次。这天象在唐《开元占经》指出过:”王政和平,则老人星临其国,万民寿。” 事实正是如此,曾武帝在位的近半个世纪中,梁代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同时,武帝可称为是天下文艺之大家,真是“众花杂色满林上,舒芳耀绿垂轻阴”书室芬香:太子肖统藏书达三万卷,肖绎十四万卷。以儒家之教精于诗书画琴。武帝及其三子肖纲是《宫体诗》的发端者,“竟陵八友”之一,且存古诗乐赋105首;编撰经学《孔子正言》、《春秋答问》、《周易讲疏》及《通史》600余卷; 宗教方面的编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几百卷; 《隋书-音乐志》称:武帝“既善音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 他的《与梁武帝论书啟》成为书坛书法的典范。尚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古今书人优劣评》、《答陶隐居(注:陶弘景)论书》、《草书论状》等书法论著。当然,依其品性他包罗儒释道三家之大成。看看武帝的大兴佛教的旷世业跡,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与昭明太子是极出的虔诚者:他在建康(金陵,今南京)建寺庙500余所,有称“经作雕丽,奄若天宫”。天监二年(503年)改修会稽郑县塔时现见佛舍利,亲临礼拜; 天监三年改建阿育王寺塔(今宁波),三次光临礼佛,并迎请佛陀舍利置国内二百余寺塔里。大通元年(527年)64岁至85岁,四次舍身于同泰寺。曾于普通六年(525年)他发表了“宇宙模型”学说(据称同泰寺东南的璇玑殿内,按佛学的宇宙论建了“盖天仪”),必须认承,物质主义与佛学论述是泾渭分明的相抵触。也必会预见,当年梁武帝以佛教的科学为依据的理论,予以否定:可谓言之过早也。《梁书-本传》说:“昭明太子(肖)统,字德施。云小字维摩(注:比喻为小维摩诘大师)”有其父必有其子”。浙江临安东天目山的昭明寺蜚声遐迩,在其峰顶上有“分经台”今日尚存,他将《金刚经》分三十二节。笔者曾实地考查。他著有《昭明文集》。该父子俩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有目共睹、盖世无双!

唐代诗人杜牧赋诗赞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描绘了江南梵音千里,迴绕天际水风的一派祥和的灵性胜景。故此,梁武帝在位48年中,践行老子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以身献法,仁慈、宽容、厚道地处世。致国于和平昌盛,河清海晏,是名符其实的“菩萨皇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他出于仁慈之心接降北魏大将侯景。虽然有天象记录“白虹贯日”、“太白昼见”、”荧惑守心”的破国凶象,但是,在一贯认天命的武帝误判之时,被小人侯景乘机反叛而困死台城。

梁武帝的陵墓遗迹

真是“成也肖何,败也肖何”与他的祖先肖何相见于道山?

下篇:遇道达摩终未觉

普通元年(520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三年之后于九月廿一日抵达南海广州,刺史肖昂迎接,并奏于京,武帝遣使往迎。次年十月一日到达建康。

武帝见面问道:”朕即位以来,建寺、撰经、供僧尼无数,无何功德?”尊者答曰:“并无功德。”武帝惊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武帝再问:“何为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武帝与昭明太子所持二谛论:立真谛以明非有; 立欲谛以明非无。对“廓然无圣”的告诚,武帝仍然是凡圣分别之见。便干脆有逐客之意喝道:“在朕面前到底是何人?”达摩答:“我也不认识!”见此情景,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以一芦苇度江之北魏。

以上一幕,历来人云亦云,不得方寸,成为千古之禅机。其实这些经典对话的要处,在于当时的梁武帝处于二谛“二元对立”的层面:何谓“并无功德”?从灵性究竟的高度“功德”亦是束缚之因; 从世间来说,是为己种善果,作为来世之福报,而不得解脱。故达摩答曰: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跟着你轮转不休如影随身,虽有非实。故有是因果,故无是解脱; 何为“真实功德”?尊者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意思是说, 将“心智”放下才能圆融,将己之躯体放空于“无我”,如此乃“一无所得”,离世间一切功德成就,而不假于外求便是内在的无功德之“功德”; 何为圣谛第一义?尊者答曰:”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原义是,在浩荡无际的宇宙与众生亦是生而平等,圣者与蚂蚁无别,何作圣贤之别?持凡圣分别之见的武帝,意欲逐客干脆喝问:“朕的面前到底是何人?”尊者曰:“我也不认识!” 有此一答,更进一步表明:“凡一切相亦是虚妄”。故佛说:“持平等相”。武帝与昭明太子持二谛,着有无之相,而无有落处!故达摩尊者终结说:无有功德和廓然无圣。在这无功德既无成圣的结论下,武帝茫然失色,终不得悟。

纪念菩提达摩圣诞日而写:(2018-11-12 于杭州寓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