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傍采莲女 若耶溪上阅读答案
这里有详细的解读,亦有诗词故事。
……
綦毋潜(qí wú qián),复姓綦毋,名潜,字孝通,今江西赣州人,唐代著名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692年—755年。
约15岁时游学长安,和当时的诗坛名家多有交往,诗名渐盛。
约开元八年(720年),落第回乡。开元十四年,再次赴京赶考,进士及第,朝廷任命他为宜寿导尉。开元十八年回乡省亲途中在南昌拜谒张九龄,二人多有酬唱。
开元二十一年冬,送好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他的影响,萌发了归隐之心,年底离开了国都,最终下定决心弃官南返,开始了游历江淮的生涯,接近十年之久。
兜兜转转,一晃就来到了天宝初年(约742年前后),他返回洛阳和长安,谋求一官半职。约天宝十一年任左拾遗,后迁为著作郎(五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再次弃官归隐,游历江淮,最后不知所终,销声匿迹。
从他的生平来看,他的仕途之路并不是很顺畅,最高做到五品的著作郎,但是他的诗名却很大。王维、张九龄、孟浩然、高适、韦应物、李颀等当时著名诗人和他过从甚密,互有酬唱。
尤其是王维,曾为了安慰落榜的綦毋潜,写下一首名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我第一次知道綦毋潜就是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当时就充满好奇,能被王维称为知音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后来才知道他和王维是一路人,诗风和王维很像。
《全唐诗》共收录他的诗26首,多是山水田园、寻幽探访之类。后人评价“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
他笔下有一首五古,写尽春江月夜之美,令人如痴如醉。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据说是西施浣纱处,水清入镜,山峦叠翠,文人笔下多有佳作。
比如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女嬉戏的欢快场景令人向往;
比如陆游:“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虽是寒霜时节,溪畔的落叶美出天际。
比如孟浩然:“白首垂钓翁,新装浣纱女”,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
这首《春泛若耶溪》是他的代表作,渲染了一种寂静、幽美、迷蒙的氛围,令人沉醉。
诗文大意为: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从未改变,也不刻意追求目的地,一切随心所遇。
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星夜又转到西边的山谷,隔着群山,抬头仰望着天山的南斗星。
潭面升起溶溶的烟雾,柔和迷离,随着行舟地移动,山林中的明月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
世事是何等的纷繁迷茫,不如做一名隐居山中的钓翁。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诗的开头就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幽意”,即幽居独处,与世无争,闲散自适的意趣。
“无断绝”说明诗人的这种意趣是他的人生追求、人生取向,从不间断。
“偶”字就是这种意趣的具体体现,是相遇、相合、偶尔之意。景致和诗人的意趣相合,率性出游,没有目的。诗人的这次出游不是一定要见到什么,也不是非要到达哪里,一切全凭自然。
“幽意”是主旨,是动因;“偶”则是出游的方式和样态,流露出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的是泛舟的时间和路线,同时描写了两岸的景物。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诗人刚出发就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晚风习习,吹拂着行舟,小舟任凭春风吹送,慢慢地进入了春花夹岸的溪口。
这落英缤纷的一幕,多么像当年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样子,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明快,环境是多么清幽。
一个“晚”字写出了此次泛舟的时间是夜晚,一个“花”字则和诗题中的“春”切合。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这两句描写了行舟途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诗人陶醉在幽美的景致当中,不知不觉已是“际夜”,到了夜晚,说明诗人泛舟已经很久了,这里也恰好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
小舟转入了西山的山谷,诗人置身新境,心旷神怡,抬头仰望星空,南斗星闪闪发光,思绪放飞,不觉得已经“隔山”了,诗人早就和这曼妙的山水融为一体了。
这里的山根据地理知识分析,当是著名的会稽山,西壑就是作者经过会稽山一带的若耶溪。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这里的潭当是麻溪和若耶溪的交汇处,也就是麻潭,是若耶溪的最上游,因为再往前就是麻溪了,这里的水十分清澈,历史上的名人谢灵运和谢惠连兄弟常常在这里游赏。
这两句是淡墨描绘的若耶溪如画的夜景。
“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形容夜月之下雾气蒙蒙的状态。这里的“飞”字非常巧妙,既写出了溪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耀迷离的样子,又写出了雾气的飘流和月光的倾泻。给人一种动态美。
夜深月沉,行舟向前,溪水两岸的树木伴着月亮缓缓地退向身后,这样寂静迷蒙之景着实令人如痴如醉。
诗人这一路走来,没有驻足停留,从容出发,沿溪赏景,处处轻描淡写,充满了对山水的陶醉,诗人做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行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静、迷蒙的意境。置身在这种环境下的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人生世事不就和这溪水上弥漫的烟雾一样,虚幻缥缈,还不如做一名持竿垂钓的隐士来的痛快。
月夜之下的一切都是清幽的,这就和尘世的嚣嚣形成了对比,追慕“幽意”的人生反而是明智之举。
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诗人正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才彻底决定归隐的。这场战乱波及了王维、杜甫、李白等一大批当时文坛的顶流,谁也没有想到,盛世之下居然隐藏着天大的阴谋,诗人感慨“弥漫”就显得合情合理。
纵观全诗,没有一个静字,却句句不离静,景幽,意境更幽,回味无穷。
这首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后人对其评价很高,更有人将这首诗和王维的山水诗相提并论,足见成就之高。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