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忆突破

时间:2023-05-02 15:1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8452 评论:0

搜索创作挑战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各种协定强加于中国。当时的政府希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以便在结束战争后能够对抗对中国的控制并恢复国家自主权。因此,中国政府同意派遣劳工前往欧洲作为盟军的支援力量。

这些中国劳工经历了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其中包括挖掘战壕、修建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并在一些情况下,被送到前线执行更为危险的任务。他们工作时间长,薪水少,承受着偏见和歧视。然而,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这些劳工仍然坚韧不拔,勇敢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并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和毅力。

这些中国劳工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帮助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促成了盟军的胜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外派工作,这个小群体在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却很少被人提及。为什么中国会派遣劳工?他们在欧洲经历了什么?这样一群小人物是如何改变大历史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北洋政府为了避免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宣布保持中立。然而,一些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却认为这是一个收回山东主权的好机会,他们纷纷呼吁中国要对德宣战。这些知识分子认为,靠着参战可以向国际表现出中国强大的决心和国家实力,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和资源。不过,在当时的国内局势和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相对较弱,难以与欧洲战争中的超级大国竞争,加入战争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损失和风险。因此,北洋政府坚持保持中立,尽量避免被战争所波及。

随着战争的持续,法国将大批青壮年男子送到战场,在后方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为此,法国驻华公使找到了梁士诒,希望向中国招募工人来补充本国劳动力。经过多次商议,双方决定以私人商业公司的名义招募工人。

后来,英国也面临人力资源的短缺问题。最初,英国政府想在其殖民地招募工人,但是由于担心殖民地居民反抗而未能实现。因此,他们只得放下身段向中国寻求劳动力支援。

对于中国来说,这些机会似乎是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然而实际却是一个灾难。很多被招募的华工没有意识到到达目的地后将遭受困境和苦难。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承受文化冲突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许多华工在建设工程和其他危险的工作场所工作,时常受到欺负和骚扰。

据统计,英国和法国在当时共招募了14万名华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山东地区。在整个招募期间,北洋政府一直秘密协助招聘活动,由于担心冒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他们没有公开支持这一行动。而是与两国政府签订协议,确保招聘的华工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护,不被派往危险区域。

对于华工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主要考虑他们的身体素质。如果有沙眼,牙齿不好、疟疾或者支气管炎等疾病,就会被淘汰。通过初步考察的,还需要接受更为彻底的体检。如果通过体检,每个人都会获得一套新衣服和一个刻有编号的铜手镯。然后,他们需要在招工营接受数月的军事化训练。

总体来说,那些被招募的华工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尽管如此,在许多招募的案例中仍存在着少数例外,例如像教师、知识分子等高素质的人才。

去欧洲的旅途是充满危险和挑战的。招募的华工中,很多人甚至从未见过大海,经常晕船。此外,在船上,华工们面临着睡眠不足、空气不流通、食物缺乏的问题,被迫忍受巨大的痛苦。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要面对德国潜艇的袭击。至今仍有不少华工葬身于大海。例如,1997年发现的《法船亚迭士号华工被害案》表明,仅在这一次事件中就有476名华工遇难。

到欧洲的华工主要从事修路、挖壕、制造武器、装卸货物等体力劳动。他们通常会被组织成500人一个营,并接受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除了工作时间之外,他们不能外出。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华工面临着与外界沟通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编写了一本常用的汉语短语手册,下发到每个管理员手中。尽管这份手册是在很短时间内匆忙编写而成的,有许多错误和缺陷,但它还是帮助华工们与管理人员进行了更好的沟通。后来,基督教青年会志愿者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沟通。

食物也是一个大问题。许多华工选择自己做饭,但因为战争期间英法两国食品供应短缺,华工们经常抱怨食物不够吃,没有米饭,没有热茶和热水。尽管存在种种不满,但大部分的华工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华工们的劳动力和技能被当时的西方国家高度评价。例如,一位英国华工事务官曾赞扬中国人在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方面表现出色,如果管理得当,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工人。法国军官也对华工抱有相同的期望,并认为一旦中国统一,所有人团结一致,他们能够征服全世界。

尽管法国和英国双方规定华工不能去危险地区工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华工被派往前线搬运军事物资,甚至参与战争本身。在战争结束后,他们还需要负责清理战场。然而,由于缺乏专业训练,在清除未爆炸的炸弹时遇到了许多危险,导致至少有一万名华工牺牲在异国他乡。而这些牺牲者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被诬陷威胁引起大流感等问题。

相较于英国,法国在对待华工方面的种族歧视稍微少了一些。加上大量本国男子在战争中死亡,中国劳工成为法国女性寻觅丈夫的热门选择。

一位名叫赵山林的华工回忆说,有一位教他法语的老太太想把她的女儿嫁给他,但由于他在国内已经有订婚对象,只能委婉地拒绝。蒋廷则回忆道,有一天,一位法国姑娘冲进他的办公室,表示想嫁给一位华工,甚至愿意跟他一起回中国。当蒋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她回答道:“我认识这个杨姓华工已经一年了,他从未喝酒,也从未打过我,我相信嫁给他一定会很好。”然而,我们无法确定这位姑娘和杨姓华工是否最终走到了一起。

据推测,在法国有超过三千名华工永远留在那里,他们中许多人与当地妇女结婚生子,成立了家庭。

然而,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华工的贡献往往被忽略或者被较少提及。直到后来,随着社会对历史的逐渐反思和深入研究,华工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肯定和弥补。现在,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都致力于记录、保护和宣传华工文化遗产,以弘扬他们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这段历史。

文章评论